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呈欣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會議(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of the UNFCCC)將於 2023 年 11/30~12/12 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舉行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舉行第 28 次締約方會議(COP28 UAE),這是自 2015 年 12 月 12 日的《巴黎協定》後,首次進行的進度盤點。《巴黎協定》的主要目標為「以工業革命前的水平為基準,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攝氏 2 度內」,並力求以攝氏 1.5 度為上限。每五年進行一次檢討,盤點各國是否確實減緩氣候變遷。並且檢討自從 2020 年,各國各自提交的「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後,針對行動計畫、減排目標與減碳路徑是否更積極。透過「提升透明度架構」(Enhanced Transparency Framework,ETF)來追蹤各國進度。從 2024 年開始,各國必須如實報告五年來行動與進展。2023 年 9 月 8 日,聯合國公佈了「全球盤點報告」(Global Stocktake),這份報告檢視全球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現況與進度,並指出全球在 2025 年前停止增加溫室氣體排放,並在 2030 年前減少 43% 排放量,才有可能達成《巴黎協定》控制全球平均升溫攝氏 1.5 度內的目標。
組織型碳盤查的意義
台灣於 2023 年 2 月 15 日公布《氣候變遷因應法》。過去的一年以來,全國企業與各界,都忙著進行組織型碳盤查。企業整體為了碳管理,也收集更多碳資訊為了做好數據管理與做決策。
為了做到碳管理,公司需要具備更多碳資訊的數據管理才能夠做好決策。今日用力做組織型盤查,是為了明日的減量成效。如果你的公司已經做過第一次的組織型碳盤查與查證並繼續做範疇三的組織型碳盤查,這時候已經知道企業的碳排放量「在範疇三(Scope 3)的佔比」,你的企業該如何下一步呢?企業未來力氣到底該要花在哪裡,才會有績效?
[ 推薦閱讀:ESG整合投資 引領企業改變世界 ]
如果過去一年,已經取得組織碳盤查的數據,到底企業未來的力氣放在繼續花大錢做查證,還是要更細緻的做組織型碳盤查?如果想要做組織型盤查的查證,也必要依照預期使用者需求來做。如果未來還是持續做組織型盤查以取得原始數據,不管是持續盤查企業自己子類別 4.1 的組織購買商品/服務造成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或者盤查企業使用資產類,或者租賃設備資產所產生的碳排放量。持續做上述這些組織型盤查,雖然有助於在未來做出組織型盤查報告書後拿到第三方的查證聲明書。這樣做除了自己企業累之外,卻沒有具體減量,這是沒有成效的。盤查範疇三是為了日後要減量,達成未來的減碳目標,並進一步能提供低碳產品,直接做產品碳足跡盤查。
如果企業的碳排放量「在範疇三的佔比」很高,不只靠自己減量,更重要的要帶領供應鏈一起來減量。依照今日做完的組織型盤查,已經知道企業的碳排放量「在範疇三的佔比」,筆者建議未來的施力點,除了放在企業自身的節能省電之外,也要對上游供應鏈進行盤查,並以此產生 B2B 的產品碳足跡。像是做出供應鏈上游運輸的碳排放量數據。評估對上游是否有足夠的驅動能力(Driving Force),若有,就該花力氣取得上游原物料/服務的碳排數據,來號召上游供應商一起成立綠色供應鏈,來協助上游供應鏈進行組織型碳盤查,並從提供原物料/服務的上游供應商取得更多碳排放的資訊。擬定具體計畫與策略來執行具體行動,可以參加「2024 年政府的大帶小計劃」,以此來落實綠色供應鏈。長遠上,為了做好產業鏈的管理,並且在產業發展的角度上,來與供應鏈一起合作來主導制定,或者邀請提供原物料/服務的上游供應商一參與供應鏈已經制定的整體產業供應鏈的碳排放資訊交換規格的框架(Framework)。
各方對企業的要求
各方對企業的要求,分成下列這幾類,相關對應活動也提出進一步說明:
- 國際要求:世界各國的法律與規定,像是歐盟在 2023 年 10 年開始施行的 CBAM,以及未來美國可能通過的「清潔競爭法案」(CCA),企業面對價值鏈與國際貿易將有所行動。
- 符合政府政策規定:
