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有準備 才能超前部署
在私立醫協資促會的後防疫時代的智慧醫療研討會中,高醫副院長黃明國分享科技防疫的過程與經驗。
採訪/施鑫澤 文/楊迺仁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不僅醫護人員在第一線與疫情對抗,醫院資訊人員也利用科技展開防疫措施。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以下簡稱高醫)副院長黃明國指出,疫情在變,醫院科技管理也必須經常調整,而且還要能夠及時上線,才能有效因應疫情變化。
科技防疫要隨疫情變化相應調整
從邊境阻絕決戰境外的邊境管制檢疫開始,到早期偵蒐侷限衝擊,黃明國認為,科技防疫不只是要防患於未然,如何減災避傷,以及災後復原持續改善也很重要。
黃明國提醒資訊人員,在執行科技防疫時,一定要了解系統前後串聯的狀況。事實上,在開發任何資訊系統時,由於醫院的團隊相當龐大,所以不能只是寫好自己負責的點,而是要能掌握整體的戰略架構。
在高醫的科技防疫戰略架構中,從邊境阻絕決戰境外、早期偵蒐侷限衝擊、區辨輕重減災避傷,到後面的災後復原持續改善,需要做的行政管理、員工教育管理、演練稽核,還有流程管制、門戶管制,以及病人分流、物資整備,資訊如何透明、外包管理、環境確保等,讓所有的人員能夠掌握所有資訊,就是最主要的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高醫身為大學附設醫院,所以教學研究也很重要,在防疫期間,也不能忘記要將資料整理給醫護同仁,能夠繼續撰寫研究報告,高醫在防疫期間總共刊登了五十多篇SCI,成就斐然。
黃明國認為科技防疫,並不是只有資訊資訊,而是要能掌握在什麼地方要做什麼事情之間的串連性。如高醫從2020年1月22日上午8時正式成立院級防疫中心,到持續性員工動態清查與健康管理,然後進行員工教育訓練,都是要確保要做什麼,還有動線流程,而且從1月23日就開始演練,並開始稽核修正流程,並依照官方規範進行處置,檢視各部門的流程管制,如除夕前一天,因為廠商已經休假,所以不僅物資整備在前幾天就要開始,甚至在除夕前一天指派同仁親自到臺北找廠商開倉庫,拿現金直接把需要的物資直接帶回高醫。
[ 下載 2020-21 CIO大調查報告,掌握最新企業IT導入趨勢 ]
科技防疫三大重點
高醫的科技防疫重點,首先是阻絕於外,然後是內部清查,最後是病人照護。黃明國指出,知道防疫重點是什麼,才能知道要開發什麼資訊系統,如在內部清查的部分,需要肺炎監測、咳嗽監測,還有常規篩查,資訊人員才知道如何就現有的HIS系統跟住院系統去開發架構。
而在病人照護方面,高醫特別開發非接觸式監控、視訊輔助照護以及電子手寫簽名。黃明國指出,隔離病房在簽紙本同意書時,常會碰到是否要消毒的困擾,所以就想到利用平板來解決,平板不僅可以上網,查詢各種資訊,而且只要跟在隔離病房裡面的病患通話,病患就可以在裡面用平板簽名給醫院。
黃明國更指出,很多科技防疫的措施就是將現有的資訊系統強化或智慧化。如入口檢疫、登錄暨分流措施,其實就是整合高醫很早就已開發完成的醫院檢疫系統及連續處方箋戶外領藥。主動式住院病人監測,包括住院中未改善肺炎監測系統、住院病人、陪病者及訪客監測暨咳嗽群聚事件警示系統,以及住院病人胸部X光篩查系統,都是科技防疫的醫療重點。
黃明國表示,高醫在整合醫院檢疫系統時,除了要結合衛福部健保署的資料外,還要整合高醫的防疫分流準則以及來院資訊,包括掛號、手術、檢查、檢驗,以及療程、慢箋領藥、通知住院、預約健診、化療、實習、志工、外包/駐點廠商等,統統都要能夠整合。
以實名制快速通關為例,在插入健保卡時,資料要如何進來,如何能夠快速判斷,還得包括彈性的人力調整跟分流,都要做到自動讀卡、操作方便,快速通關。黃明國指出,高醫在改善前讓民眾等待的時間原本為15秒,在持續改善後,民眾等待時間已經縮短到5秒鐘。
在彈性人力方面,高醫在快速通關系統上線前,門口支援人力二月份的每日人時高達434.5,但到了五月份系統上線後,每日人時就減少到266。黃明國指出,高醫總共有兩個門,其中一個門在二月份就開了六條動線,另外一個門開了十條動線。但到了五月以後,動線因為速度加快反而變少。
但後來病人數也越來越增加,所以高醫也開始透過科技成功分流,如擇日再來的病患超過8000人佔絕大多數,分流後的戶外門診、戶外領藥抽血以及急診,都只有幾百人,不僅可以減輕醫療負擔,也可以減少風險。
