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HIR & SMART on FHIR
每家醫療機構都有自家的資料記錄標準,這種情況不僅造成了資料交換的混亂,更阻礙了醫療服務品質的提升。然而,正如秦始皇統一文字和車軌標準一樣,我們現在也迫切需要一個統一的醫療資訊交換標準。本文將探討台灣醫療資料交換的痛點,以及如何通過採用國際 FHIR 標準來幫助台灣醫療系統與國際接軌,促進更高效的資訊交換和無縫互操作性。
口述/孫培然·彙整/CIO編輯室
當前的電子病歷資料結構,就像「戰國時代」一樣雜亂且不一致。每家醫療機構在記錄病人資料時,各有自己的標準,難以統一。例如,同樣是描述一位肺癌病人的健康狀況,三位醫師可能會用完全不同的方式:第一位醫師可能會使用三個標題來呈現,第二位只用兩個,第三位甚至只需一個標題便能說明所有細節。這樣的不一致性,導致在未來進行資料交換或統計時,必然會引發混亂與矛盾。(如圖一所示)
隨著醫院之間,或是醫院與政府主管機關之間的互通需求日益增加,資料交換的複雜性也大幅提升。然而,現階段各醫院的病歷資料整合工作,已經遇到重大瓶頸。每一次新的互通需求,都必須重新撰寫或調整互通格式,資訊人員疲於奔命,且病歷交換無法確保資料的完整性與即時性。
即便某些醫院之間達成了資料格式上的一致,內容或代碼的差異仍然是難以解決的問題。此外,資料互通中的資訊安全與隱私問題,也缺乏健全的規範,讓病歷交換變得更加困難。這樣的雜亂與無章,無疑是現代醫療資訊交換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台灣醫療資料交換的痛點
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於任職衛福部資訊處處長時曾提到,台灣病歷資料交換的主要痛點之一,正是缺乏統一規範。不論是醫院之間的病歷資料交換,或是醫院與主管機關或其他政府機構的資料互通,資料交換格式常常不一致。這種不一致性導致即便資料內容相似,醫院也必須按照不同機關的要求,重複製作同一份資料,增加了大量的工作負擔。
例如,當健保署、國健署或是疾病管制署等,要求醫院提供一些病歷資料時,即便這些資料有許多共通內容,醫院仍需依照各主管機關要求的上傳格式重新調整。這不僅浪費時間和資源,也大大增加了系統管理的複雜度。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此外,由於資料交換格式過於複雜,各醫院在行動裝置支援方面也遇到了瓶頸,系統資源因此受限,導致行動化醫療照護的發展受到了限制。衛福部雖然在 15 年前制定了 CDA R2(Clinical Document Architecture, Release 2.0)標準的臨床文件架構,但 CDA R2 的設計初衷是為了保存病歷資料,而非專注於資料交換,使得它難以適應現今需要靈活資料交換的醫療環境。
因此,台灣在醫療資料交換過程中,標準化與靈活性不足的問題,不僅嚴重阻礙了醫療機構之間的合作與互通,也對整體醫療服務品質帶來了負面影響。這凸顯出建立統一、靈活的資料交換標準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推動醫療數據互通的進步,並提升醫療照護的效率與效能。
缺乏標準導致應用開發困難
推動醫療資料交換標準的現代化,是提升台灣整體醫療資訊系統水平的關鍵。台灣的醫療系統不僅涵蓋醫院資訊系統(HIS)、護理資訊系統(NIS)、檢驗資訊系統(LIS)、放射資訊系統(RIS)、影像存取與通信系統(PACS),還涉及大數據、人工智慧(AI)、物聯網等第三方應用。這些系統大多獨立運作,資料格式和傳輸方式不統一,彼此之間的整合多為一次性工程,導致開發困難,每個系統往往成為資訊孤島。
舉例來說,在清理醫療數據的過程中,單單是血液血型檢體的記錄方式,就出現了 80 多種不同的記錄方式。這種多樣化的記錄格式,無論在資料統計分析還是大數據,或者是 AI 應用上,都可能造成問題。資料格式的複雜性直接影響查詢效率,並增加了應用開發的難度。
