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義智
隨著數位轉型的浪潮,企業導入新興科技與創新技術,已是數位經濟時代下企業成長的必然趨勢,特別是 AI 的應用與導入,更是近年來企業轉型的重點。AI 不僅可以提升生產力與改善顧客服務,甚至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對企業績效帶來正面助益與成長動能。
但是,許多企業在推動 AI 轉型時,往往讓員工有著被 AI 取代工作或失業的預期心理,造成心理壓力與抗拒心態,導致企業轉型不順利或轉型計畫全面失敗。
企業主管應站在員工的角度,以同理心來看待他們的憂慮。當員工看到公司積極推動 AI 轉型,目的是為了縮減人力,內心難免會產生不安全感,實際導入時也會有排斥的作為。此心態也會影響其他員工,全公司瀰漫消極導入 AI 的抗拒心態,進而公司影響 AI 導入進程。
這樣的抗拒心態並不陌生,著名心理學者 Herzberg 早於 1959 就發現,員工對於工作有不好的感覺時,大多與「工作環境」有關;而感到滿意時,通常與「工作本身」有關。Herzberg 根據這個發現提出知名的雙因子理論(Two-Factor Theory)。
[ 推薦閱讀:【製造業】何時人工智慧能帶領製造業進入新時代? ]
雙因子就是保健因子(Hygiene Factor)與激勵因子(Motivator)。當保健因子存在時,員工並不會受到激勵,但當保健因子不足時,會引起員工的不滿足,例如工作環境、領導方式、公司政策、職涯保障等。當激勵因子存在時,員工會感到滿足,而當它消失時,員工不會覺得不滿足,如工作成就感、工作挑戰性、工作發展性。
建議企業可從激勵因子與保健因子,雙因子並行以確保 AI 轉型穩健順利。亦即透過保健因子的影響,來降低員工的不滿足,同時也透過激勵因子的發酵,提高員工工作滿足感。
企業導入 AI 的諸多保健因子中,缺乏職涯保障是員工最大不滿足的關鍵原因。缺乏職涯保障指的是員工在職場中,認為其目前職位不具穩定性且不具未來發展性。當員工發現自己多年累積的領域知識與技能,AI 可以輕易完成時,會有職位即將被 AI 取代的危機感。
面對這樣的狀況,公司可由上而下,建立正向的工作環境,員工自然樂於跟著公司進行轉型與改變。企業主管在推動 AI 時,切勿以 AI 作為裁員或縮減人力的手段,而應積極的向全體員工闡述,面對 AI 帶來的機會與挑戰,公司正朝向一個更美好且更值得追求的共同願景(Vision)與使命(Mission)。讓員工都了解,企業投入 AI 轉型的長期承諾,建立積極擁抱數位科技與 AI 創新的文化。若缺乏這樣的保健因子,員工總是不知為何而戰,進而怯戰與抗戰。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在激勵因子方面,公司應該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 AI 轉型,初期規劃一個緩衝期,讓員工了解 AI 雖然會取代部分工作,但也會產生新型態的工作需求,進一步激勵員工必須提升自我能力,並在公司朝向 AI 轉型的願景與使命下,仍可按部就班,建構好或重新組合自己的核心技能,滿足新型態工作所需的職能要求。
導入 AI 會產生許多具挑戰性的新工作,企業可協助員工重新建構這樣的知識與能力,適時提供數位轉型基本概念與 AI 前瞻發展趨勢,國內外 AI 轉型成功企業案例等知識建構課程,並依照員工職務屬性與 AI 應用領域,給予充足的在職進修。如此,員工會正面迎戰 AI 帶來的挑戰,轉換成自我提升的大好機會,不管在工作成就感、工作挑戰性、工作發展性上面,都能受到足夠的激勵效果。
另一個可嘗試的激勵因子,在於導入共創理念,由下而上,鼓勵員工發揮領域知識提出創新構想,共同參與制訂公司 AI 導入策略與規劃方案,讓員工有更高的參與感,並帶來更高的成就感。
也可在轉型計畫初期,先挑選幾位種子人員,作為 AI 導入的先鋒部隊,或先聚焦在某一部門或單一產品,參與 AI 試驗計畫。如此縮小範圍便於大膽試錯,即便 AI 導入不順利,也降低 AI 轉型失敗的風險與負面衝擊。若導入 AI 有不錯效果,則可把好的成功經驗進行資產累積與知識建構,逐步擴大至其他部門或其他產品線,由小至大,建立起全公司 AI 轉型與科技創新的文化氛圍。
正如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到台大畢業典禮致詞所言:「AI 將改變未來工作型態,從軟體到運行過程,每一層都會被重新發明,必須擁抱 AI 優勢,有人擔心會被 AI 取代,但也有人會因為 AI 而變得更專業。」抗拒改變是人之常情,唯有讓員工自有察覺才能擁抱轉型、樂於改變。企業應善加運用保健因子與激勵因子,讓員工明白公司 AI 轉型政策,並自我學習成長,來降低負面衝擊、增強正面激勵,建立公司 AI 轉型文化。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