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孫培然‧彙整/CIO 編輯室
當前,科技迅速發展,正在改變我們對醫療的看法和方式。隨著網路的普及和科技的進步,人們正逐漸意識到網路在醫療領域的巨大潛力。未來,隨著醫療法的通過,這種願景可能會變得更加現實。
想像一個未來,病人不再需要長途跋涉前往醫院,而是能夠透過遠距照護平台與醫師進行會診和門診。這種遠距醫療不僅將全球各地的專業醫師帶入病人家中,還能提供診斷建議和指導。同時,病人在家中自行測量的資料和醫院的檢查結果都能夠透過這個平台提供,讓家屬和醫護人員更方便地進行溝通。
打破醫院藩籬的數位醫療服務
這種革新是因為網路取代馬路的時代來臨了,以後生病不用到醫院,直接上網就可以看病,所以醫院需要一個遠距照護的平台,提供遠距會診、遠距門診等功能給病人跟醫師來使用。如此一來,不管是台大或是美國的名醫,都可以透過遠距照護平台提供診斷,如果有進一步檢查的需要,再到醫院檢查,也就是從遠距醫療延伸到 O2O(Online To Offline)的概念。
病人在家裡所量測的資料,或者是醫院所做的檢查結果,都可以透過遠距醫療照護平台來提供,讓病人家屬、醫護人員可以很方便的一起溝通以打破醫院的藩籬。這麼做的好處,不但可以在線上診療,還可以提供很多簽約執業醫師及線上知名醫療專家在線上做健康諮詢。線下診療資源則是透過雲端化,讓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基層診所也可以做更精密的檢驗檢查。至於獲取病人的管道,也可以透過 App、促銷活動及客戶分享來進行。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問診及預約掛號可以又更多的經營新模式,如線上健康管理諮詢、線上開方及藥品配送,甚至可以在線上銷售衛材及健康食品。電商消費也可以做醫美、口腔潔牙、母嬰健康等,甚至可以增加廣告收入,如醫療院所雲端應用、雲藥店新零售等,都是未來 O2O 可以發展的商業模式想法。
混合雲和邊緣運算至關重要
為了實現前述的醫療關鍵服務,醫院需要一個混合雲和邊緣運算的運算架構,目的是要克服網路延遲跟處理速度的挑戰,同時也要符合資料主權和法規合規性,以及隨需容量和成本效益,還有能使關鍵任務持續經營,同時增強安全、可用性和韌性的管理,進而促進整個本地跟邊緣運算的做法。
以微服務架構系統為例,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是醫院的私有雲,系統都已經重寫,用新的開源概念運行在容器化(Kubernetes)的系統,它的好處就是速度快、不怕死、易移動及穩定高。比如說系統死了,很快就能起來,服務是秒級運行,不用等半天,再來就是系統死了會自己修復,你不用理他,最後是能確保系統的穩定性,一旦地端有問題,可以快速切換到雲端。
雖然系統很穩定,但如果遇到大地震、火災或網路癱瘓怎麼辦?我們還能用紙本看病嗎?坦白講,很多醫院現在應該都沒有紙本了,可以用單機版嗎?那怎麼辦?各位想像一下,假設 921 地震重現,把機房震垮,或者是發生火災或水災,讓整個網路癱瘓,十分鐘以後,急診湧進大量傷患,但是沒有電子病歷可以看,怎麼辦?那不是雪上加霜嗎?
透過雲端部署 提升系統韌性
所以下一步是希望能打造一個更具靈活性的應變能力與應付不確定性的韌性系統。系統要有韌性,就一定要做到異地備援,也就是說,系統即使在地端運作沒有問題,但還是要未雨綢繆,一旦系統有問題,可以立即切到雲端。
比如說前端有很多系統在運作,可能會有很多資料會寫在地端,同時間就要即時的備份到雲端。如果可以做到異地備援到雲端,公有雲及私有雲互相備援,也就不需要耗費鉅資去建立兩座私有雲。
[ 推薦閱讀:孫培然專欄所有文章 ]
假設本地端當掉了怎麼辦?沒有關係,診間還是可以使用手機、平板,透過 5G 直接連上雲端,診間可以繼續看診,馬上起來繼續運作。因為我們是救人的醫院,所以打造一個更靈活性、應變性、不確定性的韌性系統,是未來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應該做的基本功能。
這樣的設計,伺服主機就不用太貴,因為已經做到讀/寫分離,也就是新增、刪除、修改都會在地端(Primary)運作,其他要大量查詢病歷、BI 應用,甚至是 AI 的應用,就到雲端或地端(Secondary)去做分析。
所以次世代的數位醫療平台,一定要以混合雲架構來部署,公私有雲互相備援,如把網路掛號、電子郵件還有衛教影片都放到公有雲,不能放在公有雲,就放在私有雲,一旦有問題,可以即時備到公有雲,公有雲問題即時備到私有雲。使用者也不用管是在公有雲還是私有雲,反正只要連到網路上,就可以使用系統,不但可以提升效能,又可以減少整體營運的成本。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