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呈欣
在 2022 年所公布之「臺灣 2050 年淨零排放路徑圖與策略總說明」與「臺灣 2050 淨零轉型十二項關鍵戰略」的政策指引下,政府團隊一棒接一棒的帶領企業與各界一同邁向 2050 年淨零排放的目標。特別在賴總統提出的「國家希望工程」下,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多次提出淨零碳排的因應對策。
其中,在 2025 年 1 月 23 日的第三次會議當中,提出「積極設定減碳新目標」,揭示了 2030 與 2035 年國家新的減碳目標。調降了 2030 年國家溫室氣體淨排放量,相對於 2005 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再減少 28%±2%,以及調降 2035 年國家溫室氣體淨排放量,相對於 2005 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再減少 38%±2%,要達成這兩個目標對台灣而言相當的挑戰。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在此提出「第三期(2030 年)部門階段管制目標」,針對能源部門(經濟部)與製造部門(經濟部)以外的住商部門(內政部)、運輸部門(交通部)、農業部門(農業部)、環境部門(環境部)與各行業,提出很明確的減碳計畫。
臺灣總體減碳行動計畫,以綠色成長與 2050 淨零轉型,在「希望工程五大策略」下,在淨零 12 項關鍵戰略下,六大部門先提出「部門自主減碳」來滾動調整落實自主減碳的基礎,並以六大部門新增旗艦加碼減碳力道,來施行減碳旗艦計畫,來達成減碳目標。
六大制度創新
建立六大制度創新,包括科技創新、金融支持、碳排有價、法規調適、綠色人才培育與社區驅動。透過「行政院永續會氣候變遷與淨零轉型專案小組」與「永續長聯盟」,由政府帶頭與公私協力方式,來建立六大制度。細部說明如下:
- 科技創新:
這一項在強化科技賦能,鎖定淨零科技三大重點布局,像是「能源轉型科技」、「去碳產業建構」以及「淨零基礎建設」,在前瞻科技研發場域來驗證,以此引導「四大部會減碳旗艦計畫」。並透過台灣主力發展的科技優勢與能源轉型來達成科技創新。 - 金融支持:
在金管會的「綠色金融 3.0」與「綠色及轉型金融行動方案」下,透過投資/融資/籌資來引導資金(在 2030 年前大約有一兆元)支持企業資金所需,並降低金融業的投融資部位(金融業的範疇三)來引導企業進行範疇三。 - 碳排有價:
透過強制性作法,在徵收碳費下來用基金來支持減碳,預計搭配 2027 年歐盟正式施行 CBAM 與 2027 年台灣施行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以及自願性作法的自願減量核發減量額度。 - 法規調適:
新訂或者修正淨零相關法律11項,以及法規命令共 24 項,在「成熟綠能」、「前瞻綠能」、「低碳轉型」、「生活轉型」與「綠色金融」進行法規調適。 - 綠色人才培育:
在創造綠色就業機會,與協助受影響族群的兩大目的之下,綠領人才培育計畫遍及各部門與產業,由政府整體針對各部門的綠領人才進行「評估人力需求」,由綠領人才資訊平台進行人才與職缺媒合以「促進供需媒合」,以及由政府提供人才培育獎勵補助,以公私協力人才培育方式來「擴大人才培育」。 - 社區驅動:
全民參與淨零五大在地支柱,主要的手法就是在「永續產銷與民生支持」、「循環經濟與地方創生」、「能源自主與系統韌性」、「在地減碳與增匯效益」,以及「人才轉型與社區網絡」。
臺灣總體減碳行動在範疇三的重點
「範疇三排放」指的是與企業的價值鏈相關的間接排放,包括供應鏈的排放以及金融機構投融資活動所產生的排放。各部門在進行減碳轉型,和綠色金融發展都需將範疇三排放納入考量。
產業主管機關在降低範疇三排放的要求
政府中各產業主管機關主要透過政策引導、財政支持、技術推廣和法規制定等多種手段,鼓勵和協助企業進行低碳轉型,這些措施雖然不完全直接針對範疇三排放,但透過影響企業自身的生產、採購、運輸和投資決策,以及推動整體綠色產業鏈的發展,間接地協助與要求企業降低碳排放。
- 要求供應鏈減排:製造部門在推動淨零轉型時,考量到供應鏈的要求。臺灣總體減碳行動計畫中沒有完整說明政府如何要求製造業在範疇三的具體作為,但政府政策或未來施政重點的趨勢,持續引導企業重視其供應鏈的碳排放。
- 推動綠色採購:環境部透過擴大環保標章與綠色採購,鼓勵製造業生產更環保的產品。政府加強推動公共工程綠色採購及製作指南,這將增加對低碳產品的需求,間接促使供應商降低其產品的碳排放,包括範疇三的排放。
- 發展綠色金融:金管會推動綠色金融 3.0 綠色及轉型金融行動方案。此方案引導金融業盤點及揭露自身及投融資部位碳排。這表示金融機構在進行投融資決策時,會將企業的整體碳排放納入考量,包括範疇三,從而鼓勵企業降低其所有範疇的碳排放。企業自主減量計畫、自願減量及抵換專案,也優先納入投融資決策評估,這有助於鼓勵企業積極減排,涵蓋其價值鏈。
- 提供節能減碳投資抵減:經濟部提供節能減碳投資抵減,鼓勵產業汰換老舊設備、使用低碳燃料、導入負碳技術等。雖然這些措施主要針對範疇一和範疇二的直接和間接排放,但若企業的供應商也因此降低碳排放,將有助於降低其範疇三排放。
