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宏文
今年(2024)4 月初,國內有一家觸控模組廠商「創為精密」公司掛牌上櫃,這家成立 24 年的公司規模不大,去年營收是 10.4 億元,但多年來每股稅後純益(EPS)都在 4.5 元以上。一般人不太會注意這種小公司,但我認為,創為精密其實藏著台灣資訊電子業未來與世界競爭的關鍵密碼,值得進一步研究。
首先,對很多人來說,觸控面板應該早就是古老的傳說。2010 年宸鴻股票上市,由於是蘋果 iPhone 手機觸控面板最大供應商,因此宸鴻股票掛牌受到大眾追捧,成為市場大飆股。
事隔 14 年,消費性觸控面板早已殺成紅海,但創為精密仍能以高獲利觸控面板廠掛牌,是因為不做量大拼價格的消費市場,而是選擇需要投入長期研發耕耘的工控與醫療市場。也因這種市場定位,創為雖然營收不高,但毛利率都在 40% 以上,高出同業數倍到十倍。
如今,創為精密主要客戶包括西門子、施耐德電機、研華、台達電等,業務比重工控領域占 81%,醫療占 10%,交通占 5%,全都是需要長期合作的客戶。此外,創為總部選在基隆,主要生產基地在基隆與汐止,避開與其他產業直接競爭及人才爭奪戰。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創為精密董事長趙書華在創業前,曾在宏碁擔任業務,負責開拓海外市場,後來創業時不想與老東家競爭,因此選擇觸控面板為創業題目。當時她從零開始研發工控、醫療等觸控面板技術,總計花了 5 年時間、燒掉上千萬元,最後才出現轉機,獲得歐洲設備大廠西門子一筆大訂單。
創為精密的產品內容看起來與同業似乎差異不大,但工控與醫療客戶要求更高,從電子、光學、化學的研發,再到對準、膠貼等生產製程,產品須具備抗電磁雜訊干擾、防水、防爆、防腐蝕等,永遠都要求做得更好,創為也在多年經驗累積中,手握逾百項觸控相關專利,成功築起技術與專利等壁壘。
從創為精密的市場定位及策略發展,我覺得對台灣電子業來說,有幾個重要的意義。首先,不拼大量商品化的市場,雖然市場規模一下子縮小很多,投入時間又長,對技術的要求很嚴苛,但回報則是毛利率很高,而且事業可以做很久。
要投入這種少量多樣、重視技術與細節的產業,挑戰當然很大。趙書華就說,他曾遇到事業生涯最大的挫折,就是一個奧地利客戶才跟她傳完訊息說產品有問題,隔天他們的專機就載一群人來台灣,把問題全攤開來。結果公司上下忙了半年,最後發現是一個化學上的問題,終於不負使命幫客戶解決難題。
同樣的,如今創為精密對於各項新計畫或轉投資事業,都抱著起碼要賠五年的準備,因為大家對這種蹲馬步的過程已相當熟悉。而且,趙書華因為累積多年服務客戶的經驗,也在內部要求同仁,要將生產或設計時所犯的錯誤都找到原因並寫下來,做成詳細記錄及完整檔案供其他新手參考,避免未來再犯同樣錯誤。
[ 閱讀所有林宏文的專欄文章 ]
其實,由於產業競爭激烈,資訊電子業早已沒有很低的水果可以摘了,只有選擇困難的題目才會有成就。創為精密從觸控面板一片紅海中找到契機,基本上就是這樣的故事與邏輯。
創為精密也讓我想到隱形冠軍。台灣資訊電子業最大特色,就是大部分都是代工型態,一直扮演隱身舞台的幕後黑衣人,讓每一家來下單生產的客戶都可以很成功。客戶在舞台上光鮮亮麗,台灣是這些成功企業的最佳幫手,這個角色一直都不變,即使是飽受地緣政治紛擾的今天,台灣的角色與位置也一直沒變。
其實,台灣資訊電子業基本上全都是隱形冠軍,即使當紅的台積電,若沒有晶片戰爭發生,台積電可能也不會變成鎂光燈焦點,台積電一直扮演的也是隱形冠軍的角色,是蘋果、輝達、博通、甚至幾年前華為成功的幕後幫手。
可是,也正因為地緣政治,台灣的存在也更顯得可貴與重要。當世界各國都彼此猜忌且互不信任時,台灣這個可以與客戶建立互補互利與互信關係的角色更加突顯,台灣的存在一向不是要取代誰,也從不與大國爭市場,爭的是客戶的滿意與信任,這才是台灣的價值所在。
近來因為《晶片島上的光芒》一書到日本出版,有許多和日本朋友見面的機會,我發現,日本企業雖然在半導體製造上輸給台灣,但在設備、材料都大幅領先台灣,關鍵是日本企業很多不只是「商人」,更是「職人」。
商人,是在對的時機做對的事,能夠做到這樣,當然已經很不容易了;至於職人,則是盡心盡力做一件事,可能因此耗盡一生力氣,但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簡單的動作練到極致就是專家。專注才能帶來累積與成就,企業若要走得更長遠,職人角色必需更突顯。我相信,這是台灣在邁向新的國際競爭形態中,可以學習與加強的一堂課。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