- 政府對於組織型碳盤查的要求。金管會在 2022 年 3 月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訂定上市櫃公司的溫室氣體盤查資訊揭露時程。依照個體公司的資本額大小,在 2023 年到 2029 年之間,個體公司與合併報表子公司進行溫室氣體查證與確信。
- 符合「綠色金融行動方案 3.0」,符合向銀行借貸資格。為引導金融業及企業重視氣候變遷議題及永續發展,政府持續推動綠色金融,由鼓勵金融機構參與綠能產業的投融資開始(綠色金融 1.0),逐步擴及環境、社會及治理(ESG)概念導入(綠色金融 2.0)。以及「綠色金融行動方案 3.0」進一步強化金融機構的角色,期透過金融機構投融資決策,影響企業的行為,加速落實淨零轉型。
- 從資訊揭露-永續報告書。符合上市櫃公司的公司治理,結合永續報告書與金管會的規定。
- 綠色供應鏈的現況:符合綠色供應鏈對低碳產品的要求。像是 Microsoft、Apple 等國際品牌大廠的產品碳中和的要求。
- 綠色金融的需求:
- 綠色金融是一種以永續發展為基礎,以 ESG 為目標而生的金融商品/服務,企業追求「目的」和「獲利」的永續性的經濟發展,期許投入綠色經濟來發展既有商業與投資技術之下,需要金融業挹注更多資金動能,金融產業便因應此潮流開始提供綠色金融產品與綠色融資、綠色投資。
- 金管會為了帶動產業邁向淨零轉型,持續發布「綠色金融 1.0」與「綠色金融2.0 」後於 2022 年又發布「綠色金融行動方案 3.0」,進一步整合金融資源,引導支援產業進行淨零轉型,提供完成低碳或零碳經濟的金融服務。
- 綠色供應鏈金融(Green Supply Chain Finance)串聯起供應鏈核心企業、供應鏈企業以及放款給供應鏈企業的銀行。
- 符合投資方的需求
- 投資方除了考慮投資報酬之外,也會考慮到盡職監督以符合「責任投資」(PRI),投資機構將基於對「雙重重大性」(財務重大性與影響重大性)下,參與企業進行議合(Engagement),對公司董事會或者公司管理層建立良性雙向對話機制以深入企業執行的ESG事項。
- 符合碳資產與碳權的需求
- 為了應付自願性減碳的碳權,政府於2023年頒佈的《溫室氣體增量抵換辦法》與發布《溫室氣體抵換專案管理辦法》。
- 企業對於碳資產、碳權的準備與行動。
- 運用碳管理系統的數據與資料,企業找尋新的營運模式
雙軸轉型成主旋律
公司在面對上述 ESG 的各種現象與使用者需求,隨之 CIO 也將面對到 ESG 各種挑戰,包括 CIO 須具備各種 ESG 複雜專業知識,與因應公司在面對ESG所需要的資訊之下,CIO 被要求要提供的對應服務。
面對公司各種 ESG 議題,公司不知道如何收集資訊來決策與因應,像是公司面對國際上這些永續目標與所訂定的目標期程,聯合國訂定 2000 ~2015年的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以及 2015 ~ 2030 年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等非常多樣的國際 ESG 議題,還有如圖一的,普遍不知道要做什麼與作那些因應。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雙軸轉型,就是永續轉型與數位轉型。有些時候,CIO要引入如圖一的某些國際框架(Framework)進入公司;有些時候,CIO只需要透過數位轉型來整合公司內部/外部的系統,來提供一些資料、資訊來給公司使用者使用與決策。
公司面對如此複雜的 ESG 各種挑戰,根據利害關係人的預期使用者需求,以及公司永續目標、使命、願景與核心價值,公司需要「界定、衡量、管理」公司面對的實體風險、轉型風險、機會與公司面對的生態系統。最後來盤點公司需要使用到的:
- 國際框架、參與倡議與目標(像是採用 RE100、SBTi 等)。
- 法令指引組織的規範(像是歐盟法律如「歐洲永續發展報告準則」(European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Standards,ESRS)、美國的「氣候相關揭露」(Climate-Related Disclosures)等)。
- 需要做到的永續資訊揭露(像是採用GRI與SASB來製作並發布永續報告書等)。
- 參與評比(像是採用 MSCI、DJSI 等)。
另外,沒先做好數位轉型就無法快速反應,永續轉型要成功的機會微乎其微。在公司要有所因應之前,公司應該要收集那些數據(Data)與整理成資訊(Information),並且轉換成公司的專業領域的相關知識(Knowledge)來因應?在缺乏有效資訊之下,公司能否收集到這些必要的有效資訊?對於公司該收集的資訊,這些資訊品質好不好?公司對於收集到的資訊如何做進一步的轉換與處理,成為公司專業領域與ESG專業領域的相關知識與涵義,確保讓公司可拿來做決策?
