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震華‧資策會數轉院金融科技中心
美國時間 2024 年 1 月 10 日,美國證管會 SEC 正式公告,批准包括灰度(Grayscale)、貝萊德(BlackRock)、景順(Invesco)、富達(Fidelity)等 11 檔比特幣現貨 ETF(Exchange Traded Fund)的上市申請。此舉,正式宣示歷經 10 年鍥而不捨的爭取,相關業者推動比特幣 ETF 合規化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以比特幣現貨 ETF 的核准發行,敲開美國傳統金融商品市場的大門。
比特幣自 2008 年問世以來,如同上帝為當今數位世界灑下火種一般,不僅開啟世人對於區塊鏈技術(或稱分散式帳本技術)應用的想像,更點燃大眾對於追逐加密貨幣,乃至於參與加密資產投資的熱情。2013年的比特幣價格大漲,孵育出加密貨幣交易所這樣的新業態;2017 年的首次代幣資金募集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浪潮,則滋養大量的區塊鏈新創發展;2021 年的去中心化金融 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與非同質性代幣 NFT(Non-Fungible Token)的崛起,更讓鏈上金融的多樣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此次,比特幣現貨 ETF 的獲准上市,雖不似前述幾個重要時間點一般,是由於加密資產領域的原生創新,但比特幣這個 21 世紀才問世的產物,其作為成熟金融商品的標的物這個里程碑,卻也值得大書特書。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回顧過去,每一個加密貨幣的重要時點,都為未來的市場帶來更多新穎的發展。2013 年比特幣從不足 1 百美元的價格大漲至超過 1 千美元,首次讓這個在2008年問世但仍屬極為小眾的技術應用,開始以驚奇的面貌出現在傳統媒體中。同時這波的上揚,帶來更多的參與者,以及更早的基礎設施投入者,例如中心化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出現,以及下世代的區塊鏈平台 ─ 以太坊(Ethereum)的問世等;2017 年的 ICO 狂潮,除了更多的參與者與資金的湧入之外,更奠定以太坊作為區塊鏈應用基礎設施的一哥地位,以及穩定幣(stable coin)成為加密貨幣市場不二的定價、流通、交易與轉移的載體;2021 年的 DeFi 橫空出世將更多的傳統金融操作,諸如存款、質押、借貸、期權等概念引進加密領域,而 NFT 的滿血復活,更將加密貨幣開始串聯結合遊戲、收藏、數位內容等市場,開啟所謂 Web3 世界。
在 SEC 的放行比特幣現貨 ETF 之後,又會為將來的金融市場,或是加密資產領域,開啟哪些新的改變?
[ 推薦閱讀:值得期待的 2024 科技創新與融合 ]
擺在眼前的,便是比特幣現貨 ETF 會不會是空前絕後,還是只是加密資產融入傳統金融的第一棒?伴隨著比特幣現貨 ETF 獲 SEC 批准上市後,包括貝萊德、方舟(ARK)等共多家金融業者接續提出以太坊現貨 ETF 申請,期待持續拓展這個新的產品線。更有甚者,未來諸如基於多樣加密資產的組合型 ETF、作空型加密資產 ETF,或槓桿型 ETF 都可能相繼出現,在傳統金融投資組合中,形成一個匹敵貴金屬、原物料商品、證券指數之外的重要板塊。
其次則是加密資產融入傳統金融體系的過程中,市場發展旗手也可能從過往許多區塊鏈、加密貨幣新創,開始轉變為由華爾街大型金融機構、投資銀行主導的模式。以往由幣安、coinbase、Tether 等原生加密貨幣業者寡占的局面,轉向對於一般投資人有知名度以及合規能力的金融業者,對加密資產市場競爭結構而言,勢必也走入嶄新的發展階段。
最後則是監理的挑戰箭在弦上,SEC 在核准比特幣現貨 ETF 發行的同時,卻也發文表達對於這件事情的不情願。比特幣概念上不屬於任何發行商,理論上無法控制,但也意味著在市場操控風險的不確定;當前 11 家 ETF 發行商,高達 8 家選擇由唯一美股掛牌的 coinbase 作為其資產託管商,則凸顯可能的風險集中問題。倘若未來有更多的加密貨幣或加密資產導入傳統金融領域中,不論從洗錢防制、反資恐等議題,或是既有金融監理的因應,創新的、技術的以及更有效率的科技監理作為與措施,將是一條必走之路。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