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屆CIO價值學院第一堂課 會後報導
隨著數位轉型浪潮席捲,驅使企業擁抱雲、邊緣運算、AI/ML、元宇宙…等數位科技,儘管它們的應用方向互異,但都離不開共通要素 ─ 「資料」;故如何妥善儲存、處理及運用持續增生的海量資料,可謂關鍵。
文/明雲青
據 IDC 統計,自世上誕生硬碟迄至 2021 年,累積約 30 幾 ZB 資料量。預估 2026 年全球總體資料量將達 221ZB,意謂短短5年儲存載體的容量急增 5~6 倍。
希捷科技(Seagate)資深業務經理陳中欣表示,資料爆炸性增長,勢必為企業資料管理帶來巨大挑戰。
因此,企業急需從雲到地分別擘建能夠駕馭海量資料的儲存架構。為此 Seagate 致力發展端到端整體方案,除持續精進發展硬碟產品外,也積極將觸角延伸至儲存系統、雲端儲存服務。
[ 2023年企業IT投資重點為何?資安、人才、ESG如何部署?下載 CIO大調查報告 立即揭曉!]
陳中欣指出,因眾多數位應用皆須靠硬碟來承載,故不論雲端或地端,現今倚重的儲存載體皆是硬碟,且單硬碟容量越來越大。目前最大為 22TB,而 24TB 即將登場,未來還會達到 30、50 甚至 100TB,以容納快速產出的巨量資料。
希捷不斷尋求硬碟技術創新突破。在密度部份,透過熱輔助磁性記錄獨家技術的挹注,及早讓硬碟容量邁向 100TB 甚至更高。另在效能上,將在多讀寫臂的助攻下達到 2 倍以上的增長。
談到儲存系統,希捷的模組化儲存機箱其實由已許多儲存設備業者貼牌,累計售出逾百萬台,其中從硬體、軟體、晶片、控制器、機箱、硬碟與 SSD 皆由希捷開發而成;直到幾年前,希捷才開始啟動自有品牌業務,甚至開始利用更進階的晶片來強化資料保護。
以其 Exos X 儲存系統為例,即搭載全新第 6 代晶片,可實現 72.5 萬 IOPS、12 GB/s 讀取效及 10GB/s 寫入效能等優異表現。此外也透過糾刪碼(Erasure Code)的自我修復技術,取代傳統 RAID 資料保護機制,不需 Hot Spare,就能讓 10TB 故障硬碟的復原時間從 3~4 天驟降為 2~3 小時,將應用服務所受衝擊減到最低。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更特別的,希捷已將解決方案版圖從儲存載體、儲存系統拓展到 Lyve Cloud 雲端儲存服務,並在許多國家設置資料中心,充分滿足客戶的備份與備援需求,累積承載的資料量已達上百 PB。
藉由希捷與諸多面向的夥伴廣泛合作,讓企業可憑藉設定方式,輕易將希捷品牌或貼牌儲存設備的資料備份/歸檔上雲,據此形成影音/圖像處理、檔案分享、協作與分析…等多元的混合雲應用情境,為數位轉型增添旺盛動能。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