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企業先進智造學院 臺中市帶領中小企業轉型
面對地緣政治等因素,加上高齡化與少子化等問題,臺中市政府經濟發展局特別開辦臺中市企業先進智造學院計畫,助農地工廠轉型。
採訪/施鑫澤‧文/林裕洋‧刊期/2023.12
在地緣政治、淨零碳排、資訊安全、智慧製造等議題衝擊下,加上 COVID-19 疫情衝擊下,全球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三合一轉型壓力。為此,不少國際知名的大型企業,因應前述挑戰早已成立專案團隊,逐步推動涵蓋節能、智慧製造面向的數位轉型,以強化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然臺灣經濟結構以中小企業為主,且大多數都是以外銷導向,在欠缺人力、資金的狀況下,若沒有政府單位協助,恐怕難以因應三合一轉型帶來的挑戰。
目前不少地方政府都紛紛推出輔導計畫,以臺中市政府為例,為助企業彈性因應快速變動的產業及國際局勢,解決製造業面臨人力短缺、二代接班問題,臺中市政府經濟發展局與逢甲大學攜手合作,共同開辦「臺中市企業先進智造學院」。此計畫集結 21 位逢甲大學專家學者與業界陣容,將以智慧製造專業課程、專家輔導團,帶領臺中市未登記及特定工廠解決當前營運痛點,協助企業主、二代接班人及員工掌握關鍵轉型契機,提升全球市場競爭力,邁向先進製造之列。
臺中市政府經濟發展局長張峯源表示,臺中市是臺灣乃至於全球的製造業重鎮,產業結構以金屬製品、機械設備及塑膠製品等製造業為主,屬於勞力密集、外銷出口為主的產業。除有許多國際知名的大型企業,亦有不少屬於未登記、特定工廠,規模不大卻是各領域中的隱形冠軍。在高齡化與少子化等問題衝擊下,中小企業正面臨資源與人力不足,以及需要二代回流接班的挑戰,中市府希望協助業者運用 AI、物聯網等數位科技,讓傳統生產製造流程能走向數位化與智慧化,所以特別與逢甲大學合作開辦「臺中市企業先進智造學院」,期盼透過結合政府、學界、產業等三方力量,協助未登及特定工廠等迎接轉型挑戰。
輔導農地工廠合法化 同步啟動轉型之旅
有工具機之都美譽的臺中市,工業發展正是從傳統機械機具製造業起步,逐步升級為精密機械科技,尤其工具機產業具有世界領導優勢,且位居全球第四大出口國。其中,有七成精密機械、工具機及其零組件廠等,均在臺中市或鄰近區域設廠,成為合作關係緊密的產業鏈。近年來在「國機國造」政策下,預期在促成產業轉型與升級外,而當精密機械除結合航太與智慧機械產業,可望促進製造與零組件相關產業發展。
儘管許多名揚國際的工具機廠都在臺中設有總部、生產基地,但臺中市有超過萬家以上未登記的農地工廠,且有不少在各領域有亮眼的表現。儘管從法規角度上來看,農地工廠算是違法營運,卻也是支撐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近年在中市府積極輔導下,未登記工廠已逐步符合各項法規要求,朝合法化之特定工廠邁進,截至 2023 年11月為止,已提送改善計畫的納管未登記工廠達 7,909 家,在數位轉型、淨零碳排與韌性供應鏈等挑戰下,中市府經發局更興起協助業者突破營運困境的念頭。
張峯源指出,農地工廠存在有其歷史背景,在早期臺灣經濟發展初期催生很多家庭工廠,最後隨著營運規模逐漸擴大後,就成為目前看到的農地工廠。由於多數農地工廠是工廠管理輔導法規問世前就存在,對於既有低污染持續營運的工廠,經發局努力協助並輔導業者申請納管之餘,也考量到國際環境挑戰日益嚴峻,因此催生開辦臺中市企業先進智造學院的想法。
中市府希望透過智造學院中一系列課程,如「地緣政治與韌性供應鏈」、「淨零碳排」、「數位轉型」、「全球供應鏈管理」、「資訊安全」等,輔導特定工廠、未登記工廠核定納管並於 112 年 3 月 19 日前提出改善計畫之業者,讓企業得以了解國際最新的趨勢和做法,達到提升公司的軟實力與能見度,透過推動數位轉型提升競爭力,進而接軌國際市場。如以外銷為主的中小型製造業,可能還沒有了解歐盟即將課徵碳稅的急迫性,而這需要足夠時間才能做好準備。
全球供應鏈劇烈變動 政府扮演強力後盾
自從 2018 年美中情勢日趨緊張引爆的地緣政治衝擊,原本將生產基地放在中國的臺商,已開始到東南亞國家尋找合適的生產基地,避免被課徵高額的關稅。而 2019 年底爆發的 COVID-19 疫情衝擊,則加快臺灣廠商到其他國家設立生產線的速度,避免因為封城策略影響到公司運作。而部分以生產高價值商品的公司,則選擇回到臺灣擴充生產基地,降低產品銷售到美國、歐洲等市場的障礙。
眾多工具機與機械業等聚集的臺中市,向來在全球供應鏈市場扮演重要角色,面對於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需要利用自身產品優勢與競爭力,結合多元化的智能機制,才能提升客戶對產品的高度依賴與信賴。面對關稅壁壘與地緣政治的衝擊,除仰賴主管機關持續與各國政府簽訂貿易協定,如臺美 21 世紀貿易倡議(U.S.-Taiwan Initiative on 21st-Century Trade),爭取參與 CPTTP (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外,地方政府則是在數位轉型方面等協助,讓業者可提升國際競爭力。
