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宜熹(臺灣亞太監理科技協會常務監事 / 東吳大學商業智能研究中心主任)
RegTech(Regulatory Technology,法規科技)包含 CompTech(Compliance Technology,合規科技)與 SupTech(Supervisory Technology,監理科技)。
CompTech 特指金融機構內部運用科技手段提高法規遵循效率、降低合規成本並提升合規風險管理能力的應用,例如交易監控、防制洗錢、KYC(了解你的客戶)系統等。SupTech(Supervisory Technology,監理科技)指的則是監理機關透過創新科技,強化監理效率及效能,主動且有效地監測金融機構的合規行為、風險管理與金融穩定性。
隨著金融業數位化和數據量爆炸式成長,SupTech 近年來已成為全球金融監理機關關注的重點,監理者必須借助創新科技來提升監理效能,以應對金融犯罪、網路風險、氣候變遷等多元挑戰。國際清算銀行(BIS)指出,各國央行及監理機構運用科技的程度正以指數級增長,SupTech 已逐漸成為監理運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文將探討 SupTech 的全球現況與趨勢,並提出對台灣監理機關的建議。
國際趨勢
近兩年來,有關 SupTech 的國際新聞與研究報告頻頻出現,凸顯其快速興起的趨勢。監理科技的採用率正在顯著提升 。2023 年底發布的「SupTech 現況報告」顯示,全球有 SupTech 行動的監理機構比例已從前一年的約 73% 上升到 81%。不僅參與機構增加,應用的範圍也更加多元。目前監理機關運用 SupTech 最主要著重於審慎監理(如銀行健全性,佔 69%)和消費者保護/市場行為(62%)等領域,其次是打擊洗錢(59%)與網路風險監理(39%)。
相比之下,對於新興領域的應用還相對有限:例如,加密資產監理僅有 21% 的機構列為重點,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監理則更只有 15% 的機構視為優先項目。這些數據反映,目前 SupTech 的應用重心仍在傳統風險領域,但隨著市場關注轉移,未來在加密資產監理、ESG 資訊揭露等方面的科技運用有很大成長空間。國際媒體也多次報導監理機關強化科技運用的案例。例如,2023 年美國金融監理單位開始加強利用人工智慧辨識市場異常交易的風險;新加坡金管局(MAS)則攜手產業於 2023 年推出「MindForge 計畫」,制定生成式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的風險管理框架,以確保金融業負責任地導入 GenAI 並發掘其風險監控潛力。整體而言,無論是調查數據還是新聞事件都顯示,全球監理科技正加速發展並逐步從試驗走向實務應用。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 Facebook 與 IG,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此外,根據 BIS 金融穩定研究所(FSI) 2023 年的調查,參與調查的 50 家監理機構中,有 47 家表示正在進行 SupTech 專案,顯示將近九成 的監理機關已著手導入監理科技。此外,劍橋大學的 SupTech 實驗室報告亦顯示,有 81% 的受訪金融監理機構投入了某種形式的 SupTech 計畫。許多監理機關已將發展 SupTech 定位在策略層次,強調制定長期藍圖並培養內部數位人才,積極朝向監理現代化的目標邁進。
歐洲中央銀行(ECB)監事會主席 Andrea Enria 強調:「將科技運用於監理不僅是跟上創新的步伐,更是確保監理有效性與效率的關鍵。沒有明確策略,我們在應對風險時將陷於落後」。由此可見,各國監理機關除了已經普遍認知到 SupTech 的重要性,更積極地透過政策聲明與內部作為,推動監理科技的發展。
新興技術在 SupTech 的應用趨勢:生成式 AI、區塊鏈、ESG 監理
1.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
大型語言模型(LLMs)等生成式 AI 技術在 2023 年爆紅,也為監理科技帶來全新契機。調查顯示,各國監理機關對 GenAI 在監理上的應用抱持高度興趣。BIS 調查指出,「大數據分析、自然語言處理和生成式 AI」是監理機關最希望合作探索的領域之一。已有不少監理者開始小規模試驗 GenAI 工具。例如,一些監理機構研發聊天機器人來協助監理人員快速查找並解讀監理規則,或建立資料庫的「共同作業輔助」(類似 Copilot)讓監理人員以自然語言查詢監理數據。這類應用可望大幅提升監理人員處理巨量文件與報告的效率。
儘管處於早期階段,已有約 7.6% 的監理機構在其 SupTech 解決方案中引入了生成式 AI。如前所述,新加坡金管局也領導制定 GenAI 風險管理框架,探索 GenAI 在打擊洗錢、強化稽核中的創新應用。展望未來,生成式 AI 有潛力成為監理科技的「遊戲改變者」(Game Changer)—提供更強大的語意分析和預測工具,不過監理機關也需同步建立模型風險管控措施,確保對 AI 工具的使用可控且可靠。
2. 區塊鏈與分散式帳本技術(DLT)
區塊鏈技術同樣是 SupTech 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由於加密資產與穩定幣等新興金融產品興起,監理者需要新的工具來監測鏈上活動與風險。BIS 的研究發現,許多監理機構已將 DLT/區塊鏈列為希望合作研究的重點技術,因為這類技術對受監理機構具有廣泛影響。實際案例方面,BIS 創新中心推出了「Project Pyxtrial」,開發針對穩定幣監理 的 SupTech 解決方案,希望藉由區塊鏈上的數據追蹤,讓監理當局能即時監視穩定幣資產的資金流向與儲備狀況。
