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宏文
日前我訪問國內精神治療領域權威醫師藍祚鴻,他過去擔任過台中榮總精神部主任,目前是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院長,並身兼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我們談到如何預防思覺失調引發的諸多社會不幸事件,也談到精神醫學領域有五項醫電整合的發展商機,很值得在此專欄與大家分享。
藍祚鴻在精神醫療領域累積近三十年的研究、教學及臨床經驗,專長是憂鬱症、焦慮症、失眠、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等,因此,我先請他分享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不少憂鬱症、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等患者,造成許多襲警、殺童甚至砍殺醫師等事件,有什麼機制可以避免這些社會及家庭悲劇?
藍祚鴻說,一般病友在急性發病及住院後,都是希望回歸社區,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復原,這項原則雖然普遍獲得認同,但由於法規上相當尊重病患,醫療認定及公權力介入都有一定的程序,而且長期追蹤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要讓病友回歸社區並徹底執行有實際上的困難度,也讓社區內潛藏許多可能的危機。
因此,成立於一九八三年的草屯療養院,除了院內提供慢性、急性精神病患一千多個床位外,自二○一四年,也以草屯療養院為軸心,輻射出「一鄉鎮一醫療團隊」的綿密網絡,強化社區與醫療院所合作,讓社區內的精神病友獲得穩定關注,並盡可能避免出現「被漏接」的案例。
此外,近來草屯療養院更成立全國性緊急服務電話服務(call center),提供精神醫療緊急處置諮詢,讓警消、社工及公衛等人員可以獲得專業諮詢與服務,也讓病友家人可以快速取得諮商與協助。
藍祚鴻也建議,每個人都應該關心身旁的親朋好友與同事,若有人行為舉止、人際關係出現明顯變化,或是在工作及學習上有重大異常,很可能就是情緒障礙有困擾,或是躁鬱、焦慮症等發作,儘早發現一定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此外,藍祚鴻也提供他多年來在臨床治療及研究累積的豐富經驗,提供五個精神醫學領域的醫電整合商機,近幾年來台灣生醫與電子產業已開始積極進行 Bio-ICT 的整合,這些來自第一線臨床醫師的觀察與建議,也很值得在此提供給大家參考。
首先,第一項是疾病預測。精神疾病的發生常有突然爆發或迅速進展的特性,如何預測發病時間,提早治療及處置,在臨床治療與社區防範上都有很具體的需求,另外在包括商業保險領域也有潛在商機,值得進一步研究開發。
目前,醫界已展開應用人工智慧(AI)深度學習的研究,對於病病預測的準確度已有78%,預測發病時間可以介於早、晚一個月之間,若研究可以再精進,對於精神治療的預測幫助會很大。
第二項則是藥物治療的確認與追蹤。精神病人經常因為缺乏病識感抗拒使用藥物,而造成疾病惡化,以及伴隨而來的行為干擾或社會滋擾事件,同時高價藥物沒有正確依醫囑使用,也造成醫療費用浪費及環境污染。所以確保病人按時服藥,有長期穩定的商業潛力。
病人吃藥沒?過去曾有公司發展出在藥物中放入晶片的技術,晶片遇水會發出訊號告知,台灣是資通訊及半導體產業大國,未來要如何讓這種追蹤機置可以更簡單好用且便宜,很值得繼續努力。
第三項則是以隨身裝置追蹤病情。精神病人的疾病本身呈現在各項行為表現上,如果可以掌握病人平常生活的行為模式並觀察其改變,可以提早知道病情變化及走向,並做出個人化精準醫療的處置,減少醫療費用及個人家庭的損害,也將有社會安全及長期雲端商業模式的潛力。
第四項是新型醫療及醫材的導入。國人普遍對長期服用西藥有疑慮,但是規則服藥卻是症狀穩定的重要因素。為因應這種趨勢與需求,發展非藥物的治療可以滿足亞洲或大中華圈市場需求。目前的發展有透顱磁刺激術(rTMS, TBS) 治療憂鬱症,未來也可能發展透顱超音波治療失智症等新技術。
第五項則是人機界面。過去應用人腦訊號來溝通或指揮機器,例如交大曾研究腦波訊號並監測血氧濃度,可以避免行車疲勞發生車禍意外,現在則可以擴充到人腦皮質活性光學訊號來溝通或適應機器介面,例如大腦活化區域的改變或是病態變化,可以做為教育訓練強化提高效率,乃至於症狀即時監測並及時介入治療或優化的目標。這些技術不僅可以應用在醫學,也可以擴展至教育、工業、軍事等用途。
很高興有機會訪問藍祚鴻,他是我高中同學,畢業多年後才聯絡上,明年(2021)二月陽明交大正式合校後,很榮幸可以跟他再當一次校友。以上這五項商機與建議,我覺得都很值得未來醫界及電子業努力,我也相信,在 Bio-ICT 整合的大趨勢中,台灣若能激盪出更多的經驗交流與分享,必然可以創造許多意想不到的新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