黃明國指出,高醫能夠將單純領慢箋病人分流於院外,就是透過連續處方箋預約領藥結合無線行動科技的開發成果,讓連續處方箋戶外領藥從第一週的31.85%提高至第12週的60.12%,連續處方箋預約領藥也從第一週的14.93%提升至第12週的36.79%,可以有效節省病人候藥時間,快速領到藥品,相較於現場領藥的25.97分鐘,預約領藥只要4.21分鐘,足足節省了大約20分鐘。
在主動式住院病人監測方面,包括住院中病人未改善肺炎的監測系統,或者是住院病人、陪病訪客的咳嗽群聚事件監測警示系統,以及住院病人胸部X光篩查機制,黃明國指出,高醫希望能做到回溯性擴大篩檢,必須要能夠做到減災。如在前瞻性持續監測方面,高醫資訊系統每日都會搜尋肺炎可能無明顯改善個案,並以異常值系統通報照護團隊,照護團隊要在一個小時內評估回覆。
在主動監測機制方面,高醫會定時由防疫小組指派專人進行立意抽樣監測,隨機抽檢10%個案,並以多次資訊系統景是個案,再由其他資訊判斷有必要採檢者。如高醫住院未改善肺炎監測系統,會在每天早上10點自動啟動,會自動去找五天內的影像報告或病歷摘要中有「pneumonia」者,然後進行查核,再透過示警機制自動通知馬上處理。
黃明國指出,整個系統都會運用視覺化的圖表執行咳嗽群聚監測,讓團隊可以更容易看到,包括住院病人、X光篩查機制、從候床開始到自動入院的檢查,還有辦理住院的流程。
在科技輔助隔離病房病人的照護方面,高醫做了非接觸式生理監控設備,還有電子簽名同意書系統,還有遠端控制呼吸器。黃明國表示,高醫的負壓隔離病房,共引進三項科技設備,提供智能安全的照護,首先是非接觸式生理監測,可以透過雷達波,藉由訊號處理演算,收集體溫、心跳、呼吸,還有離床偵測等資訊;第二個是視訊裝置輔助照護,裝置在隔離病房的外面,可以藉由視訊設備同步進行心理支持與關懷。最後一個是電子簽名同意書系統,利用平板電腦簽署同意書,以減少接觸及感染的風險,並提高醫療效率及最佳化資料保存。
黃明國指出,智慧隔離病房病人照護的成效,首先是照護不間斷,24小時遠端監控,即時觀察病人的體溫、心跳、呼吸,一有異常狀況會即時提供警示;其次是關懷零距離,與病人間建立貼近的親切感。其他成效還包括減少醫護人員與病人的接觸頻率,在系統上線前,護理人每日額外進出隔離病房次數高達45次,系統上線後減少到零次,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風險,減少隔離衣的耗用。
黃明國強調,資訊人員在防疫期間,除了幫助醫護人員能夠得到充裕的物資外,也要讓醫護人員更方便跟降低風險,資訊人員必須主動去搜尋及學習,因為許多防疫科技都不是醫護人員提出需求,而是要靠資訊人員團隊知道有哪些產品。因為許多資訊什麼時候會用到不知道,但是資訊人員在碰到特定議題時,就可以主動的意識到,曾經有哪些廠商或者類似的設備可以解決,此時就可評估要不要引進,結合HIS系統和其他的資訊系統時,也可以很快上線。
如在防疫物資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呼吸器,萬一疫情爆發出現大量病患時,呼吸器不一定買得到,所以高醫不僅提早搶購很多台呼吸器,而且還開出機體分離的規格,將呼吸器的控制面板放置在走道,然後將供氧主機放於病室內,再透過平板聯結雲端,觀察病人呼吸器使用、監測值及床邊影像,做綜合性觀察、評估及呼吸器調整,以減少醫護暴露,提升安全,還可以跟病人之間有很好的凝聚。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LINE,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超前部署才能做到科技防疫
黃明國強調,科技防疫包括資訊系統開發、物資等都要超前布局,而不是只有在控制存量或合理量,如高醫會依照每天實際的耗用來控制量,但疫情變換莫測,就要靠人工智慧(AI),但AI規則到底是要每天,還是每三天,還是每週,看你定的頻率。如高醫的要求就是每天必須提供實際的存量及實際耗用,資訊系統就可根據可供用幾天重新計算,只要低於14天,就會馬上反應到主管的手機。
所以在後防疫時代,除了連續處方箋預約領藥結合無線行動科技,可以增加民眾領藥便利性外,住院中肺炎監測警示系統,可以進一步轉型為抗生素療效監測系統,提醒臨床醫師可能須考慮更換抗生素,入院常規胸部X光篩查,也可降低呼吸道疾病院內傳播的機會。
黃明國指出,科技防疫不只要是引進新科技,如何及時引進也很重要。要做到超前部署,資訊部門跟醫工部門平時就要準備Know-How跟相關知識,才能隨時在疫情再起時,可以去做,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要做什麼樣的準備,所以要依照架構式,然後策略性跟計劃性來進行,才能夠建立可靠的健康防護網。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