[ 推薦閱讀:嵌入式監理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應用 ]
另有「Project Ellipse」等計畫嘗試利用分布式帳本整合監理數據,提升報送效率和透明度。對監理者而言,區塊鏈技術有雙重意義:一方面可作為監理對象(如加密資產市場)的風險來源進行監控,另一方面也可成為監理基礎設施(如監理數據共享平台)的支撐技術。目前雖然僅約兩成監理機關將數位資產監理視為優先,但隨著國際間針對加密貨幣的監理框架逐步建立,可以預期區塊鏈在監理科技中的應用將會持續擴大。
3. ESG 監理與氣候風險
近年來永續金融與氣候風險成為監理議程的新焦點,各國監理者也開始考慮如何運用 SupTech 來強化對 ESG 資訊的蒐集與審視。當前的調查顯示,只有約 15% 的監理機關將 ESG 列為 SupTech 的優先應用領域。然而,這一比例偏低的原因可能在於相關工具尚在起步階段。監理機關正逐步增加對環境與氣候相關數據 的關注與分析能力,例如開發氣候情景分析模型、即時監測綠色金融標的的報告機制等。
BIS 創新中心已展開「Project Gaia」,專注於氣候相關金融風險分析 的監理科技研發,希望藉由數據聚合與分析工具,提升監理機關對氣候風險的評估效率。另外,有些國家的監理機關已開始要求金融機構提交更細緻的 ESG 資料,並探討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從企業永續報告中提取關鍵資訊,以發現潛在的綠色清洗(Greenwashing)行為。未來,隨著各國對淨零排放和永續發展目標的承諾提高,預期 SupTech 將在 ESG 監理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包括自動化的合規審查、氣候風險預警系統等,協助監理者確保金融體系朝向永續且穩健的方向發展。
台灣監理機關的啟發
面對國際 SupTech 發展熱潮,台灣的監理機關應及早規劃佈局,借鏡國際經驗並結合本土需求,採取以下策略:
制定明確的 SupTech 發展策略
有計畫地推動監理科技是成功的關鍵。國際經驗表明,擁有完整 SupTech 策略的監理機關,其關鍵工具成功落地的可能性是缺乏策略者的兩倍,而未有策略者中約有一半在推行科技時遇到重大困難。因此,台灣監理機關應儘速制定自己的 SupTech 藍圖,明確優先領域與目標,將科技應用納入監理長遠發展方向。正如 ECB 監事會主席 Andrea Enria 的提醒:如果沒有清晰策略,監理者在瞬息萬變的風險環境中恐將落後。此外,制定策略時,建議考量如何將 SupTech 工具由試驗轉為日常監理核心,涵蓋從需求診斷、解決方案選型、到部署後的使用者培訓整套計畫。
強化數位能力與人才培育
推動 SupTech 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涉及監理機關內部能力的建設。國際監理者的經驗顯示,為了成功落實 SupTech,監理機關需要投入資源升級數位基礎建設(如雲端平台、數據治理架構等),並培養跨領域的專業團隊。台灣監理機關可考慮成立專責的數位監理小組或創新實驗室,吸納具金融與科技背景的人才。同時,加強現有監理人員的科技訓練,確保他們能熟悉並信任新工具的使用。唯有當監理人員具備必要的技能並對工具有信心時,SupTech 的效用才能真正發揮。此外,在引入新技術時,要注重人機協作的安排,明確工具是輔助而非取代人工判斷,藉此減少內部阻力並促進新舊流程的順利銜接。
積極試驗創新技術,因地制宜選擇應用場景
建議監理機關採取「用例導向/驅動」的方法(Use-case Oriented/Driven Approach)來推動 SupTech。也就是先從監理痛點出發,選定最適合技術介入的領域進行試點。例如,針對金融科技業者監理,可優先開發自動報送與資料視覺化工具,以提升對大量業者數據的處理效率;面對洗錢防制與詐欺風險上升的趨勢,可導入 AI 模型 加強可疑交易監控;針對近年關注的氣候與環境風險,可建構 ESG 資訊的自動化蒐集與分析系統,提升對金融機構永續表現的監督能力。透過這種聚焦關鍵需求的方式,監理機關能在有限資源下取得最大的效益。值得參考的是,英國與歐洲監理當局正透過「轉型數據蒐集計畫」等實例,定義多項監理優先用例 並加以測試,以確保導入的科技真正解決實際問題。
建立創新沙盒與跨機構合作機制
鼓勵監理機關搭建監理科技的創新試驗平台 ,例如監理沙盒專門針對 SupTech 工具測試,允許在受控的環境下試行新技術,以便及早發現問題並調整。同時,強化與國際夥伴的交流合作。可以主動參與 BIS 創新中心或劍橋 SupTech Lab 等國際合作計畫,分享經驗並學習他國最佳實踐。BIS 調查顯示,全球監理機關對於跨國知識分享 、聯合雛形開發等合作有強烈需求,特別是先進國家的監理者更願意舉辦黑客松(Hackathon)或科技競賽來集思廣益。台灣有絕佳的軟硬體優勢,可把握這股浪潮,積極參與國際監理科技論壇與競賽,將我國的監理需求與全球資源對接。例如,可與其他監理機構合辦監理科技黑客松,針對共同關心的議題(如加密資產風險、跨境支付監理等)尋求技術解決方案。透過國際合作,不但能減少重複研發的成本,也能讓台灣監理機關站上全球創新的肩膀,加速追趕 SupTech 發展的腳步。
綜言之,監理科技已是大勢所趨,台灣監理機關應未雨綢繆、主動擁抱這股潮流。在制定策略、培育人才、選擇用例和國際合作等方面同步發力,方能在數位金融時代維持監理競爭力。透過妥善運用 SupTech,我國監理單位將更有能力應對未來金融創新帶來的挑戰,同時保障金融體系的穩健與透明,在國際監理版圖中占據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https://hackmd.io/@EC/SJLC5BcnJl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