張峯源指出,長期以來,臺灣中小企業能在競爭激烈市場勝出,關鍵在於具備營運體質非常靈活,可因應市場變化找出合適的應對方法。如在過去 20~30 年間,當臺灣的土地、人力等成本高漲下,逐漸將生產基地遷移到中國、越南等國家,又或者為貼近歐美市場,在美洲、歐洲等地設立生產基地。因此,政府除持續增取參與各種經濟合作協議外,也只能從協助提升企業的技能與體質等著手,如舉辦臺中市先進智造學院等,扮演產業在國際市場的強力後盾。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向來非常重視環保議題的歐盟,鑑於地球暖化日益嚴重,在率先宣布落實 2025 淨零碳排的目標外,也制定一系列相關措施,如宣布 2035 年禁售燃油車等。考量到世界各國實施節能減碳的政策不一,在保護自家產業避免受到其他國家業者的不公平競爭下,多年前也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2023 年 10 月歐盟碳關稅調整機制已正式試行,要求出口到歐盟的鋼鐵、水泥、電力、肥料、鋁業等高碳排產業製品,須與歐盟廠商承擔同樣的減碳成本。若生產地碳定價低於 EU ETS1 碳價的產品,則就要必須取得 CBAM 憑證(CBAM certificates)後,才能獲准進入歐盟。至於全面正式實施時間,目前預計為 2026 年。
在歐盟之外,美國加州議會也通過全美第一個強制氣候揭露法案(SB 253),預計從 2026 年開始要求年收入超過 10 億美元的企業,需公開披露前一財政年度的直接(範疇 1)和間接(範疇 2)溫室氣體排放,並在 2027 年開始報告間接上下游供應鏈排放(範疇 3)。
「 SB 253 的範疇 3 規範內容非常詳細,如加班會產生多少碳,改騎腳踏車可省下多少碳等資訊,供應鏈業者都必須記錄下來。臺灣在蘋果供應鏈扮演重要角色,當美國 SB 253 法案上路之後,臺中將有不少公司將直接面臨範疇 3 的盤查。至於碳排放部分,目前國際市場碳定價目前約在 50~60 美元。」張峯源解釋:「為此,我們一直在思考協助企業解決挑戰的辦法,在舉辦臺中市先進智造學院之外,也開始與臺中市工具機協會合作,全力協助臺中市企業落實減排的工作。」
配合再生能源政策 擴大使用綠電
隨著行政院公布 2050 淨零碳排路徑,各地方政府也紛紛自訂相關計畫,中市府亦於 2022 年 4 月 22 日已公布「臺中市 2050 淨零碳排路徑」,預計以 2030、2040、2050 三階段,輔導企業零碳認證達 10%、50%、100%,進而做好風險評估與環境管理責任。
張峯源認為,臺中市若要達成 2050 淨零碳排的目標,必須從多方面著手。首先,電力系統必須擴大使用再生能源,現今臺中外海有離岸風電、陸域的風電、太陽能發電系統,以及水力發電系統。除此之外,我們也會與中央部會配合,如中市府已經獲得經濟部承諾,未來中部火力發電廠的第一部燃氣機組於 115 年上線後,116 年將啟動 1、2 號燃煤發電機組拆除作業,預估至 117 年台中電廠燃煤使用總量可減少至 1,100 萬噸/年。
第二部分則是鼓勵廠商使用再生水。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臺中市一天用水量約有 150 萬噸,光是台積電一家業者使用高達 10 萬噸,因此勢必要擴大再生水的使用量與範圍。臺中市政府正著手規劃擴大再生水廠的建置計畫外,日後規劃產業園區也會以使用再生水為主,除避免影響到民生用水之外,也可讓寶貴水資源獲得充分利用。
智造學院深受好評 將持續開辦課程
2023 年 5 月臺中市企業先進智造學院計畫培訓課程正式啟動,至今輔導 76 家企業的 100 位學員。除此之外,尤其為更深入服務業者轉型,更進一步提供專家團隊診斷實地輔導服務,輔導團隊每次都是由 3 位以上學者與業界先進專家組成,每次實地輔導時間長達 100 分鐘,至今已輔導共 10 家工廠。根據中市府經發局公佈資料顯示,參與計劃成員以製造業為主,約佔整體成員的 76%,目前已協助複上精機、仲泰精密等 2 家業者,申請經濟部工業局產業低碳與智慧化輔導-溫室氣體盤查輔導計畫。
張峯源指出,臺中農地工廠都進入第二代、第三代接班階段,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普遍希望能夠發揮群體合作的力量,透過共同結盟方式發展新事業。逢甲大學在理工領域的評價非常高,是中臺灣首區一指的大學,無論在環保、機械、資通訊等,相關授課內容都深受好評,甚至在 EMBA 辦學上也身受肯定,這次與逢甲大學合作推出臺中市企業先進智造學院計畫大獲學員好評,每個課程的註冊率都接近百分之百,滿意度甚至高達 9 成 6,且都希望未來能持續開班,甚至增加更多元的課程內容,如國際貿易等等。所以未來我們一定會持續開班,滿足更多農地工廠企業主的需求。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