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智慧醫療科技展望與未來(三)
隨著後疫情時代讓整個醫療院所重視整個數位醫療轉型,如何透過建構智慧醫療服務,首先要經過流程盤點與整合建構整個智慧醫療服務基礎,後續才能有效導入智慧醫療相關技術、服務流程整合,才能讓醫院管理帶來優勢與機會。
文/黃冠凱‧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醫務行政室
隨著後疫情時代來臨,台灣長年推動智慧醫療生態系議題與產業技術合作也更加蓬勃發展,隨著醫院推動整個「醫療服務」智慧化、數位化與零接觸服務等數位轉型過程中,本文則透過不同觀點、理念與想法,將與大家分享智慧醫療的定義、包含國外與台灣的看法、另外也看目前台灣智慧醫療建置、未來趨勢與建置智慧醫院第一步是什麼,有那些資金、技術與人員的考量與整合,最後則是探討智慧醫院可以帶給醫院管理的優勢與機會。
台美與多國共同聚焦 結合 ICT 與醫療照護的智慧醫院發展
電腦通訊產業與醫療科技是台灣產業長期來的優勢,台灣醫療院所開始導入各種資訊系統與設備,這些年來,整個智慧醫療逐漸受到重視,各醫療院所也紛紛組成智慧醫療推動小組或是委員會進行智慧醫療推動與規劃,從早期電子病歷到現在大數據共享平台、臨床醫療診斷、物聯網儀器與裝置、智慧機器人等,而整個智慧醫院定義就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整個智慧醫療(eHealth)定義為「ICT 在醫療與健康領域相關應用,包括醫療照護、疾病管理、公共衛生監測、教育與研究。」
目前台灣最多使用定義是在歐盟網路和資訊保安局(ENISA)在 2016 年所提出的版本,將智慧醫院定義為「基於網路環境建立的優化和自動化流程的醫院,以改善現有的病人護理程序並引入新的功能」;另外,Siddharth 在 2017 年也提出,智慧醫院是透過網路資產的基礎資訊化與網路基礎設施優化,重新設計或構建新的臨床流程,管理系統從醫院基礎設施來發展,以提供有價值的服務或洞察力。
綜合上述國內外專家看法對於「智慧醫院為網路應用是為最基礎的核心建設」,在此基礎建設上再增加物聯網、5G 網路、人工智慧(AI)等應用,藉以改善臨床醫護團隊與行政相關等流程,提升整個醫療服務品質,為醫療院所與民眾對智慧醫院普遍的認知。
台灣智慧醫院發展面向
目前台灣智慧醫院從大廳開始著手進行建置,包括了以下幾個面向:
1. 智慧大廳應用:
民眾從進來醫院大廳就有導航機器人指引路線,或是利用手機透過智慧導航系統規劃出合適路線;診間外面也有生理量測儀器將民眾量測數據自動上傳到醫療資訊系統(HIS),門診報到時也有自動報到服務、自助繳費機與線上支付系統,讓使用者利用資訊科技進行自動化服務,節省從報到結帳流程等候時間。
2. 行動服務相關應用:
民眾可以上傳穿戴感測器的數據上雲端,藉由手機 App 檢視數據,醫療院所醫護人員可以到醫院系統查詢,並且結合 AI 進行使用者預測與數據分析,給予專業診斷的輔助參考,並且建立智慧醫療及照護管理數據整合平台,提供病人給予全人照護整合性服務。
3. 遠距醫療照護環境:
透過網路傳輸、資訊技術、法規鬆梆與疫情影響帶動下,遠距醫療照護環境透過整個虛擬健保卡結合支付系統與行動簽章帶動下,目前健保署推動整個遠距區域聯防合作模式,主要是建置一個區域遠距醫療中心,讓申請醫院與支援醫院為供給端,並且經由網絡醫院(加入此項服務的醫療機構)與急診醫療療站為需求瑞建置整個醫療服務網。

4. 建置醫療機構資訊整合機制:
醫療資訊系統(Healthcare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目前是串接整個醫療院所的健保系統、醫療檢查(驗)設備,並且將醫院行政作業與臨床醫療服務相關程序進行自動化與服務流程整合,為有效進行跨院資料交換、掌握數據分析與透過資料進行驗證智慧醫療應用。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目前衛生福利部規劃是建構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 FHIR(Fast Healthcare Interoperability Resources)標準傳輸資料標準與次世代交換平台,並且會以部立醫院系統與資料架構(HIS 架構與行政系統)導入符合國際標準之資料格式與交換標準,後續會導入 1~3 家部立醫院建立示範領頭羊,並且進行擴散到其他部立醫院,讓整個後續數據能夠進行有效應用,並且期望透過建立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讓大型資訊業者能夠發展數據平台與 AI 相關應用工具,並且讓小型資訊業者能提供醫院客製化資訊服務,可以帶動整個資訊產業發展與提昇醫療院所醫療品質服務。
智慧醫院未來三大趨勢:數位分身、AI、機器人流程自動化
1. 數位分身(Digital Twin):
經由身份辦識授權資料,可以由醫院決策系統平台連結到相關醫療資訊系統、評鑑管理系統、醫療品質指標、護理資訊系統與檢驗(查)系統等;若有臨床端發生病人危急狀態與異常數據,也會藉由系統推播即時通知相關臨床醫護人員。另外也可以透過數據管理讓醫療院所經營者提供即時數據進行決策參考,可以讓醫院經營決策能夠即時處理,提昇整體醫院經營管理績效。
2. 臨床 AI 應用:
整個臨床 AI 數據可以透過電子病歷、健保 IC 卡上傳資料、申報檔、HIS 臨床資訊與物聯網資料收集,建置整個臨床數據共享平台,進行相關疾病預測、預防與治療,協助病患得到更好的治療,進一步落實預防與精準醫療。
3. 機器人流程自動化:
透過流程機器人(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RPA)可處理簡單、重覆、稽核工作,減少重覆性工作的出錯率,並且可以有效進行提醒與審核;目前 RPA 主要應用於財務管理(付款對帳與審核)、審計管理(執行與資訊取得)、耗材管理(高價與常用耗材)、採購管理(價格與供應商)與藥品管理(價格與使用量監控)等。
建置智慧醫院的第一步:盤點流程、軟硬體設施
如何有效導入智慧醫院,首先要盤點醫院內部從民眾就醫、住院、急診與檢驗(查)等所有流程,並且經由流程簡化後,在重新檢視整個新系統流程導入後,是否能節省臨床醫護人力、縮短病人等候時間、提供數據傳輸交換標準為智慧醫院基礎,後續則是針對整個臨床與行政服務流程、建築物與病人就醫動線進行規劃,並且以數據化自動上傳、掌握病人就醫動態、簡化臨床作業為智慧醫院規劃與發展主軸,才能符合病人、臨床醫護人員與醫院需求。
智慧醫院優勢:帶給醫院、病患、臨床醫護人員三贏局面
透過整個資訊科技導入到醫院,不但可以讓醫院經營者能即時得到醫院動態經營數據,進行相關營運決策參考,另外在臨床醫護端則可以透過「物聯網+5G+AI」等相關技術,建構病人安全的就醫環境,並且達到「提昇醫療服務品質」、「預防醫學」、「精準醫療」、「銜接長照 2.0」、「數據共享平台」等目標,達到病人、臨床醫護人員與醫院三贏局面。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