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榮多管齊下 全力發展智慧醫療
雖然醫院發展智慧醫療的目的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希望運用新醫療技術,對病患提供高品質、有效的照護與醫療服務。
採訪/林振輝、施鑫澤‧文/林裕洋‧刊期/2021.12
回顧2021年5月中旬,COVID-19病毒突破臺灣採取的邊境防堵策略,產生大規模的社區感染事件。全臺灣地方政府在配合中央流行疫期指揮所的政策下,紛紛採取大規模篩檢策略,期盼將社區流行衝擊降到最低。只是對於醫療量能不足的縣市而言,一旦爆發社區感染事件,勢必無法自行處理,如苗栗的電子廠感染事件、屏東的Delta病毒事件等,都紛紛向中央流行疫期指揮所請求協助,最終順利將社區感染事件落幕。而背後大功臣之一,就是臺北榮民總醫院的醫療團隊。
不光如此,當臺北果菜市場爆發群聚事件時,臺北榮民總醫院也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臺北市衛生局等,派遣醫護人員到場執行採檢的工作。以臺北第一果菜市場市場執行採檢任務為例,自當天上午6時起進行採檢工作,第一批檢體已於7時35分送回醫院實驗室,並於8時30發出第一份報告,展現出採檢團隊專業效率。
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許惠恒說,以往臺灣醫療產業結構是以公立醫院為主,整體病床數約佔整體75%左右。隨後在政策開放下,愈來愈多民營企業投入醫療產業,現在公立醫院病床數比重約剩下25%左右。不可否認,私人醫療院所加入後,確實讓公立醫院產生質變,開始注重醫院管理、智慧醫療發展,讓臺灣整體醫療朝好的面向發展。不過,從這次COVID-19疫情來看,公立醫院還是要維持在一定的數量,才能在爆發嚴重流行病時妥善處理,所以整體病床數至少要維持在25%,若能小幅提升到30%會更好。
推動智慧醫療 醫院營運主軸
創立於1953年的臺北榮民總醫院,早期醫療服務對象僅限於在臺退除役官兵,後逐年開放及於榮眷、公、勞、農、漁保及一般民眾,目前已是國家級醫學中心,肩負病患醫療服務、醫事人才培訓及醫學研究發展三大任務,配合國家醫療政策,善盡政府照顧人民健康之責任。該院為縮短診療時空差距、提昇偏遠地區醫療服務品質、加強醫療教學與群體醫療服務,從1996年起即運用遠距電訊傳訊數位網路系統,提供國軍金門醫院、金門縣立醫院及宜蘭縣醫療院所遠距會診、遠距教學、遠距會議及遠距病例研討等遠距醫療支援,建立醫療資源共享,一年平均4百餘件,使當地居民健康得到保障。
因應醫療產業的發展,近年來臺北榮民總醫院致力於神經修復及再生、人腦科學及認知功能研究、功能性腦神經造影、腦神經資訊、幹細胞研究、基因工程、生殖科技、臍帶血移植、生物影像整合、心電生理、電子病歷等先端醫療科技之研發,俱有重大的成果。
[ 推薦閱讀: 淺談 AIoT 驅動智慧醫療 4.0 ]
許惠恒指出,發展智慧醫療是全球醫療產業的共識,自然也是臺北榮總發展藍圖的主軸,即使在艱困的防疫期間,也要加快腳步不能讓步伐慢下來,所以我們籌備多時的醫療人工智慧發展中心,也在2021年8月正式啟用。醫療人工智慧發展中心啟用後,不僅可強化各醫療部科在AI上的研發與應用,亦可擴大與中榮、高榮以及學術界和產業界攜手合作的量能,充份發揮臺北榮總國際級的醫療專業以及多年累積下來的優質大數據,結合最新的AI技術與資通訊科技,以全面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創造三大效益 改善醫療品質為首
臺北榮民總醫院投入智慧醫療多年,2019年臺北榮總智慧醫療管理委員曾經到美國多家醫療院所參訪,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指揮中心。在2020年成立智慧醫院管理中心,以產學合作模式,與研華科技攜手開發智慧醫院管理系統平臺,將經營管理、醫療品質及行政資源等多項重要指標,透過數據化、訊息化、智慧化方式整合呈現,達成智慧化醫院管理的目標,實現現代化醫院管理的目標。根據該院的智慧醫院管理中心提供資料顯示,第一階段上線的經營管理及醫療品質動態指標,是利用圖形化介面來增加資料的易讀性。此外,也會運用即時運算系統,突破傳統報表時空限制,未來該中心將成為一個數據彙整、分析,以及呈現的智慧醫院管理核心。
許惠恒認為,雖然每個醫院發展智慧醫療的目的不同,但基本上應該不會脫離三大面向,首先是希望運用新醫療技術,對病患提供高品質、有效的照護與醫療服務。其次,則是在經營管理上與科技結合,提升醫院的整體醫療效率,改善同仁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第三點,則是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B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如以往在紙本病歷時代,手寫病歷就要花很多時間,資料整理也非常麻煩,現在改用電子病歷之後,無論資料輸入或後續再利用都變得很方便。X光片判讀亦是,以往得先去借片子、還會擔心片子遺失或受損,現在改成PACS系統之後,只需要申請就能直接在電腦上就可觀看,也能同步向病患解釋拍攝結果。
