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疫情影響大 轉型速度決定成敗
新冠病毒入侵台灣,對許多產業已造成前所未有的災情,其中又以觀光產業、餐飲業受傷最重。在此環境變動劇烈的時代,企業推動轉型速度快慢,將決定未來長遠發展的衡量基準。
文/林裕洋
儘管在中央疫情流行指揮中心的超前部署,加上台灣民眾主動配合各項防疫政策下,讓台灣曾經一度被視為COVID-19病毒的絕緣體。只是在生命為自己找到出路的不二法則下,變種病毒終究還是突破台灣的邊境防守,2021年5月中旬引爆大規模的社區感染,短短數個月內染疫人數突破16,000人大關。儘管此波疫情相較於國外仍然相當輕微,且在短短4個月內即受到控制,每天染疫人數也降到個位數以內,但是仍然對部分台灣產業造成前所未有的影響。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在2021年6月份發布「2021年COVID-19社區爆發感染,對台灣產業之影響」報告指出,其中最壞與略壞的產業,分別為服務業中的觀光旅遊、餐飲業為最壞,其次為文化創意產業、醫療保健服務業、綜合商品零售業。至於製造業中則以汽車及其零件業受到極大影響,而機械產業、網通設備業、半導體產業、紡織業、陸運業、營造業、不動產業等亦是深受其害。
台灣冷鏈協會教育認證委員會主任委員林希夢指出,自從進入臺灣三級警戒之後,民眾開始減少實體店家的消費,也改以網路購物為主,所以2021年5月底造成全台灣包裹大塞車,物流業者一度停收包裹三天,希望將消化倉庫中的待送貨物。會造成物流大塞車的原因,在於此波疫情來得快又急,導致消費者購物習慣一夕之間改變,物流業者根本來不及因應,因此如何強化突如其來的挑戰,也是物流業者必須重視的課題。
疫情改變需求 低溫宅配興起
近幾年低溫冷藏技術進步,也改變不少產業發展生態,以某知名連鎖餐飲業者為例,為確保水餃生產本可以穩定,便透過低溫冰箱大量冷藏高麗菜,避免因為菜價太高時,陷入可能虧損的狀態。而因應低溫宅配的興起,全聯、7-Eleven 等業者,除與外送平台配合之外,也打造自家的低溫配送系統,避免此重要關鍵收入掌握在其他業者的手上。
雖然冷鏈發展多年,但直到近幾年才成為搜尋度較高的名詞,無論疫苗運送、台灣水果出口,乃至於疫情期間的低溫宅配等,都需要不同冷鏈技術配合,也有相對應的法規需要遵循。疫情期間之所以爆發宅配訂單來不及消化,以至於大量低溫配送產品全部腐敗的關鍵,在於當時的宅配運輸量達到平常的5倍以上,比過年期間成長的2~3倍還要多,所以自然沒有廠商能應付此暴發式的訂單。
在零售業者發展低溫配送之外,另個值得關注的事件,莫過於光陽集團看準數位科技發展的趨勢,以及疫情後的全新生活型態,集團席下金庫資本以1.8億元,投資台灣大車隊集團旗下全球商務科技(全球快遞),全力搶攻低溫配送市場的商機。林希夢並強調,台灣冷鏈協會成立於2017年,由具有豐富冷鏈專業經驗的企業及專家組成,會員可提供包含從物流園區、硬體設備、系統整合、作業管理、諮詢顧問,能協助台灣產業在局勢變化中,取得領先優勢。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