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支付是金融科技創新下的一項發展。它雖然為企業與員工帶來新契機,但也對金融監管產生新挑戰。未來,如何因時制宜地制定相關法規,將是各國政府的重要課題。
文/王筱棋
當今數位時代下,科技的創新使金融領域發生變化,消費者更偏向數位且便利的方式來獲得及使用金融服務,無論是銀行、保險或支付行為都能以金融科技進行產品服務的創新,並減少消費者在使用上的體驗摩擦。
[ 推薦閱讀:網路攻擊加增!資安長角色急轉彎!如何樹立一個強大合規文化? ]
而現在,就連發放員工薪資都能透過金融科技達到服務的創新,企業雇主可透過與金融科技業者的合作,為員工帶來薪資解決方案。使員工可基於個人需要,提前獲得已完成工作天數或時數的薪資,而不必等待下一次的發薪日,以提高員工在日常生活及財務的靈活度。這種打破既有薪資發放週期的模式稱「薪資預支」(Earned Wage Access,EWA)或「按需支付」(On demand payment),目前主要在美國市場發展中。
按需支付來自於大環境的推動
在美國不管是交通乘車龍頭 Uber、Lyft 或餐飲外送 DoorDash,這些創新業者都不直接提供服務來解決消費端的需求,而是建立平台並居中擔任第三方角色去促進供需雙方的媒合機會,讓供給方成為服務提供者進一步解決消費者的需求,通常稱為「零工經濟」(Gig economy)。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零工經濟讓民眾在閒暇之餘透過接案或外送接單形式賺取額外的收入,也開創新的工作模式,民眾可享有更彈性與獨立的工時。但對於將零工視唯一收入的民眾來說,無不希望薪水能更快發放,或者依完工天/時數即時獲得收入,才能免於陷入財務危機,尤其在現今高通膨環境下,民眾開始以零工做為對抗通貨膨脹的手段之一。由此可以知道,社會大眾開始意識到薪資等待週期過長,以至於不足支撐平日生活所需,驅動零工經濟改變既有的薪酬發放方式。
採用按需支付的兩大好處
由於按需支付讓員工在完工後即可獲得薪資,因此除適用於零售或餐飲業的小時工,國外最常導入在醫療保健領域,針對護理師及照顧員等族群提供按需支付方案,以在大競爭環境下留住關鍵人才。
因此對企業而言,提供按需支付的解決方案除了是一種保留人才、提高員工留任率的方式,對外則可作為員工福利之一,達到吸引人才效用。同時,按需支付也能進一步激勵員工,以提高整體員工的生產力。
對員工而言,最主要則能提高自身財務的靈活度,避免身陷債務危機。過往員工可能會因高昂的意外支出而措手不及,也有因發薪日周期過長無法負擔日常費用,進而仰賴信用卡或申辦薪資貸款。可後續理財不當恐加重員工的財務負擔,若透過按需支付,就能在需要之際即時獲得完工薪資,將有助緩解員工生活壓力。
按需支付是否為另類的債務?
如同在疫情間竄紅的「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BNPL)面臨監管議題,按需支付近年來因零工經濟在美國蓬勃發展,開始受到部分消費者保護團體的質疑,認為按需支付本質上為另類低成本的薪資貸款,使各州出現是否將此類金融科技業者納入貸款法的監管聲浪。
[ 推薦閱讀:【金融業】王儷玲談後疫時代的金融科技發展趨勢 ]
在此波的監管聲浪中,內華達州是第一個針對按需支付立專法的州,其中表明按需支付並不是貸款因此不受貸款法的規範。密蘇里州與威斯康辛州先後立法,針對行業建立其合適的監管框架,使按需支付能夠發揮核心精神。
加州、康乃狄克州及馬裡蘭州則朝貸款方向監管,且在康乃狄克州,業者也將受到銀行業的小額貸款限制,須遵循預付款及利率上限的規範,以加強對該領域業者的監管。在金融創新下所發生的灰色空間使現行法規無法全面性地規範,而不論是朝納入既有法制監管或是特別立法,皆需要思考政策及監管對產業所衍生的衝擊,以發展出因時制宜的法規,才不會讓如先買後付或按需支付等類的新產品服務失去原有的創新色彩。
作者王筱棋,現為資策會數轉院金融科技中心副規劃師。專業於金融科技及數位支付相關領域研究,目前協助科技辦執行幕僚服務。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