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樹林
演算法(algorithm),是指用於解決特定問題或執行特定任務的明確且有序的計算步驟,同時也是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核心。
2016 年 AlphaGo 打敗世界圍棋冠軍,引起社會對 AI 技術及其影響的廣泛討論,包含:透明度、可解釋性、公正性、可究責性等議題。
2022 年 11月,美國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 OpenAI 發布 GPT-3.5,一種基於 Transformer 模型進行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的聊天生成預訓練轉換器,由於其具備多語言能力、擬人的文本風格以及一定程度的思考邏輯能力等優勢,使其用戶規模在兩個月內即突破一億,但也再次引起各國對 AI 技術的高度關注。究竟 AI 技術可否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為國家社會創造更好的生活。
AI 賦予金融產業更好的發展前景
在數位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數據與技術的融合,使得經濟活動越來越趨向平臺化。平臺經濟(Platform Economy)就是科技與金融結合的一種表徵,其透過數據驅動迭加科技應用,以平臺為中介,促成網路經濟的雙邊與多邊活動。
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與具備資訊技術優勢的全球性大型科技公司(BigTech)參與金融市場服務,就是平臺經濟發展下,數位經濟快速發展的正面成果,也達成驅動傳統金融機構加速數位化轉型的效果。
然而,金融產業屬於被高度監管行業別。為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國際主要國家已就金融機構導入技術應用進行監管,目的是提高金融機構採用新興科技的安全性,同時降低金融機構與第三方間的網路與營運風險,追求金融服務數位化轉型與普惠金融目標下,金融市場的穩定與安全。
非金融產業的 AI 技術應用是趨勢,但卻潛藏引發金融系統風險隱憂
IBM 宣布,將暫停招聘 AI 可以勝任的職位(例如:人力資源類等非面向客戶職位),受影響的工作崗位約 7,800個。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在「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3」報告中預測,受到數位化/自動化的推動,全球近四分之一的工作崗位將發生變化,預計損失最大的是行政崗位(例如:收銀員、售票員等)。值得注意的是,此趨勢到2027年,全球將新增 6,900 萬份工作崗位,同期將有 8,300 萬份工作崗位消失,亦即淨減少 1,400 萬份崗位職位,相當於全球目前就業崗位淨減少 2%。
顯然,技術驅動產業數位化/自動化是趨勢。在基於低成本、高效率及專注提高與創造客戶價值的經營模式下,企業有導入 AI 結合大數據技術應用的驅動力。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然而,企業對 AI 技術的熟悉性與可理解性缺陷,可能引發下一波金融危機。
今年(2023 年)5月,有 AI 教父之稱的 Geoffrey Hinton 示警,AI 演算法的驚人學習能力,恐助長網路上充斥虛假照片、影片等各類資訊。同時期,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 Gary Gensler 表示,下一次金融危機可能源自企業對 AI 的使用。
顯然,在無法確認資料可信的前提下,企業欲透過 AI 技術提供消費端精準產品/服務的目標恐將失敗,甚至可能因為資訊的不對稱,而引發新一場金融危機。
AI 演算法治理應有跨產業的共通標準
隨著「科技 + 金融」與「科技 + 產品/服務」的深入發展,金融與非金融機構將更加依賴數位技術與平臺架構,諸如:產品設計、服務獲客、優化體驗、機構營運、風險管理以及合規業務等,都離不開數位科技的支持,但關注新技術應用帶來的風險同樣值得被重視。
WEF 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對 AI 技術的應用,同樣指出三項問題,包含:隱私、歧視及知識產權問題。
換言之,隱私、歧視及知識產權是跨產業皆會面臨的問題,各國政策制定者應針對前述問題,訂定產業共通標準規則。
參採監理沙盒概念,建立健全公開透明的 AI 監管體系,圍繞網路安全、資料安全、科技倫理建立風險防範與因應機制,監測 AI 等數位科技在金融業務、企業營運乃至經濟體系中的應用狀況,探索可能的技術漏洞,驗證新技術的應用是否會對經濟發展、消費者權益產生損害,是確保金融與非金融機構奠基數位技術、平臺系統發展的預先預備動作。
演算法治理,是能夠將新技術應用帶來的風險,限制在一定的可控範圍內的必要思維,標準的訂定則是手段,共通目的是確保風險可控情況下,維持金融與經濟體系的正常運轉。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