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金融科技高峰會秋季場會後報導
不論數位金融發展抑或數位轉型,第一步必定先扎穩核心基礎,接著鞏固資安防禦與零信件架構,之後再根據業務推動目標,導入諸如 AI、GenAI、雲端等等新興科技,循序漸進地打造數位金融版圖。
文/明雲青
現今許多行業積極擁抱 AI、雲端等多項數位科技,藉此加快雙軸轉型速度。反觀金融業,則由於法遵合規壓力相對沈重,加上必須符合銀行局、保險局、證期局或金檢局等主管機關的監理規範,以致在迎向數位創新的路程,往往不像其他行業般揮灑自如。
如何在金融科技監理與創新當中取得平衡,從而掌握數位金融發展的關鍵致勝要訣?且看元大金控數位金融事業處執行長郭美伶,分享其心路歷程。
尋求安全與發展的平衡,確保數位金融有序發展
論及數位轉型,郭美伶開宗明義強調,最重要起步就是「解題」,尤其必須解對題;萬一不幸解錯題,必定為後續發展投下不利變數。
所以金融機構要發展金融科技應用,一樣需要從解題開始,業者必須先設定想要解決的問題,或是想要實踐的願景目標,再選擇適當的關鍵技術,用以打造後續的發展路徑。但眾家機構必須體認到,在金融創新的過程,每一家適合走的路徑方向不盡相同。
從字面來看,金融科技其實不難理解,最主要內涵有二,便是金融、科技。其中的金融,意指銀行、保險、泛證券,分別對應不同主管單位,這些機關會檢查金融業者有無符合法規。
所以金融業最需要在意的要事,無疑是法遵合規,若違背這個大前提,終將無以為繼。在此情況下,金融業者關心怎麼做風險控管、個資保護、洗錢防治…等措施,同時間亦需滿足公平待客、社會責任、氣候變遷、ESG/淨零減碳、綠色金融、資訊安全、委外管理…等一連串規章,終至實現永續金融、普惠金融目標。主要是因為,金融業身負重責大任,必須全力達到永續,否則無法保障投資人與客戶的資產。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再談到科技,相對單純許多,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ABCDE,包含 AI、Blockchain、Cloud、Big Data 和 Ecosystem。科技是用來創新的,不能有任何包袱,但由於它們發展得太快,以致負責監理的人來不及理解;試想這些監理機關若不懂這些科技,會同意金融業者大力投入?當然不會,所以有關金融科技的發展與應用,尚有諸多亟待突破的關卡。
「金融業最重視的就是金融市場發展秩序,一旦失序,就會天下大亂,」郭美伶說,回頭看金融科技,為什麼要發展它?主要初衷是為了客戶,根據一般客戶、銀髮族、身心障礙者、弱勢團體、青少年…等不同受眾需求,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務,讓他們能夠以各自最適合的方式,進行存款、投資或貨款操作,進而解決各自痛點、促進各自便利。但無論是否涉及金融科技,既是金融服務,意謂客戶的生命財產安全都在上面,凡事務必求穩,不容許差錯。
儘管如此,要讓數位金融往前走,似乎不宜沿用傳統監理框架,否則無法與時俱進;有賴業者與主管機關持續溝通,甚至進一步推動法規調適。
先求地基穩固,再談機會與價值
從 2023 年 8 月起為期三年,進入「金融科技發展路徑 2.0」時代,對於如何建構安全與發展並進的金融市場,已嶄露更大曙光。係因主管機關意識到,假使只求監理,而未能支持創新、沒有法規調適的話,形同繼續阻斷金融創新的前路,所以必須有所調整。
如何調整?郭美伶認為必須符合「適切」原則,任何的創新,一定要經過試辦、實驗或實證,確定它是安全的,才准予往下推進。換言之金融業發展的最高原則就是永續,業者不能在缺乏完善基礎下冒然發展,如果這樣做,等於加速死亡。
所以她樂見金管會設立「金融市場發展創新處」新單位,甚至在處內成立法規調適小組。可預見不久的將來,會有類似輕量沙盒或輕量試辦的機制,來支持金融創新,即便試辦截止、準備落地,其間也不會有冗長空窗期。
但值得省思的,假設業者沒有良好的基礎建設,越想創新發展,遇到的阻力就越大。因此現在很多金融機構都在換核心,儘管舊核心堆積歷年業務邏輯,且有些陳年的系統文件不復存在,可想而知換核心一事困難重重、曠日耗時,但業者依然奮勇前進;因為他們知道,若不這樣做,舊有核心基礎建設撐不了數位業務版圖,即便硬撐苦撐,也會讓風險與日俱增。
郭美伶重申,發展金融創新前,必須先評估地基穩不穩,若不穩,趕緊調地基,絕對不能幻想「疊上去就好了」,疊到一半肯定掉下來,只要掉下來就是全毀。換句話說,當你要採用新興科技,務必先知道最大的風險何在,不要急著空想它的機會或價值;一旦盤點出最大風險,就端看你能否承受、轉嫁或管控這個風險,如果可以,再思考如何往上找機會、找價值。
小處著手、大處著眼,逐步探索成功路徑
接下來的重點為資安,尤其是現在,資安肯定落在高於一切事物的最優先級別。所以大家越來越重視零信任,即是因為從身分識別、終端設備、網路、主機、資料庫到存取權限…等等,每道關卡都存在風險漏洞,所以必須持續執行檢查確認。毫無疑問,想要發展數位金融,絕對不能不談資安,也絕對無法忽略零信任。
至於 ABCDE 等關鍵技術,是要拿來用應用的,但切記我的應用和你的應用一定不同,因為每一家金融業者,無論拿手強項、獲利模式、決策邏輯、企業文化…通通不一致,所以各業者將關鍵科技引入家門後,該怎麼運用,一定需要自己去思考,而非抄襲別人。
但郭美伶認為,要釐清自己的關鍵技術應用之道並不難,因為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會先設想究竟解決什麼事,或想要發展什麼商業模式,答案就在這裡。她不忘提醒,創新與創意不同,所謂創意,充其量就是一些研究或實驗,創新則是要變成營業模式的;倘若誤將創新當做創意,很容易墜入燒錢無度的困局。
具體來說,假設我今天想要做這樣的獲利模式,就選定一個起點、展開實證,然後一步一步堆疊上去,慢慢摸索出成功路徑。推動金融創新的過程亦是如此,先小試一下,檢視到底可不可行,再逐步往下推進;但與此同時你的 Scope 務求完整,才有足夠的底氣往前走。所謂完整 Scope,必須蘊含數位金融的「3D」,包含 Data (數據)、Domain (業務場景)、Digital (數位整合)三大支柱。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