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政霖
社會文化變遷與消費型態轉變不斷推著產業前進,如何在這快速變化環境中抓緊潮流脈動、站穩市場腳步,甚至以營運卓越之姿迎向更多挑戰,已成為當前各企業發展之關鍵課題。此時,各式新興技術開始展現其嶄新科技價值,在當今產業數位轉型過程中扮演關鍵助攻角色,賦予各行各業變革升級新動能。
科技賦能:金融轉型全新進化
智慧科技可說是日新月異,這不僅代表著技術不斷革新以及重大突破,更反映出產業對科技創新之殷切期盼,如金融科技,即是基於金融業營運需求而生之前瞻科技。觀測這波金融科技發展趨勢,除了場景金融、保險科技、普惠金融、監理科技等關鍵議題外,「房貸科技」也因數位轉型浪潮迅速崛起,同樣成為近期金融服務創新之一大主軸。房貸科技之興起,不僅使金融業者房貸業務流程在科技賦能下更加卓越、讓民眾申辦房貸時獲得全新服務體驗,更吸引眾多新進業者搶攻房貸科技市場新機。舉例來說,新創公司 Craggle 主打以 AI 協助借貸方獲得更優惠房貸利率;新創業者 Homium 基於區塊鏈開創房貸服務新局面;網路銀行 Ubank 則藉由聊天機器人為民眾擴展房貸申辦新模式。
痛點切入:房貸商模國際作法
房貸服務,是否需要結合智慧科技力量,才能算是達到所謂真正創新?或許不然。2017 年創立於美國加州之 Divvy Homes,就憑藉其類房貸服務之創新商模迅速崛起,在市場中快速嶄露頭角,不僅獲得投資者青睞,更入選《時代》雜誌 2022 年全球百大影響力企業。Divvy Homes 之所以能夠打響名號,在於其真正了解購屋市場痛點:因頭期款不足或信用評等不佳之民眾,常會面臨到諸多買屋限制,致使無法順利實現擁有自己房屋之夢想。為此,Divvy Homes 因應市場需求,順勢推出為期三年之「先租後買」創新服務。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首先,Divvy Homes 會為房客購買心儀之房屋,而後將其「租」給房客。在三年試住期間內,房客擁有充足時間可考慮是否最終要「買」下該房。在這段入住日子裡,房客每月除了繳交房租,還要依照與 Divvy Homes 約定,存下定額之房屋儲蓄金。三年後,房客便能累積一筆可觀購屋資金,為未來置產打下根基。倘若房客最後決定不買該房,Divvy Homes 將收取一定比例費用並退還已存之儲蓄金。而後當房價上漲後,再出售獲取利潤。
創新啟示:房貸商模成功關鍵
當前這波數位轉型浪潮正席捲全球產業,推著企業必須思考如何善用新興科技力量再造全新商模。同時,這股潮流也吸引眾多新創業者加入戰局,以科技新秀姿態搶攻商機,為市場注入另一番活水。不可否認,新興科技在業者數位轉型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角色。
然而,鏈結新興科技,就能催生出「創新」商模?從商業模式九宮格角度解析 Divvy Homes 關鍵要素,其中包含:擁有「關鍵資源」,如投資者資金支持;攜手「關鍵合作夥伴」,如與房仲業者建立夥伴關係;鎖定「目標客群」,如缺乏頭期款或信用評等不佳之民眾;建立「價值主張」,如解決購屋市場痛點,讓更多人實現擁有自家房屋之夢想;多樣「收益流」,如房屋升值差價與房仲合作費用。
[ 推薦文章:建設數位金融基礎設施係臺灣發展 RWA 的當務之急 ]
細看上述此些核心要素,其實並非單純之科技屬性,但都讓 Divvy Homes 營運得以大力推進。更進一步來說,Divvy Homes 之所以成功,仰賴的並非是強大科技資源,而是在一開始就建立起清晰「價值主張」,從解決傳統買房市場痛點出發,隨後逐步開展「先租後買」創新服務。「市場痛點解決」,可說是 Divvy Homes 真正致勝之關鍵所在。
回歸需求:房貸商模創建根本
現今,許多企業或創業家紛紛搶搭這股數位轉型浪潮,以科技創新名義推出嶄新產品服務或開展新創事業。然而,卻有不少企業面臨投資成效未達預期之營運挑戰;更有多數新創曇花一現,最終因經營不善而黯然退出市場。深究失敗主因,不難發現絕大多數業者常抱持著「Me Too」心態,盲目跟隨他人腳步、模仿既有商模、為科技而科技,卻未能實際洞察市場需求。等到真正進軍市場後,才驚覺發展先機早已被先進者搶盡,以致於難以在紅海市場中找到立足之地。如今,金融服務市場競爭依舊相當激烈,如何突圍而出,已是當前各業者當務之急。Divvy Homes 這樣類房貸服務之商模,不以發揮科技價值當做營運核心,反從最根本聚焦於解決市場痛點做為經營起點。這種穩扎穩打地確認「價值主張」之模式,或許才應該是打造「創新」房貸服務商模之基本功。
作者楊政霖現為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院金融科技中心研究經理。專業於企業數位轉型、智慧零售、創新商業模式等研究,逾十年ICT 產業研究與分析經驗,著有百餘篇 ICT 產業分析報告,曾擔任資深產業分析師兼專案經理、數位轉型顧問、數位轉型工作坊講師、ICT 產業發展趨勢大型研討會講者等職務。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