[ 推薦閱讀:林呈欣專欄所有文章 ]
CIO需要提供那些服務呢?這些資料常常太多,針對過多資訊提供資訊篩選機制,並提供搜尋資訊的介面(Searching Interface),來讓資訊使用者將未經萃取的資訊,能夠萃取與合成(Synthesizing)出進一步的洞見(Insight),並提供延伸的服務,來讓這些加值過的資料與洞見來回饋給公司使用者使用與決策。除此以外,CIO如何協助公司提升國際競爭力與追求卓越領先,並在永續資訊揭露、永續治理轉型、國際評鑑上?
綜合來看,雙軸轉型的具體作法與達成效果:
- 建立智慧系統融入公司整體經營:建立能整合外部資料與內部資料的資訊系統。將外部的氣候資訊、產品生命週期與內部的組織碳排放量資訊與各個資訊系統的資料做好整合,能做好資訊解讀,與建立知識來融入自身產業的知識。透過數位轉型將數據、資訊與知識,溶入到公司整體經營,降低營運風險與創造機會。
- 提升永續治理能力:以永續發展的專業知識,不只是合規、降低成本,而是提升影響力來建立長期價值,以確保公司持續的競爭力與領先。
- 建立智慧系統賦能公司決策:讓公司快速回應外部環境的變動,來賦能(Empower)公司決策。像是進行「氣候變遷調適」以降低風險與掌握商機。
可以具體行動了
筆者建議 CIO 採用下列幾個做法,來做好碳盤查專案與對企業進行碳管理:
- 持續主動協助公司內部專責單位,與公司外部利害關係人進行溝通與互動。
- 持續收集公司在各個期間的所有碳盤查數據與資料到碳管理系統,以此來做出有助於決策的報告。日常持續收集資料,並將持續收集到企業的大量資料跟過去同期相比較,有大量品質好的資料,是公司做好碳管理的第一步。必要時透過AI來預測未來的碳排放量數據。
- 採用通過 AUP 認證的碳管理系統:通過第三方查證機構(像是 BSI 或者 SGS)的 AUP 認證的碳管理系統,可以確保在碳盤查的過程中各種輸入的碳盤查數據,在碳管理資訊系統的儲存、運算與處理後,產出各種組織型碳盤查的輸出資料與數據、文件(像是碳盤查清冊)的正確性。這樣可以大量減少碳盤查顧問師在執行專案時使用的專案時數。AUP 認證的相關訊息,請參考「確證與查證機構認證規範─溫室氣體─第三部:溫室氣體聲明之查證與確證附指引之規範(ISO 14064─3:2019)」。
- 運用碳管理系統的新型態的輔導顧問:不同於使用 Excel 收集數據後,來進行碳盤查與陪同查證的顧問,新型態的輔導顧問充分運用碳管理系統本身的優點(像是系統內建的最佳典範),與顧問本人具備雙軸轉型的能力,來協助企業做好雙軸轉型與碳管理。也可以在組織型碳盤查後,透過碳管理系統來持續培育企業內部碳管理人才,讓企業具備能力來更落實知識管理與碳管理。
- CIO 按照公司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碳管理系統,介紹三大類的碳管理系統。包括:
- 完全安裝在企業內(地端安裝)機房內,完全量身訂做的客製碳管理系統,像是信星資訊「碳星雲」管理平台。最大的好處在於可以完全依照個別企業的需求進行大量客製,但是總體花費也較高。
- 全球知名品牌,像是 Tagetik ESG 績效管理 SAP 永續管理解決方案等。知名品牌有品牌效益,與國際上的最佳解決方案的好處;
- 套裝型訂閱制付費系統,能提供「組織型碳盤查」、「產品碳足跡」等系統,像是工研院永續碳管理平台、精誠 Carbon EnVision、綠易 ezGHG等。便於公司的「組織型碳盤查」、「產品碳足跡」兩種資訊,做有效的關聯。套裝型訂閱制付費系統提供訂閱期間的系統持續更新。也可以透過系統提供的 API 與介面,將企業內部資料與外部資料使用者進行連結,像是連結到銀行、投資者與綠色供應鏈的品牌廠。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