而在推動策略上,許惠恒建議可以採取從醫院中生代的醫師、護理師、藥師著手,先組成智慧醫療團隊。因為中生代醫護人員對創新科技接受度較高,也願意接受新的觀念,組成醫療團隊之後,除可向部門同仁宣導引進創新科技的優點之外,也能收集部門同仁的意見,讓智慧醫療專案更符合不同部門需求。
活用AI技術 兩大面向著手
臺北榮民總醫院設立醫療人工智慧發展中心的目的,希望集結全院量能發展AI智慧醫療,協助各臨床領域發展前瞻性之應用,從發想、探勘到訂定計畫,從資料的彙整、AI模型的訓練到臨床應用的落地,都提供良好的輔助流程,以促進AI智慧醫療在各醫療場域的應用,讓民眾在未來享有更前瞻、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此外,該中心也將納入數位資訊工程師及資料科學家形成服務團隊,為臨床部門提供技術協助或媒合臨床團隊與大學及產業界合作,一方面擴大研發量能,一方面也提供產業界開創或優化產品所需要的臨床場域和醫療專業。
在醫療人工智慧發展中心規劃中,初期將建置三大平臺,包括醫研部與資訊室合作之「大數據資料與資訊建構系統平臺」、放射線部與病理部組成之「創新AI研發平臺」,以及各臨床部科組成之「臨床AI研發平臺」。除自行研發外,亦支援各臨床部科發展AI所需之臨床數據、連續型訊號資料、醫學影像、病理和基因分析等數位新創應用技術,發展多面向的服務。未來中心也將和陽明交通大學以及中央研究院合作,結合醫學與電資領域先進研發量能,加速全面智慧醫療的應用。
「醫院推動AI技術,必須從上而下、由下而上等兩大面向著手,由上而下除宣示醫院發展AI專案決心之外,也能吸引有意願的醫護人員投入此領域,讓醫療發展能夠與趨勢接軌。」許惠恒解釋:「由下而上,則可以擴大AI專案的參與度,包含人才培育、激發同人創意等等,進而發展出更多元的AI服務。」
深化退輔體系交流 加速推動智慧醫療
在擔任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之前,許惠恒是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當時也催生不少極具實用的AI服務,如與臺灣人工智慧學校合作推出的病情惡化預警示系統。為提供住院病患最佳照護,同時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於是著手過去10年來高達10萬筆住院資料,運用AI技術分析六大生命徵象指標,計算出病情惡化風險分數,並以紅黃綠燈號顯示病情嚴重程度,提醒醫護人員注意病患的狀況,以便可及早介入治療,達到預防惡化、死亡的目的。
許惠恒說,一般來說,醫師每天都會巡視病房,了解住院病患的狀況,但是若是當天有門診、手術,巡房時間可能就會拆成兩個時段。傳統巡視病房是從頭開始,但每個病患的生理狀況不同,此種模式很容易錯失黃金診斷時間,藉由病情惡化預警示系統的協助,醫師可先從病情嚴重的病患先著手,如此一來即可減少病情突然惡化的機率。
由於退輔會曾公開表示,希望將三家榮民總醫院、十二家分院、以及十六所榮家等退輔會醫療體系,打造成全國智慧醫療發展的場域,進而為臺灣發展智慧醫療做出具體的貢獻。所以未來臺北榮民總醫院也不排除引進臺中榮民總醫院的病情惡化預警示系統,希望透過醫院之間的交流,加速往智慧醫療之路邁進。
攜手中研院 投入基因研究
在AI之外,臺北榮民總醫院也積極發展精準醫療,日前也正式啟用精準醫學暨基因體中心,未來將利用臺灣精準醫療計畫(TPMI)等基因體資料之轉譯與藥物基因體學之相關研究,結合最新AI人工智慧技術,全面提升醫療照護,讓民眾享有精準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在該院規劃中,將藉由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等機構之合作,整合病理檢驗部與兒童醫學部核心實驗室檢測量能,首先將聚焦於腫瘤疾病與遺傳疾病之診斷與治療,並逐步推廣至代謝性與神經性疾病等,藉由基因諮詢門診的服務,為病人量身打造健康醫療計畫。
許惠恒院長表示,基因分析對慢性病治療與監控有很大幫助,以糖尿病為例,有些病人用藥正常、血糖控制非常好,但是卻會突然出現病情惡化的狀況。相反,有些病人的血糖控制並不理想,但是卻從來沒有併發症,關鍵就在於基因。現今基因檢測晶片價格已經下滑到數千元,若健保署能給付相關費用,對於臺灣發展精準醫療將會帶來極大幫助。
臺北榮總醫療團隊多年來不斷推動精準醫學,目前在臺灣已位居領先地位,藉由成立精準醫學暨基因體中心,未來將進一步結合個人化醫療、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技術,積極發展精準治療疾病服務,也期盼將成果推廣至亞洲及全世界。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