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宏文
在 2024 年 11 月底,「潘文淵獎」舉行頒獎典禮,我很榮幸與得獎人台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及潘文淵基金會董事長史欽泰一起參與會後論壇。當天劉德音的回答與反應,讓我印象深刻,也提供大家對美中競局及台灣產業發展值得深思的方向。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論壇一開始,我先恭禧劉德音 Mark 獲獎,之後便詢問他退休後要做什麼。我整理過去退休台積電主管都在做什麼,大約可以分成三類型。
第一種是寫自傳,例如創辦人張忠謀就出了自傳下冊,前研發副總林本堅也寫了一本書;第二種是可以去當其他公司董事長,例如蔡力行去中華電信當董事長,後來又接聯發科執行長,陳俊聖接手宏碁董事長,許金榮當漢微科董事長,蔣尚義去訊芯當董事長。
第三種是創業,例如林坤禧創辦了新日光、宏觀微及倍利科技等公司,胡正大創辦了敦泰。
結果,劉德音的回答是,他想創業,但強調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回歸他原本最想做的研究,要與母校柏克萊大學籌組非政治性與非營利的智庫,並選擇從影響全球產業最大的美國出發。
劉德音說,美國智庫大都是政治人物參與,一般顧問公司是為了賺錢,很難有很好的政策交給當政的人,但美國政策很重要,影響盟友甚大,所以希望設立智庫,以產業界的角度,而非政治角度來鑽研。
因此,他主導的智庫未來將包含二大領域,一是學術研究,二是與美國政治決策聯結,提供較合理及安全的產業政策制定。
劉德音也說,美中博奕,美國幾乎用了 80% 力量在阻撓中國發展,20% 力量用於強化自己實力,他認為美國決策者應改變思維,80% 力量應用在強化自我實力,這也是他成立智庫想做的事。
劉德音想做這件事,在地緣政治強烈衝擊產業發展的當下,我認為是很重要的事,尤其是一個由台灣人主持並在美國推動的智庫,而且負責人還當過台積電董事長,這個智庫將凝聚台灣的力量,對美國傳達台灣的聲音,未來發展令人期待。
台灣半導體與 AI 產業已成為全世界的重鎮,過去台灣產業界以代工生意為主,很少涉獵及參與政策與公共事務,劉德音選擇產業智庫這個題目創業,我認為是歷來台積電離職主管中,最有創意也最符合當下台灣需求的明智選擇。
尤其是劉德音退休前持有台積電 1.29 萬張,如今市值近 140 億元左右,顯然他真地可以不用為了賺錢,無後顧之憂地為台灣發聲。
其實,我一直認為,台灣電子業很多退休主管,他們累積一生征戰國際的經營智慧,可以為台灣留下許多豐富見證,不管是著書立作,留下口述歷史,或是爭取國際支持認同,甚至在美國政界為台灣爭取權益,都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在潘文淵頒獎後,英特爾也宣布撤換前執行長季辛格,外媒彭博還寫了一篇報導,提到英特爾積極從台積電尋找執行長人選,除了點名劉德音外,還提到台積電副共同營運長張曉強與侯永清,以及美國亞利桑那廠執行長王英郎。
彭博這則新聞,看起來有點像作文比賽,把所有可能人選全猜過一遍。我的判斷是,報導中提到的益華前執行長陳立武與邁威爾執行長墨菲,或許選上的機會大很多,但台積電主管不可能也不會去接英特爾 CEO。
我的理由很簡單,彭博猜的四個人,劉德音已從台積電退休,沒有任何去英特爾的好理由,若做不成就毀了一世英名,若做成則得罪老東家,連以前老朋友都變敵人,怎麼做都是輸。至於其他三位主管也不太可能去,因為那三位都已列入台積電接班梯隊,是當紅炸子雞,沒必要去淌渾水。
[ 閱讀所有林宏文的專欄文章 ]
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英特爾未來前途只有 IC 設計,要做晶圓代工根本沒勝算,就算真地把台積電主管挖過去,以英特爾的體質與能耐,很可能還是救不起來。除非美國政府逼台積電介入經營,或許才有一點轉機。
另外一點也很重要,我相信這些台積電高階主管,一定有競業禁止條款,離職幾年內不可能到對手公司任職。梁孟松跳槽到三星及中芯,當年是因為很不愉快地離開,對台積電很有意見,這應該是特例,未來不太可能再發生。
另外我還提了一個問題,講到張忠謀先生在自傳下冊,為了讓劉德音和魏哲家兩人有新的學習機會,曾徵詢他們是否願意接員工數只有 60、70 人的業務發展組織,結果劉德音拒絕,魏哲家卻欣然接受。這段往事,想聽聽劉先生的回應。
結果,劉德音幽默回應,「我那時還小」,引發現場笑聲不斷。史欽泰則在旁邊幽默補充,「相信這也是培訓的一環。」
我覺得,每個專業經理人的養成過程都很不容易,相信這也只是 Mark 生涯歷練中一個小小的插曲。也預祝他的智庫創業很成功,在不同舞台上為台灣產業發展貢獻更多心力。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