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主筆/施鑫澤

每年六月台北國際電腦展總是風風火火,今年在各大廠 CEO 均來台加持下,加上最佳男主角輝達的黃老闆在開展前於台大的演講推波助瀾下,AI 勢頭可說是一發不可收拾。對於企業而言,更是已經開始看到企業利用 LLM 打造自家 AI 應用的曙光,同時也刺激了生產 AI 相關硬體的高度成長,包括 AI 伺服器、AI PC、AI NB 等等。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對於企業而言,想要享受 AI 帶來精簡流程的紅利,充分且必要條件是公司的敏感資料不能直接使用當前最夯的幾大 LLM 來訓練,而是以 RAG 方式,在自己機房內做微調,因此,建置 AI 機房成了搶佔先機的重要步驟。然而,機器好買,人才卻是眼下的痛點所在。說實在,歷經多年的企業上雲過程中,過去資訊部門人才縮編最劇烈的便是 Infra 層面的營運人員,有趣的是,縮編 Infra 營運人員一直曾是評估上雲好處的重要評估指標。
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過往被積極轉型掉的 Infra 營運人員,如今在 AI 機房的走紅下,或將跟資料科學家一樣,成為當紅炸子雞,或許薪資水準也將水漲船高。
當然,AI 機房與過往機房所要求的專業不同,想要勝任一定要能跟得上技術層面的要求才行。因此,也不是說再把過去那些老人找來即可,而是建議,在管理的經驗上進行交接,至於設備技術層面的問題,趕緊找原廠做既深且廣的專業技術訓練,如此,相信才能在這波 AI 競賽中,不會因為機房設備或者缺 Infra 營運人才而脫隊,失去未來企業競爭力。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