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孟凌
加密貨幣市場在2024 年 11 月再度引發全球熱議 ─ 市場市值突破 1.4 兆美元,比特幣以 48% 的占比穩居龍頭,而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貨幣也緊隨其後,不斷刷新歷史新高。這些數據不僅展示了加密貨幣的強勁發展勢頭,也讓我們重新審視:在這個資產全球化、去中心化的時代,傳統金融是否還能滿足人們日益多元的需求?
答案或許就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中浮現。DeFi 不僅是一場技術創新的浪潮,更是對傳統資產管理模式的挑戰。從非託管資產管理到跨鏈互操作性,再到 AI 駕馭的智慧風險管理,DeFi 為虛擬資產託管提供了一條嶄新的進化路徑。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接下來,本文將從最新的行業數據與技術趨勢出發,探討 DeFi 託管如何在透明度、自主性與效率中找到平衡,並展望它將如何重塑未來金融的版圖。
一、掌控自主權:非託管資產管理的未來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為什麼需要非託管?傳統的資產託管的方式,通常依賴於中介機構來管理用戶資產,而非託管模式將資產的控制權完全交還給用戶,這意味著更高的安全性和自主性。
從表 1 可以看出,從比較中可以看出,DeFi 託管以更高的透明度、更低的成本,成為資產管理的新寵,但其技術風險如智慧合約漏洞,仍需警惕並改進。
根據 Dune Analytics & Messari 先前在《2023 去中心化金融市場報告》,他們認為 DeFi 和 CeFi 的融合被認為是下一階段金融技術的重要趨勢。因為 CeFi 提供了監管保障與用戶熟悉的界面,而 DeFi 則強調透明度與操作效率。
越來越多的銀行和傳統金融機構採用 DeFi 技術來增強其託管服務,尤其是透過智慧合約進行資產管理。例如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早在 2020 年便啟動了基於區塊鏈的 Onyx 平台,用於實現去中心化結算和資金管理。
二、跨鏈技術崛起:化解多鏈資產管理挑戰
隨著越來越多的區塊鏈出現,用戶的資產可能分散在多條鏈上。跨鏈技術允許用戶高效管理不同鏈上的資產,並在這些鏈之間自由流通,大幅減少資產轉移的時間和成本,提升了效率。根據最新行業數據,2024 年跨鏈交易的日均交易量已突破 10 億美元,其中以太坊與 Cosmos 等生態系統之間的資金流動占主導地位。透過區塊鏈瀏覽器,我們也可以透過單一介面查看和操作多鏈的資產(圖 1)。
目前,跨鏈橋技術成為促進流通的重要工具,但缺乏統一的安全標準使其成為駭客攻擊的首要目標。以 2023 年為例,約 12 億美元的資金因跨鏈橋漏洞而損失,其中包括 Wormhole 和 Nomad 等知名協議的重大攻擊事件。這些問題在高額交易中尤為顯著,因資金規模越大,對技術安全性的依賴越高。
[ 推薦文章:銀行保管與虛擬資產的新時代 ]
行業內正努力尋求解決方案,透過引入多層安全驗證和去中心化協議標準化,期望在未來降低此類風險。儘管挑戰尚存,但跨鏈技術的發展無疑為全球資產流通鋪設了高速公路,並成為多鏈世界資產管理的關鍵支柱。
三、AI x DeFi:風險管理新思路
DeFi 平台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安全性。從 ResearchGate 的報告,《Enhancing Digital Identity and Financial Security in DeFi》,DeFi 相關的資安問題不斷湧現,以 2024 年第一季度來說,已有超過數百萬美元損失,其中包含智慧合約的漏洞、針對跨鏈橋攻擊、新型釣魚攻擊、去中心化身份驗證漏洞等,AI 技術或許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利器。
- (一)智慧合約漏洞檢測與優化
AI 工具能掃描並分析智慧合約的代碼,發現潛在漏洞。例如,CertiK 平台率先將 AI 應用於智能合約代碼審計,其工具能自動掃描數百萬行代碼,識別潛在漏洞並提供詳細修復建議,幫助多家 DeFi 平台在合約部署前排除隱患。 - (二)即時交易監控與異常行為檢測
利用深度學習和模式識別技術,建立正常交易行為的基線。一旦檢測到異常行為(如大量異常提款),系統會立即觸發警報。另外,當 AI 檢測到潛在攻擊時,智慧合約可立即凍結相關交易,防止損失進一步擴大。 - (三)跨鏈橋攻擊防護
AI 可透過分析跨鏈橋的交易歷史和交易模式,發現與正常操作不同的行為,並標記高風險交易。再者,基於 AI 的風險評估模型,可以對跨鏈交易的流動性池進行監控,防範因交易失誤或惡意攻擊導致的流動性損失。 - (四)新型釣魚攻擊防禦
AI 可經由分析網站的結構、內容與已知正規平台的相似性,快速識別釣魚網站。我們也可以利用 AI 監控用戶登入和授權的行為,當檢測到異常情況(如連接到未知平台)時,主動警告用戶。 - (五)去中心化身份驗證漏洞
去中心化身份(DID)通常依賴公私鑰對來驗證,用戶一旦丟失私鑰,可能導致無法移轉資產或身份被盜用。AI 可分析用戶的日常操作習慣,例如登入時間、IP 地址、操作頻率和地理位置。針對動態風險評估的部分,當用戶某些操作超出正常風險範圍時,AI 可以自動進行額外身份驗證。
在過去的一年內,我們看到 DeFi 更加快速發展,並且推動虛擬資產託管走向更靈活、安全、高效的新時代。非託管資產管理讓用戶擁有更多自主權,跨鏈互操作性提升了多鏈生態的資產流通效率,而 AI 則在風險管理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保障。
[ 閱讀 蔡孟凌 所有專欄文章 ]
雖然 DeFi 託管仍面臨智慧合約漏洞、跨鏈安全性和監管要求的挑戰,但技術創新如零知識證明和去中心化身份驗證,正在為解決這些問題奠定基礎。DeFi 託管的未來,不僅是技術進步的體現,更是金融模式重塑的契機。它不僅將吸引更多資本進入這個生態,也可能成為下一代金融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我們正處於一場顛覆傳統的資產管理革命之中,而這場革命才剛剛開始。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