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師543
隨著季節變換,流感疫情再度升溫,許多民眾對於如何正確預防與治療流感仍存有諸多疑問。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剛被流感襲擊逐漸恢復健康,特別邀請長庚醫院小兒科部長朱世明上《大師543》節目,針對流感與感冒的差異、疫苗施打的重要性,以及現行治療選項進行深入解析。
流感與感冒,如何分辨?
流感與感冒雖然症狀相似,但其成因與影響卻大相逕庭。朱世明指出,流感是由流感病毒(A型或B型)引起,而一般感冒則可能由鼻病毒、腺病毒等多種病原體造成。臨床上,流感患者通常會出現高燒(38.5度以上)、全身倦怠感、肌肉痠痛等症狀,且病程發展較快,而一般感冒則以喉嚨痛、流鼻水、咳嗽等輕微症狀為主,發燒情況較少。
「如果在短時間內體溫迅速升高,且伴隨嚴重的疲憊感,就要提高警覺,很可能是流感,而不是單純的感冒。」朱世明強調,精準診斷是確保治療效果的關鍵,因此建議民眾如有疑慮,應及早至醫療院所接受快篩檢測。
疫苗施打,預防勝於治療
談及流感的預防措施,朱世明強調,施打疫苗仍是最有效的防護手段。「流感疫苗雖然無法百分之百避免感染,但可有效降低重症風險,特別是高危險族群,更應優先接種」。
此外,他也提醒民眾,流感疫苗的保護力並非終身有效,而是每年都需施打。「WHO每年都會根據當年度的病毒變異情況,制定最新的流感疫苗,因此即使去年已接種疫苗,今年仍應再次施打,確保防護力。」
流感治療新選擇,縮短病程更有效
對於已感染流感的患者,現行治療方式主要包括抗病毒藥物,如大家熟知的克流感。不過,朱世明提到,近年來醫療科技進步,除了傳統的克流感之外,還有新型的單劑口服藥物以及注射藥物可供選擇。
詹文男也分享了過年期間感染流感的經驗,這次流感的過程極為痛苦,體溫一度高達40.2度,甚至讓他有「可能往生」的感覺。起初,他發燒到38.5度,前往附近診所就診,醫生認為只是一般感冒,沒有驗流感,只開了一些感冒藥。然而,服藥兩天後,症狀並未緩解,反而更加嚴重,體溫飆升到40.2度,才趕緊轉往大醫院的急診室。
醫院進行快篩後,確認詹文男感染了流感,並提供多種治療選擇,包括克流感(口服藥,需連續服用五天)、吸入式藥物、一次性口服藥(新型自費藥物),以及打針(需自費)。由於從小家人教育他「打針比較快」,他選擇了打針,並確實在第二天就緩解許多。他的太太在照顧他後也感染了流感,但因為事先了解到最新的治療選擇,選擇了新型自費口服藥(只需一次劑量),第二天燒就退了。
流感的社會影響與個人防護建議
回顧近年疫情發展,COVID-19大流行期間,民眾因長期配戴口罩、勤洗手,導致流感與其他傳染病的感染率大幅下降。然而,隨著防疫政策鬆綁,社會逐漸恢復正常運作,流感病毒的傳播也隨之回升。
「這幾年我們面臨所謂的『免疫負債』,也就是因為過去防疫措施讓流感病毒的傳播受到抑制,導致許多人缺乏對流感的自然免疫力。如今社會活動恢復,流感病毒反而變得更容易在人群中傳播。」朱世明提醒。
面對每年反覆來襲的流感,民眾應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從日常預防做起,並在必要時積極接種疫苗。朱世明強調:「與其等到感染後才尋求治療,不如提前做好預防,這才是最聰明的健康管理方式。」亦即透過科學化的疾病防治策略與正確的健康行為,每個人都能為自身與家人建立一道堅實的健康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