文/林宏文
日前訪問緯創資通營運架構長及技術長沈慶堯,他提到緯創在 2017 年就陸續啟動數位轉型及 AI 轉型等集團改革,並早在 2015 年就決定,五年內要將大陸產能移出一半到其他地區。
他說,「緯創即使做不到先知先覺,也要是速度最快的後知後覺者。」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沈慶堯在宏碁與緯創集團服務至今 32 年,參與及主導過緯創各項變革。他歷任緯創資通總經理、緯創智能執行長,如今擔任集團營運架構長及技術長,負責資安、數位轉型及資訊等營運架構。
比較國內幾家電子集團,緯創是歷經最多次變革的企業。2001 年宏碁因品牌與代工衝突,將緯創切割出去,在經歷一段重組客戶的陣痛期後,在 PC、筆電領域取得領先。
在尋求發展的路上,緯創為了創造更大營收,曾嚐試切入遊戲機、電視及手機等產業,不過後來績效有限陸續退出。十年前,緯創重組產品線,把資源加碼到雲端 AI 伺服器領域,之後又讓緯穎獨立出來,奠定日後在 AI 伺服器領域霸主地位。
至於在生產據點部分,緯創也自 2015 年就積極調整,逐步降低中國產線比重,擴大東南亞、印度、東歐、墨西哥與北美等地布局。也因預做準備,2018 年美國對中國展開貿易戰及科技戰後,中國以外的製造基地愈來愈重要,緯創得以迅速轉進,取得更多訂單。
[ 推薦閱讀:產業智庫 台積電前董事長的創意選題 ]
緯創這些轉型布局,包括數位轉型及 AI 轉型,大都走在業界前面,也讓公司體質及競爭力明顯提升。
當然,緯創也不是每個產品都做對,例如緯創較晚切入的手機事業,雖然取得客戶訂單,也很快就移至印度生產,但依然很難賺到錢。因此,緯創決定將手機部門賣給塔塔集團,將資源儘快釋出至更有前景的事業。
緯創從 2015 年開始分散中國生產線,是因為當時感覺中國市場出現飽和現象,許多同業在中國擴充及招人都達到頂點,因此決定將手機產線遷至印度,同時也可以耕耘印度本地的市場需求。
不過,緯創在印度的手機事業,原本計畫利用中國手機產業的人才及供應鏈等資源,但後來中國與印度衝突不斷,資源很難轉過去,緯創才壯士斷腕決定退出,讓塔塔集團接手。
緯創從手機事業撤退,迅速將資源轉移到其他高附加價值的事業,後來其他公司也循著緯創腳步,例如和碩也退出手機事業,一樣也是賣給塔塔集團。
如今,2025 一開年,又會有哪些轉變,是企業要預做準備的呢?
[ 閱讀所有林宏文的專欄文章 ]
從地緣政治來看,川普 2.0 勢必擴大美中新一輪戰爭,製造業分散已成定局,不會再走回頭路。因此,如今更重要的課題,是那些新產業將崛起,企業又要如何選擇與轉進,這會帶來最多的挑戰與最大的機會。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元月7 號美國消費電子 CES 展中,已預告 AI 商機不再只是雲端資料中心而已,輝達將朝 Edge 端發展,除了在遊戲晶片上大量運用 AI,還與聯發科合作 AI PC,另外無人機、機器人、自駕車等晶片都推陳出新。對台廠來說,這是一個AI 演化的新局,也是接下來最大的商機。
此外,企業如何運用 AI 來提升競爭力,也是今年最嚴肅的課題。目前很多公司已意識到發展 AI 的迫切性,但動作快的和動作慢的公司落差很大,有些公司已推動多年,有些公司才剛起步,當然也有些公司還在觀望。轉型速度的快慢及幅度,會是未來左右公司競爭力的關鍵。
其實,先知先覺者往往都很稀少,大部分人都是後知後覺,台灣以生產製造導向為主的產業型態,基本上都非先知先覺者,因為大家對於太前期的投資都斤斤計較,大部分是追隨者,跟著矽谷趨勢走。
這種模式不見得不好,但企業應有自知之明,要想辦法建立一些機制,即使做不到先知先覺,至少也要做一個速度最快的後知後覺者。而且要在策略確定後,就積極檢討改進,用最快速度切入新市場。
沈慶堯說,緯創是每年檢討,然後往後看三年,什麼事是重要的,什麼事是不重要的,重要的趕快做,不重要的就放棄不做。加法很重要,減法更重要,隨時從中長期的眼光,去看企業該做什麼調整。這是緯創老將提醒大家最重要的一件事。
2025 年,一定是變動巨大的一年。今年流年卦是「革」卦,革的意思,輕者是改革、革新或變革,但嚴重一點的,就變成革命了。當你未做準備或轉型太慢,最慘的就是連命都會被革掉。
先知先覺者非常稀有,要求企業家做到這一點,不是很實際,至於最差的當然就是不知不覺者,這樣的企業早就不存在,或已到淘汰邊緣。但是,做一位眼光銳利、行動快速的後知後覺者,我相信這是企業家可以要求自己做到的,也以此與大家共勉。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