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呈欣

2024 年 12 月 30 日有兩件大事,環境部依《氣候變遷因應法》公告 2030 年「國家自定貢獻」(NDC)的減碳新目標, 將我國 2030 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減量目標,從原 2022 年發布的國家自定貢獻「較基準年(2005 年)減量 24±1%」提升為「較基準年(2005 年)減量 28±2%」。
另外一件大事,台積電要求關鍵排放源供應商,簽署溫室氣體減排協議(TSMC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Emissions Elimination & Neutrality(GREEN)Agreement for Suppliers),要求供應商承諾 2030 年達成雙方協議的排放減量目標,並在 2026 年底以前,要完成產品碳足跡的第三方驗證。此外,發佈「台積公司供應鏈減碳行動指引」來指導供應商未來跟台積電合作的具體作法。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台積電在淨零的大小舉動,向來是國內製造業的學習對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 2026 年底以前,要完成產品碳足跡的第三方驗證」,從全生命週期的角度來看減碳,企業只需要關心溫室氣體範疇一、二而已嗎?如果這次該看重範疇三,本文提別提出關鍵問題是「企業注重全生命週期的減碳,應該從那裏開始?」
綠色設計是「永續供應鏈管理」的起點
未來的淨零減碳行動,在公司有限的資源之下,該如何投入與資源該投入到那個地方,供應商才能夠來面對下游客戶的「永續供應鏈管理」行動呢?根據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MF,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的資料,2010 年全球的碳排放,55% 來自能源,45% 來自產品製造與消費。企業在節能與使用綠電之外,在此提出企業應該切入循環經濟,從資源面減碳來提供解方。
筆者曾在循環經濟下的轉型思考中提出思考線性經濟,如果消費使用更多,就會開採更多資源、拋棄更多廢棄物,這會造成資源耗竭、氣候變遷與環境污染、健康危害、傷害生物多樣性。非線性經濟以減少消費與拋棄、減少開採資源、增加循環的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並不光只考慮到使用回收料,本文在此提出循環經濟的起點在「設計」與綠色設計的概念,綠色設計在產品開發過程的各個階段,考慮環境因素與經濟,力求產品在整個生命週期內,對環境的影響或者衝擊降到最低。
國際永續產品趨勢特別強調,生產者保留產品所有權,帶動生產者責無旁貸地確保產品容易維修、產品壽命長,以及產品可回收,並透過製造程序的可循環性、循環採購建立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
永續產品生態化設計指令(ESPR)、產品數位護照(DPP)
各國對於綠色設計規定很多,大多專注在產品耐用性、可修復與可回收、限制使用有害物質、環保標籤與認證、產品生命週期管理下資源使用效率與能源效率。重要的法規,像是歐盟 1994 年有產品包裝廢棄物管理指令(PPWD)、2003 年的有害物質限用指令(RoHS)、以及歐盟廢棄電子電機設備指令(WEEE)、2005 年的能源使用產品生態化設計指令、2015 年的廢棄物框架指令(WFD),以及從 2019 年的歐洲綠色新政(Green Deal)後,目標在 2030 年能夠達到三個目標:
(1)消費者賦權,對消費者提供充分資訊促成永續消費並保護消費者權益像是可自由選擇消費;
(2)產品設計,對企業要求確保產品耐用度與延長保固服務、產品可回收、提高能源效率;
(3)對環境減少使用不利於環境保護的產品。
永續產品生態化設計指令(ESPR)
這其中,在 2022 年提出的永續產品生態化設計指令(ESPR)草案最受矚目,在 2024 年 7 月 18 日正式上路的 ESPR,永續產品生態設計規範的實施,意味著透過產品在設計、生產、使用和回收的整個產品生命週期中,減少對環境衝擊。透過生產者在產品設計階段,常態性的提出設計解決方案,內容像是:
(1)提升產品耐用性與可靠性、可升級可再製造;
(2)產品可重複使用性:可維修整新與回收更簡便;
(3)材料選擇:材料選用易回收、材料組成單純、使用更多再生料、使用更少有害環境與人體健康的材料;
(4)能資源使用更有效率,像是水資源使用及效率、資源使用效率、能源使用效率;
