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宏文
日前我舉辦《晶片島上的光芒》新書發表會,邀請程天縱、楊光磊及何英圻等貴賓分享,程天縱先生談到他的兩個觀察,一是這本新書讓他聯想到二千年出版的一本書《74 分 42 秒》,另一個則是他對台積電張忠謀與聯電曹興誠兩人差別的分析。這兩個分享及觀察都很有意思,和大家分享。
首先,他說看到我這本談台積電與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書,讓他想到一位英國記者鮑伯強斯頓寫的書《74 分 42 秒》。這本書是談九O年代,日本在消費電子時代主導許多重要產品趨勢,例如隨身聽、計算機、電子錶、雷射印表機、攝錄放影機、合成音響及數位相機等,領導企業包括新力、夏普、精工、三洋、佳能、山葉、富士通等。
至於書名「74 分 42 秒」,指的是一片 CD 最長的播放時間。當年,新力總裁大賀典雄以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整首曲目決定了 CD 的錄音長度,日本在消費電子與數位家電(Information Appliance,IA)時代中經常擁有這種主導權,這本書重現了日本一流企業勇於創新冒險的精神,剖析日本企業與創業家不凡的競爭力。
聽完程天縱的介紹,我趕快找這本書來讀,也深深感受到作者的用心。這位英國記者透過巨量的資料整理及訪談,提供了很重要的產業觀察,留下許多極具價值的參考史料,把日本在消費電子行業中的創新故事寫得活靈活現,細節也描繪得鉅細靡遺,很具可讀性,讓我覺得自嘆弗如、相當佩服。
不過,在閱讀這本書時,除了感受當年日本企業的強大,我也一直在思考,為何日本後來會逐漸落敗,包括九O年代興起的個人電腦熱潮、二千後的網路與移動互聯網時代,甚至到目前的 AI (人工智慧)時代,大部分日本企業都沒跟上腳步。從領先到落後,衰退速度真地相當快,這是任何領先的國家與企業,都應該引以為鑑的,當然也包括我們台灣。
[ 推薦閱讀:晶片島上的光芒:台積電、半導體與晶片戰,我的30年採訪筆記 ]
此外,程天縱先生也提到張忠謀與曹興誠經營風格的差別。他說,張忠謀在美國讀書工作大半輩子,又擔任德儀(TI)高階主管,擁有西方文化及思維,是美式企業訓練出來的專業經理人。至於曹興誠率領的團隊,大部分都在台灣受教育,是從本土打到國際的創業型老闆,是東方文化企業的想法及作法,兩者有明顯不同。
他說,西方企業的專業經理人,會聚焦自己專精的領域,至於自己不會做的,或是做得不夠好的事,就交給別人做。
至於台灣很多企業主,都是從中小型企業起家,逐漸熬出頭,這種創業型老闆經常看什麼都是機會,每件事都想做做看,每個事業都不想放棄,有些老闆還經常會說,「這塊地我很早就看到了,本來還想去標……」等。
程天縱說,專業經理人與創業家沒有好壞,各有優勢及特色,專業經理人通常會把一件事做到很專精,至於台灣很多企業老闆,最後則演變成事業範圍很廣的集團。
聽到程天縱如此分析,我覺得是很有趣的角度。過去我在採訪張忠謀與曹興誠時,確實也有這種感受。
台積電從第一天開始,就聚焦晶圓代工業務,從來沒有改變,專業經理人通常就是在一個明確的目標與任務中,想辦法突破困境,在有限條件中創造資源,讓業務、營運達到最佳化,努力向目標前進。可是,台積電也曾投資 DRAM、太陽能及 LED,但都以失敗收場。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至於早台積電七年成立的聯電,一開始資源其實更少,曹興誠是具開創型性格的老闆,就到處去爭取機會,聯電早期不只做半導體,還在 PCB(欣興電子)及面板(聯友光電)等事業布局,此外也與眾多企業如東元、聲寶做策略聯盟,確實就是台灣企業老闆的經營風格。
當然,如今聯電在晶圓代工事業已明顯落後台積電,兩者的技術、營收、市值等都有極大差距,我在書中也把其中許多關鍵原因都整理出來,例如聯電在 0.13 微米技術落敗、聯瑞火災、五合一後的整合問題,還有曹興誠很早就退休等。
我在書中也用兩個字來形容兩家企業的文化風格,台積電是「拙」,聯電是「巧」。拙看起來笨笨的,但抓緊方向後,就一路拼命地往前跑,終於創造出今天護國神山的大格局。至於聯電的巧,就會看到很多商機,處處是機會,所以策略靈活有變化,這樣的特性適合做產品,後來聯電分出來的產品部門,也都做得相當不錯,聯發科、聯詠都擠進全球 IC 設計前十強,聯電雖然在晶圓代工落後台積電,但衍生出龐大的 IC 設計族群,對台灣半導體護國群山也有很大貢獻。
有聯電高階主管跟我說,他讀完書後終於恍然大悟,原來兩家公司是這種差別,難怪當年在競爭時,總覺得大家作法上差很多。這位高階主管說,他覺得與其用「拙」來形容台積電,不如用大「智」若愚的「智」,「智」比「拙」更好,不斷地耕耘,終於成就大事業。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