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思維應與時俱進 架構國際競爭力
工程師的工作成果,關係到每個人與社會的生活層面,曾親身參與許多重大道路與橋梁建設的台灣世曦工程顧問總工程師林曜滄,對於新技術、新工法之應用不遺餘力,足堪成為工程師這個行業的表率。
採訪/施鑫澤 文/楊迺仁
工程師這個行業,不僅可以帶來挑戰的機會,更是對社會發展有著無比的貢獻。因為工程師的主要工作,就是尋求如何將工程現場所遭遇的問題,轉換成解決問題後的成果。對工程師而言,由於工作過程等於是從無到有,必須面對許多變動的環境因素,如何在資源的有限與時間的限制下,展現出知識智慧的結晶,也就成為工程師最主要的工作目標。
從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蛻變而成的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始終堅守工程師的職責,深耕台灣,服務人群,為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整體競爭力的提升,持續挹注旺盛的能量,身為台灣世曦工程顧問總工程師的林曜滄,堪稱是詮釋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定義工程師價值的典範。
工程師要有社會責任
林曜滄身為一名優秀的工程師,相關成果更多次獲得工程會「金質獎」、中工會「工程優良獎」、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工程美化獎」、結構學會「結構工程技術獎」等殊榮,亦曾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師獎」、中國民國結構工程學會「優秀青年結構工程師獎」等個人獎項肯定。
但林曜滄透過工程專業對社會的最大貢獻,莫過於由其領導開發的國土安全監測平台及橋梁災害管理平台,他更親身參與許多重大道路與橋梁建設,例如:高速公路、市區高架橋、快速道路、高速鐵路、機場捷運、老舊橋梁改建及災後復建等工程,對於新技術、新工法之應用不遺餘力。
如發生在2019年10月的南方澳大橋無預警崩塌事件,讓外界開始關心全台各地橋梁的健康狀況,但光是雙北的橋樑就有1600多座,若按規定每兩年檢測一次,受限人力資金,許多檢測可能只是流於表面,未必能看出橋梁結構的上的問題。
林曜滄在接受媒體採訪就指出,橋梁有很多不容易檢測到的地方,可能要花很多經費,如在水下的橋梁構造檢查,就相當困難,或是橋梁在高空的結構如鋼索,需要很特殊的儀器才能進行檢測,必須善用新科技來輔助檢測。
工程師要能整合資訊
如何善用新科技來提升工程師解決問題的專業能力,也就成為林曜滄的努力目標。因為工程師應該要設法提前發現問題,而不是等問題發生之後才去補救,但每位工程師雖然都有自己的專業,許多工程卻因為涉及到不同的專業,工程師若要突破技術面的限制,就需要很好的整合工具,才能結合不同的經驗及專業,成功的達成任務。
林曜滄指出,公共工程從設計、監造到施工,過去許多資訊都是用紙本作業,不僅作業效率低、資料容易遺失,交接過程也不夠清楚,即使建立標準作業流程,當工程作業愈來愈複雜時,要達到工程目標的期待也變得更加困難。
台灣世曦為此特別開發一套專案管理資訊系統(Proje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PMIS),將工程相關的各種圖資、日誌、報表、施工相片、會議紀錄、施工進度、施工界面等資訊加以整合,並統整及儲存相關單位的聯繫與溝通訊息,並分類為會議管理、議題管理、送審文件、進度管理、現場影像、圖說管理、設計審查、契約變更、估驗計價、三級品管、高風險作業等模組,讓工程資訊留存更加便捷並予以資訊化管理。
透過PMIS串聯工程相關業者,可以做到跨產業、跨區域及上下游業者之間的串聯,等於也是一種生態圈的概念。雖然基於審計稽查的需要,企業仍然要保留紙本,但PMIS可以扮演輔助的角色,除了不用擔心保存的紙本資料可能遺失外,也比較容易查詢所需要的資料。
工程師要懂得溝通
由於公共工程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工程師更要學習跟一般人溝通。但要讓一般民眾了解,很多工程的專業考量並不容易,因為很多工程設計其實是為了很多可能發生的未知問題做準備,而不是只考量工程所帶來的具體改變。但正因為許多工程專業問題不易了解,任何工程只要出狀況,不管是媒體報導或名嘴評論,往往妄加評論,讓工程師常常有苦說不出,也導致一些工程師不再勇於任事,處事消極。
但林曜滄指出,只要工程相關人員使用PMIS,就可以將累積的資料作為監管依據,而且資料每天都會更新,只要有新的機具、新的人進來,做了哪些工作,都可以掌握。由於需要放什麼樣的資料,每家企業的需求都不一樣,所以台灣世曦開發多達28種以上的模組,方便執行圖文資料管理、會議議題管理、流程追蹤、品質稽查等作業,包括審核過程送進來的資料,管理者都看得到。