(5)碳足跡與環境足跡等環境效益資訊,像是預計產生之廢料、有害物質含量、環境足跡。其中「回收與材料可再利用可行性」,就是在「回收可能性」、「原物料回復可能性」、「再製造可能性」,這將會供應商供貨(特別是品牌商的關鍵料)時要提供給品牌商很重要資訊。
以及 2024 年 8 月提出的產品數位護照(DPP,EU’s Digital Product Passport),重視資訊揭露。產品數位護照就像產品的數位身分證,包含了產品的設計資訊、材料資訊、製造過程資訊、使用階段(安裝、使用、維修及修理)資訊、廢棄階段(拆卸、回收、再利用、報廢處置)資訊、碳足跡與環境足跡資訊。
[ 推薦文章:(知彼篇) 品牌商之思維架構~面對範疇三的因應之道 ]
歐盟等地區已經開始實施數位產品護照,並依照資源使用重點分布產業,設定在七個關鍵產品領域(包括電子產品、紡織品、建築、工業和電動汽車電池…),以及循環經濟行動計劃(CEAP)中至少一個最重要的價值鏈,如消費電子產品、包裝或食品,逐步引入數位產品護照 。
歸納歐盟的三個具體做法,在於:
(1)產品規範:ESPR 等影響到生產者的產品設計與服務;
(2)資訊揭露:DPP 等影響到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3)稅務獎勵:促進產品更長久被使用的維修與回收。
用生命週期評估評估綠色設計成效
台積電要求「在 2026 年底以前,要完成產品碳足跡的第三方驗證」。使用生命週期評估(LCA,Life Cycle Assessment)是評估產品與服務對於環境衝擊最常用的科學方法,也就是 ISO 14040 與 ISO 14044。可用在產品比較、產品綠色設計、產品改進,進而提供環境衝擊標示。最後要提供產品碳足跡。
從循環經濟來思考綠色設計
循環經濟常常考慮 4R(循環材料與資源的 Recycle、組裝新產品的 Remanufacture、延伸產品服務壽命的 Repair、配送將使用過產品重複使用的 Reuse)。綠色設計的設計準則上,就可以展現在下列幾個具體作法:
- 耐久性設計:耐久使用的產品是綠色產品的第一個條件。綠色設計包含提升產品耐用性與可靠性。
- 模組化設計:模組化設計,就容易維修、更新。在產品設計上可升級可再製造。
- 易拆解、非破壞拆解:產品設計上如果做到產品易拆解、非破壞拆解,產品在維修與升級時,或者廢棄時容易被拆解,更容易將資源流入循環體系當中。這可讓產品可重複使用性、可維修整新與回收更簡便。
- 使用單一材質:產品設計上如果做到使用單一材質,比起混合材質,更容易分離而進入循環。不容易拆解的混合材質,最後常常走入焚化與掩埋的命運。
- 材質選用:將所有關鍵材質選用,以易回收、組成單純的物質優先使用。還有標準化與模組化的半成品,兼顧到材料與半成品選用易回收、材料組成單純、使用更多再生料、使用更少有害環境與人體健康的材料等等。
- 減少材質的使用:以輕量化、使用再生材質。像是手機上使用較輕的鋁,與可回收的鋁,並減少廢棄物的設計。
- 如果製造、運輸與廢棄物處理階段的碳排放,佔整體生命週期的比率愈高,綠色設計就要愈加考慮這幾個階段的碳足跡。
除此之外,為保留產品價值或者提升產品價值,在營運模式上以「產品服務化」,生產者保留產品所有權,讓消費者租借取代購買,用服務取代產品,讓消費者從一次交易走到一輩子交情。並藉由「系統化合作」,讓製造商的廢產品或者廢料,成為另一家公司的資源。這也是綠色設計可以思考的方向。
綠色設計具體作法
經過整理實務上的做法,有產品面與管理面的以下幾大類的做法,產品面的循環設計、節能設計、材質使用、包裝減量。以及管理面的供應鏈管理、人才培育與教育訓練。所有綠色設計,都需要與各方進行溝通。包括與客戶積極溝通,了解客戶基於綠色設計而對我方企業造成的影響,進而進行產品開發策略的調整。並協助供應商,並請供應商來配合我方在綠色設計上的措施。
除了凝聚公司內外各方的共識之外,開始進行更多資料收集,參考國內外法規、各種國際認證下,各種最佳典範執行案例,來建立企業自身的綠色設計指引,並且落實在上述產品面與管理面的幾大類的做法當中。
設計各種問卷與填答,來請企業內外部的各方填答,彙整依照對企業本身與客戶的「影響程度」、「發生機率」兩大面向來區別出高/中/低三種等級,以此來決定重大性議題。
藉由公司內各部門來思考綠色設計對於各面向、各流程上的影響,並建立與修正公司制定的綠色設計指引,以及後續來加以落實。以上重大性議題需要與同業來進行比較,找出公司競爭上的優勢與劣勢,依照企業外部的機會/風險與企業內部之競爭優勢,依照各種情境分析來訂定日後綠色設計的策略。
[ 閱讀更多 林呈欣 的文章 ]
最後則是訂定各種量化指標,從公司資訊系統與各種表單當中,廣泛收集各種初級資料(Primary Data),並透過各種次級資料(Secondary Data),像是 LCA 資料庫與文獻,依照實際執行成效,來修正公司制定的綠色設計指引,以此來取得各種環境衝擊資訊,並設定截止日期來進行像是產品碳足跡的專案與第三方驗證,針對環境衝擊,來對企業內外進行資訊揭露與持續溝通。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