- 推動產業低碳轉型:經濟部推動產業自主減量旗艦行動計畫,協助業者提出與落實自主減量計畫,並提供補助、輔導和人才培訓。這些措施旨在提升整體產業的低碳化水平,可能間接促使供應鏈上的企業也進行減排。
- 發展循環經濟:環境部推動資源循環減碳,透過氣候循環科技園區和資源循環聯盟等方式,促進廢棄物能資源化和資源再利用。這有助於企業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進而降低其價值鏈上的碳排放(範疇三)。農業部門也推動農業循環,例如將農業剩餘資源能源化、肥料化等,這也能減少相關產業的範疇三排放。
- 鼓勵使用永續燃料:交通部推動永續航空燃油(SAF)減碳旗艦行動計畫。透過成立 SAF 工作平台,與能源署、環境部等合作,目標是鼓勵並逐步強制國籍航空公司使用 SAF。雖然這直接影響航空業,但也可能帶動企業在上游燃料供應鏈的減排,屬於範疇三的範疇。
- 提升能源效率:經濟部推動深度節能旗艦行動計畫,透過 ESCO 輔導、家電補助、設備效率基準管理等方式,提升各部門的能源使用效率。若企業及其供應商都積極參與節能措施,將有助於減少能源消耗所產生的間接排放。
- 推動運具電動化:交通部推動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例如電動公車、電動小客車、電動機車等。並規劃商用車輛電動化及無碳化減碳旗艦行動計畫。企業若採用電動或無碳運輸方式,將直接降低其自身的範疇一排放,同時也有助於鼓勵相關產業發展和供應鏈的低碳轉型,間接影響範疇三排放。
鼓勵企業以數位轉型或 AI 管理來降低範疇三排放
政府各部門正透過強調數位轉型的重要性、推動製造業 AI 應用與數位能力、鼓勵智慧建築技術導入,以及建構智慧化的能源資訊平台等方式,鼓勵企業進行數位轉型。
雖然利用數位轉型或 AI 能夠管理和降低範疇三排放,但這些所有措施與數位投資,有助於企業建立數據收集、分析和智慧化管理能力,是企業有效掌握其價值鏈碳排放,進而制定和實施範疇三減排策略的基礎和重要推動力。
隨著政策的持續發展和深化,「綠色數位雙軸轉型」預計將在未來政策的推動更加加強,協助企業管理包括範疇三在內的整體碳足跡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政府各部門如何鼓勵企業,以數位轉型或者人工智慧來管理與降低範疇三排放。有發現下列具體作法:
- 將「綠色數位雙軸轉型」列為重點推動方向:政府高層已認知到數位化在達成淨零目標中的重要性,並鼓勵各界針對此議題進行討論和凝聚共識。企業可聚焦在企業數位轉型,來協助有效追蹤、分析和管理其價值鏈排放的基礎,以及在範疇三的應用。
- 推動製造業的 AI 應用與數位能力建構:在六大部門減碳行動計畫當中,臺灣總體減碳行動計畫在製造部門的減量路徑與推動策略中,包含了「製造業 AI 應用推動」以及「中小微企業數位能力建構」。透過「產業自主減量旗艦行動計畫」,政府提供線上免費課程,協助中小微企業導入數位軟體,並依據其 AI 能力提供客製化協助。政府深刻體認到,數位轉型能幫助企業更精確地收集和分析生產、供應鏈等數據,進而識別範疇三排放熱點,並制定更有效的減排策略。AI 則能進一步分析複雜的數據,提供優化供應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建議,從而間接降低範疇三排放。
- 鼓勵建築導入智慧建材設備應用:在六大部門減碳行動計畫當中,於「淨零建築減碳旗艦計畫」下,提到「辦理建築導入智慧建材設備應用」。智慧建築技術有助於提升能源效率,降低建築運營的碳排放(範疇二),同時,相關的數據收集和分析能力,也能為更廣泛的範疇三排放管理提供借鏡。
- 強調淨零與數位化是企業必須掌握的趨勢:臺灣總體減碳行動計畫在強調「淨零與數位化是各國企業與社會須掌握的重要趨勢」,並指出需要有序地整理相關政策,引導產業界投入,同時在人才、能源及政策法令上有所進步。這表明政府正積極規劃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將數位化轉型納入其淨零策略中,並數位化轉型有助於企業更全面地管理其碳足跡與進行去碳化產品與低碳產品。
- 在能源資訊平台中運用 AI 技術:臺灣總體減碳行動計畫在建置能源資訊平台時,將「運用 AI 建置人機互動功能」。企業運用更便捷、智慧化的能源資訊平台,有助於企業獲取更全面的能源使用和碳排放數據,這對於分析和管理範疇三排放至關重要。
推動淨零轉型和永續發展,企業需要有專業職責的人員的工作範疇,需要長期關注和考量範疇三排放的管理。政府已經在 2024 年透過成立永續長聯盟、推動碳盤查、建置能源資訊平台,以及進行跨部門的合作討論,都在為政府進行更全面性的碳排放管理(包括範疇三)奠定基礎。
[ 閱讀 林呈欣 所有專欄文章 ]
隨著台灣淨零排放目標的推進,政府自身已經開始推動,預計政府未來可能會有更具體的政策或指引企業的重要途徑,持續執行在供應鏈減排方面,來有效降低範疇三排放。而政府鼓勵企業進行數位轉型和 AI 應用,也有助於企業更有效地追蹤和分析包括供應鏈在內的碳排放數據。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