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主筆/施鑫澤
數位轉型這個主旋律從一開始口袋最深的金融業到上市櫃企業,再到醫療單位,目前則是延燒到傳產的製造業。說實在,金融、醫療乃至於大型服務業,長期以來便是高度依賴 IT 運作,因此,數位轉型多半是以業務場景的結合為主,雖然難度不少,但是畢竟作業環境相仿,轉型過程沒有這麼痛楚。然而,這一旦到了傳統的製造業,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臺灣有為數頗多的製造業,大多以外銷為主,如中部地區的工具機產業,遍及全臺的塑膠射出業者,以及各類機械加工業者,構建了台灣強健的中小企業生態系。然而,過去的成功經驗,也造成轉型過程中難以逾越的鴻溝。工廠中的老師傅,一句「你不懂!我們過去都是這樣做的。」就把轉型需要的溝通大門給關上,以當前最流行的說法便是「IT 與 OT 之間難以整合」。
就在近期,在採訪企業數位轉型過程中卻看到轉型成功方程式,或者應該說是讓傳產製造業的數位轉型過程能升溫加速,這個關鍵角色便是「數位轉譯者」。
對於傳產,為了讓工廠生產線的老師傅們打開心結,到工廠歷練是絕對需要的,然而,一般資訊部門人員長期工作在冷氣房中,一到了悶熱的廠房,單單環境變適應不良,便會造成人員流失、青黃不接的問題。因此,過去 IT 與 OT 的溝通便是透過「開會」,對於承擔稼動率的工廠 OT 主管,多半便會敷衍了事,讓轉型進程事倍而功半。
因此,應徵一批願意進工廠學習的資訊部門人才便是解開此癥結的鑰匙,臺灣過去也培養不少這樣的人才,那便是大專與技職學校的「機械系」畢業生。推薦傳產製造業 CIO 們開始往這方面儲備人才,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