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宏文
有關台灣電子業人才不足的問題,近來成為大家的關注焦點。我想整理各方對此問題的建議,同時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台灣已逐步邁入已開發國家之林,有必要為未來的人才需求做更多的準備。
九月初,半導體業舉辦 Semicon Taiwan 盛會,產學界大老提出解決人才荒的建議,其中有許多很不錯的分析與建議。
例如,清大半導體學院副院長賴志煌說,2008 年時,清華材料系一年有 50 個材料博士畢業生,但 2023 年台交清成四個頂尖大學材料所博士畢業生一年不到 50 位,單台積電一年需要的博士就超過這個數字。
另外,旺宏總經理盧志遠提到,台灣已非窮國家,但教授薪水實在太低,目前新加坡是台灣 4 倍,香港是 3 倍。他建議國家應制定五年計劃,每年給教授加薪 15%,5 年後薪資翻倍。先把「培養人才的人才」穩住,未來才能培育更多年輕人。
另外他也提到,在產學合作部分,他提議很多企業內研發員工都很強,都有至少助理或副教授等級的水準,光是台積電研發中心就有 8 千人,其中可以做助教授副教授級的人,至少也有 3 千人,旺宏 1,000 多人研發裡面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具備資格,只是現在這些人去做研發,因為研發拿到的資源比教授還多,應該要請這些人多跟學生聯繫,定期在學校開讀書會,跟學生一起學習。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台灣人口愈生愈少,人只會更少不會更多,絕對需要到海外找人才,但是,台灣的移民政策卻很保守,從沒嚴肅看待人才荒的問題,沒有積極想辦法把別國人才轉換成我們的資產。
盧志遠說,最奇特的是,台灣的大學因少子化招不到學生,好不容易去國外找了外籍生來台念書,但畢業後卻又不讓人家留下來,強制他們回家。這種政策不只荒謬,也顯示部會缺乏協調,大家輕忽人才短缺的問題。
除了數量不足,質的轉變也很重要。前台積電研發處長楊光磊說,台積電不缺人數,缺的是用人的方法。他認為工作品質要提升,也呼籲讓人才發揮潛能,創造十倍、百倍的貢獻,台灣應該重新思考極度學歷主義及對 Z 世代的用人之道。
前面提到的人才解方,比較偏向關注台灣內部人才,但若把企業用人格局擴大,其實更關鍵的是,台灣企業過去很少到國際市場去雇用人才,在全球人力市場上,台灣企業很少成為跨國工作者的選項。
例如,英特爾有近五成員工在美洲之外,至於三星則有 57% 的員工在海外,但台積電外籍人才頂多只占個位數,與同級對手相比,台積電人才組合明顯居劣勢。
台灣電子業有很多都到海外設廠,但管理層裡外國籍主管普遍都不多,台灣企業缺乏外國人,文化傾向單一化,這是台灣企業要躍上國際舞台的最大挑戰,過去台企併購海外公司失敗居多,這是很大因素。
而且,印度及東南亞人才若不趕快去找,未來一定更難找,因為這些國家的經濟都在成長,尤其許多外商、台商都將產線從中國移至東南亞及印度,未來十年這些國家的人力需求很高,台灣一直被外媒描寫成「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會來台灣工作及求學的人一定會受到影響,這是不能不注意的一大挑戰。
[ 閱讀所有林宏文的專欄文章 ]
事實上,台灣企業近幾年也吸引一些印度及東南亞人才加入,但有些外國人來台灣工作,最後選擇離開的,最多的原因還是語言,由於台灣企業大部分溝通都還是用中文,老外聽不懂時,就會感覺有距離。另外,企業文化若是比較排外,還有生活環境也不友善的話,都是讓老外員工無法適應的因素。
因此,當台灣人才紅利快要用盡時,只有向外擴張才是正途,台積電赴美日德投資,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如果台積電能夠雇用許多當地人才,而且運作順利,讓人才願意為台灣企業工作,這對台灣電子業來說是重大示範。
最近,我看到網路上有一個簡圖,列出台灣在各種數據上,都已和先進國家並駕齊驅,例如台灣人均所得接近日本,進口額與瑞士差不多,出口額與西班牙相當,經濟力量 GDP 排名近瑞典,國防實力則接近加拿大,這些都是已經晉身一流國家的指標。
所有這些拿來對比的國家,都是過去我們只能仰望的先進國,但如今台灣都已迎頭趕上,但我們的心態卻仍停留在二流國家的思維,是時候拋棄過去二流國家的想法,換上一個全新的腦袋,勇於到海外去雇用人才,並且把全球布局當成是台灣企業下一個目標。
台灣半導體產業已成為全球焦點,晶片島的光芒要繼續發光,人才是最大問題,台灣要預先思考下一個十年、二十年可能遇到的人才問題,並在政策與作為上努力補強,才是解決人才荒的有效辦法。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