林曜滄更強調,紙本往往只能保留最後的結果,PMIS卻可以記錄完整的過程,包括開會紀錄、聯繫內容、參與的人有誰、貢獻了什麼等,中間的變更歷程都可以在平台上看得清清楚楚,若有需要對外溝通的需要,可以很快蒐集及整合相關資訊,提供各界檢視。
此外,台灣世曦從2006年起,開始在幾項工程案規劃設計時使用3D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術如高雄鐵路地下化美術館站公共工程,而後,更在2010年特別成立BIM中心,培育BIM設計人才,也建立一套制度化的管理流程,來進行BIM協同整合,林曜滄就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關鍵角色。
林曜滄指出,BIM可以模擬建築或公共工程的3D模型,清楚地呈現各種設計整合時可能出現的衝突,幫助工程師可以提早在設計階段排除問題,就不需要在施工過程中大幅變動設計,浪費施工時間及成本,可以有效的為業主控制風險。
如高鐵苗栗站就是在發包施工前三個月,由台灣世曦從BIM中發現需要改善的衝突點,節省20%施工後的設計變更費用,更因為不需要重新施工,工期實地勘查時間還因此提早兩個月。
台灣世曦承包的桃園第三航廈的設計(又稱為T3專案),光是設計單位就有四個,而且分散在英國、香港及台灣三個跨國地區,林曜滄指出,如果照過去的做法,因為很多設計都在建築師的腦海裡面,其他單位都無法參與,如果需要修改設計,溝通自然就會增加不少麻煩。
所幸有BIM的協助,每兩周可以進行一次模型交換與整合,建立共同作業的標準。如建築師在完成外觀設計後,其他單位如管線、PMS(旅客運輸系統)、行李運輸系統等就可以加進來,如果有衝突就可以馬上發現。
如今的BIM已經不只用於設計、施工階段,更已經延伸應用到維運管理。事實上,工程師不應該只懂技術創新,對於流程等管理創新也應該有涉獵,未來在擔任企業主管,乃至於領導人時,就更能駕輕就熟。
因為工程師有一種「即使出問題,也不會撒手不管,會設法去解決,或是想法換一種方式前進」的特質。若能將工程師思維及經營管理思維整合,將所有的資源整合在一起,分出輕重緩急及先後順序,然後再將資源分配合理化,就能夠完成設定目標。
工程師要重視創新
如今的台灣公共工程已經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去學別人,工程師必須要靠自己創新,讓別人來模仿我們,也讓現在的工程師,需要投入更多的精神及心力,要有更高的企圖心,去發明、創造更新的東西,或改進既有的發明,讓大家來學習。
PMIS結合BIM,雖然可以讓工程資料的整合管理與溝通變得更加容易,但對於資訊安全也就變得更加敏感,如何避免工程資料被人竄改,做好系統及資料的可靠性及不可否認性,也就變得相當重要。
這也正是林曜滄認為,區塊鏈技術中的去中心化及不可竄改的特性,是工程師現在必須要掌握的創新技術。林曜滄指出,因為有區塊鏈技術,各自管理各自的資料,彼此的責任可以釐清,而且都可以追蹤,跟現行制度相比,少了很多認證的程序,只要訂單進來,就可以透過區塊鏈技術進行融資,可望成為產業跟銀行之間融資方式的未來趨勢,未來包括醫療、保險產業,都可以透過區塊鏈技術取得信任,就可以直接在線上進行交易。
過去做不到,是因為傳統的系統程式碼都是集中放在同一個伺服器上,伺服器擁有者有絕對的控制權,但現在透過區塊鏈技術可以把重要的節點拆開來,使用者持有一份,系統管理者持有一份,雙方可以達成平行對等,進而透過資訊公開,創建更好的社會信賴機制。
由於許多工程項目如進料、耗材等很難管理,上下游的承包商或分包商之間牽涉的利益關係也非常複雜,彼此的信賴關係變得非常敏感,更是需要一套可以有效運作的信賴機制。
以往人們不願意透露資訊,是因為除了會被監控外,透露資訊並沒有其他意義,但未來如果可以藉由透露的資訊來取信付款者,進而加速領取報酬,就可能會改變人們對於透露資訊的態度,但一定要先確保執行者及資料被使用者的權益不會受損,雙方相互授權才能開始執行。
台灣世曦希望能幫助工程領域建立一個合理的體制,但這個體制需要專業顧問協助。林曜滄指出,過去很多人談到區塊鏈,都是強調去中心化,但是在真正的案例中,其實還是需要專業顧問從旁協助,不要讓體制變得過於龐大,由專業顧問來做分權管理,其實速度會更快,大家也會更信賴體制。
因為工程師的成果,其實關係到每個人與社會的生活層面,每天24小時都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工程師必須提供讓每個人安全、舒適、便利及享受的環境,讓社會大眾都能安心,這就是工程師這個行業的使命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