[ 推薦閱讀:如何加速培育百工百業 AI 人才? ]
當使用者申請資料時,龐大的資料記錄量和統整的複雜性會消耗大量資源,流程進展緩慢。更甚者,龐大的資料量使得管理需求變得更加棘手,特別是在保障資料隱私和防止外洩方面,挑戰重重。
目前,除了衛福部的電子病歷交換中心(EEC)是採用國內自訂的 CDA R2 標準之外,其他醫院的資料交換標準仍顯得五花八門,格式各異且缺乏一致性。有些單位使用自訂的 CSV 或 XML 格式,甚至有單位直接採用 PDF 檔案。這些資料交換方式嚴重降低了互動性與交換效率,亟需透過現代化標準進行改善和規範。
這些問題反映出台灣醫療資訊交換標準化的緊迫性,唯有提升資料交換的靈活性和一致性,才能有效打破資訊孤島,促進醫療系統的升級與發展。
採用 FHIR 標準與國際接軌
為了解決前述問題,我們建議以國際 FHIR 標準(快速醫療互通資源)為基礎,來建立醫院資訊系統(HIS)的資料結構,並開發次世代醫療數位平台。FHIR 標準由全球數百位醫療專家共同制定,不僅為系統開發提供了標準化的依據,未來也能幫助台灣醫療系統與國際接軌,促進更高效的資訊交換和無縫互操作性。
假設我們需要與 6 家醫院進行資料互通,傳統方式下,每兩家醫院之間都需要單獨建立資料連接。按照公式「6 x(6-1)/2 =15」,這意味著必須建立 15 條連接線,等於要處理 15 種不同的連線方式。這對資訊人員來說是一項巨大的負擔,特別是在自身系統尚未完善的情況下,還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處理與異質系統的資料介接問題,整合過程耗時且繁瑣。
然而,若採用 FHIR 標準,互通所需的資料介接數量可以減少到 6 條,顯著降低了整合的複雜性,並大幅減少開發成本。
[ 推薦閱讀:以 FHIR 重塑病人安全 ]
在病歷資料交換互通的過程中,整合時間可分為三個等級:
- C 等級(低互通性):當雙方系統採用不同標準時,需進行「介接協商」,針對不同介面逐案協調並訂製解決方案,通常耗時數個月。
- B 等級(標準化):雙方系統採用標準介面,整合較簡單,儘管仍需一些配置,但時間可縮短至數日,資源投入相對較少。
- A 等級(高度互操作性):雙方系統具備互操作性,採用相同標準介面,資料可即時互通,整合時間縮短至秒,實現「隨插即用」。
因此,若台灣的醫療系統能全面採用 FHIR 標準,不僅能夠大幅降低系統整合的複雜性,還能顯著縮短資料交換的時間,促進即時資料互通。這不僅對資訊人員而言是工作負擔的減輕,對整體醫療系統的運作效率提升也有著深遠的影響。藉由 FHIR 標準的推動,我們可以逐步實現系統間的高度互通,提升台灣醫療服務的品質,並實現與國際接軌的目標。
標準化可提升醫療服務品質
秦始皇結束戰國時代後,推行「書同文」政策,讓不同地區的人使用統一的文字來溝通與記錄,同時實行「車同軌」,統一了車軌的寬度,確保車輛能在全國範圍內通行無阻,這為他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充分展現了「標準化」的重要性。
在現今的醫療領域,標準化同樣至關重要。FHIR 作為全球通用的標準,能讓不同的醫療系統使用統一的標準進行資料交換,就如同「書同文」一樣。即使這些系統來自不同的供應商或使用了不同的技術,它們仍然能夠無縫地交換和理解彼此的資料,從而達到更高效的醫療資訊共享。
[ 推薦閱讀:孫培然專欄所有文章 ]
SMART on FHIR 則更進一步,在 FHIR 的基礎上提供了更高層次的標準化與互操作性,確保醫療應用程式能夠無縫地在不同系統之間運作。這就像「車同軌」的概念,使車輛無論在哪條道路上都能順暢行駛一樣,SMART on FHIR 在醫療系統的標準化與互操作性上扮演了關鍵角色。不僅促進了系統間標準化的資料交換,還保障了醫療應用程式能廣泛地被各個系統操作使用,進一步提升了醫療服務的效率與精準度。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