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Uber及airbnb的商業模式複製到各行各業,如今似乎不再是新鮮事,但是,對於進入障礙低、毛利率也不高的行業來說,例如傳統家事清潔,要如何把這種平台成功複製,顯然是一門大學問。最近我訪問國內最具規模的「潔客幫」(jackercleaning),就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案例。
2014年底成立的潔客幫,創辦人林文康畢業於交大電機系及交大經管所,念書時他就在交大天使俱樂部(Angel Club)實習,由於每周都要整理4至5個創業公司資料,發現創業是很有趣的事,但有些創業家好像沒有很厲害,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此外,林文康也曾經到北京大學當交換學生一年,感受到大陸到處都有O2O (線上對應線下實體)的創業,於是興起回台灣創業的念頭。
林文康創辦潔客幫的想法很簡單,是因為看到美國有人把Uber模式複製到家事清潔領域,但他查了一下當時台灣相關的營運平台,卻發現都做得不太好,於是就開始創業。
創業至今五年多,潔客幫目前每月營運五百餘位清潔人員及六千多筆訂單。能夠做到目前成績,是不斷調整及修正的過程,不論是在清潔人員的訓練、標準流程的建立以及面對消費者客訴等,都不時做優化與改善,才能站穩國內家事服務平台第一名的位置。
首先在創業之初,由於平台對服務收費抽成比例不高,例如以一次派遣三小時、約1500元計算,平台只抽取二至三成不等的費用,利潤並不高,而且清潔人員的供給端無法快速增加,都需要培訓才能上線,不像Uber或Food Panda只要有車或機車就可以做。
此外,人員流動率也是一大問題。由於打掃工作很累,林文康自己曾試著去打掃,發現每天只要打掃半天就很累了,因此很多清潔人員加入後,三個月是考驗期,一般來說,十個人中就有五個人在三個月後退出,因此要不斷以群組來互相加油打氣。當然,退出原因很多,除了工作累,有些是不會用App,有些是家人不支持,當然也有客訴太多因此被淘汰。
另外,潔客幫創業後就發現這行有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每個人對打掃的乾淨程度標準都不同,過去業界也沒有發展出可以遵循的培訓課程。為了做出一套標準課程,林文康還號召朋友發起成立家事協會,自己一度擔任理事長,目的是直接建立家事清潔的標準,例如從廚房、廁所、客廳、寢室等,建立各種打掃細節的標準流程。
例如,打掃過程中有物品損壞、打掃乾淨程度、品質控管制度,都要建立標準流程,並發展出各種checklist的項目,例如打掃時鞋子要放在外面、使用電扇或熱水要先詢問主人、打掃完要物歸原處,以及結束後的收乾動作等,這些都列入訓練課程。林文康說,有些清潔人員被客訴,檢討後發現的確不是因為偷懶,而是沒有注意到,這些都需要做訓練及告知。
此外,如何降低客訴也很重要。早期客訴達到10%,但如今已平均降到2%,至於新客也在5%以下。由於有完整客訴系統,因此也發展出清潔人員的評分制度,若得到4.2顆星以下的人就會被下架,若評價在4.8顆星以上,每小時就能收取較高的六百元薪資。目前清潔人員根據評分結果,每小時收費介於四百到六百元之間。
此外,管理的組織與流程也很重要。傳統清潔公司的管理層級,一般是二十位清潔人員需要一名督導,若有二百位就需要有十名督導,上面再加一個主管,這種組織結構太龐大,人事成本很高,不可能如此做。因此,潔客幫只有加強軟體系統,讓系統自動進行管理,目前公司有八個工程師,每個月可以管理五百人,未來若要擴充規模,系統可以再升級,解決組織人員不斷擴大的困擾。
至於會不會有阿姨跳過平台,直接與客戶聯絡接單?林文康說,這種情況很難避免,只要發現就會停止合作。不過,由於客戶委託打掃的頻率,大部分都是二到三個月打掃一次,有的甚至高達半年才一次,間隔時間很長,因此很多客戶都已忘記阿姨的電話,因此情況並不是很嚴重。
由於潔客幫的抽成比例及毛利都不高,因此公司雖然做到不小的規模,但獲利並不多,因此公司也朝向其他領域發展,目前已成立一個稱為「日日足量」的保健食品公司,毛利高很多,但是和原本潔客邦業務沒有直接關係。
此外,潔客幫去年還經歷三位創辦人理念不合的考驗。由於管理風格不同,最後在溝通後協議拆夥,林文康將其他兩人的股份買回並繼續經營。
創業惟艱在每個行業都類似,但要在門檻最低的行業創業,確實要有突破性的作法,林文康雖然已創業六年,但今年才29歲,年輕是他最大本錢,沒有包袱讓他可以不斷探索新商機,並與歐美日中國等地清潔服務平台的創業家聯絡,他發現這門生意與各國的文化關係很密切,要跨國經營其實很難,或許未來不一定要走向上市之路,賣給國際集團也是一種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