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 指出,為了在經濟動盪時期增加企業的盈利,企業高階主管必須在繼續加快數位轉型的同時,將目光從節約成本轉向新的卓越營運方式。
文/高偉超(Gartner 資深執行副總經理)
國際研究機構 Gartner 近日發佈了 2023 年戰略科技趨勢(如圖1)。Gartner 2023 年戰略科技趨勢圍繞優化、擴展和開拓這三大主題:
- 優化 - 優化企業的韌性、營運、可信度。
- 擴展 - 擴展垂直應用、交付方式、價值實現。
- 開拓 - 開拓生態圈應用、高韌性智慧、全新商業領域。
但在 2023 年,僅僅是科技的應用還不足夠。 Gartner 認為這些主題受到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的影響,需要達成可持續性的共同責任。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企業每進行一項技術投資,都需要抵消它所產生的環境影響,來實現『默認可持續性』這一目標。
Gartner 2023 年度的 10 大戰略科技趨勢摘要如下:
1. 數位免疫系統(Digital Immune System)
根據 Gartner 的統計,76% 負責數位產品的團隊現在還需要對營收負責,因此企業正在尋找新的實踐和方法,使其團隊能夠在實現高商業價值的同時,降低風險和提高客戶滿意度。因此,數位應用的可靠度成為企業的關鍵訴求,而數位免疫系統能夠滿足企業的這一個需求。
數位免疫系統是一連串的技術與手法,透過可觀測性(Observability)、AI 增強型測試(AI-Augmented Testing)、混沌工程(Chaos Engineering)、自我修復(Autoremediation)、站點可靠性工程(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和應用供應鏈安全(Apps Supply Chain Security)等技術,來大幅提高雲原生系統的韌性和穩定性。 Gartner 預測,到 2025 年,投資建置數位免疫系統的企業將能夠減少多達 80% 的系統宕機時間,所減少的損失將直接轉化為更高的收入和更高的使用者滿意度。
2. 可觀測性應用(Applied Observability)
企業採取任何行動時,都會產生具備數位化特徵的可觀測數據,例如日誌、使用軌跡、API 調用、停留時間、下載和文件傳輸等。可觀測性應用以一種高度統籌和整合的方式將這些可觀測的特徵數據進行處理,藉由“讓數據說話”,來創造出一個決策迴圈,讓企業快速地做決策來提升營運效率。
Gartner 認為可觀測性應用可以讓企業利用他們的數據特徵來獲得競爭優勢。 它能夠讓企業在正確的時間藉由觀測數據來做決策,是一種強大的工具。 如果能夠在戰略中予以規劃並成功執行,可觀測性應用將成為數據驅動型決策的最強大來源。
3. AI 信任、風險和安全管理(Trust, Risk and Security Management)
許多企業未做好管理 AI 風險的充分準備。 Gartner 在美國、英國和德國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41% 的企業曾經歷過 AI 隱私洩露或安全事件。 但該調查也發現積極管理 AI 風險、隱私和安全的企業在 AI 專案中取得了更好的成果。 與未積極管理這些功能的企業的 AI 專案相比,在這些企業中有更多的 AI 項目能夠從概念驗證階段進入到生產階段並實現更大的業務價值。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企業必須使用新的技術和管理來保證模型的可靠性、可信度、安全性和數據保護。這包括:
- Explainability and Anomaly Detection:可解釋的 AI 和 AI 異常的診斷。
- ModelOps:端到端的 AI 營運管理。
- Adversarial Resistance:AI 惡意攻擊的抵抗。
- Ethics and Data Protection:AI 的道德性和資料保護。
4. 產業雲平台(Industry Cloud Platforms)
產業雲平台是支援特定產業(金融、製造、醫療等等)的公有雲平台。這些平台提供軟體即服務(SaaS)、平台即服務(PaaS)和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等服務,提供產業所需的應用場景的模組化能力。 企業可以利用產業雲平台的服務,更快速的搭建基礎模組和實現數位業務,提升敏捷性和推動創新。
Gartner 預測,到 2027 年,超過 50% 的企業將使用產業雲平台來加速他們的業務專案。
5. 平台工程(Platform Engineering)
平台工程是一套機制和架構,將 Infrastructure 服務化,讓軟體開發團隊在軟體交付作業時能夠自助式的使用 Infrastructure 服務。過去開發團隊和 Infrastructure 壁壘分明,開發團隊求快但是 Infrastructure 團隊求穩,因此時常有摩擦。
許多企業的 IT 部門均已在開發部門和 Infrastructure 部門之外,成立平台工程的部門,負責平台工程。平台工程能夠優化開發者體驗並加快產品團隊為客戶創造價值的速度。
Gartner 預測,到 2026 年,80% 的企業將建立平台工程團隊,其中 75% 將包含開發者自助服務的 Portal。
6. 無線技術價值實現(Wireless Value Realization)
無線的技術(WIFI, 5G, Bluetooth, RFID, …)已經發展多年並已經非常成熟。但是各個技術的適用場景不同,不可能有任何無線技術能夠佔據主導地位。企業應該訂定策略,善用各種無線解決方案來滿足辦公室、行動裝置服務、低功耗服務以及無線電連接等各種場景的需求,為企業帶來價值。 Gartner 預測,到 2025 年,60% 的企業將同時使用五種以上的無線技術。
網路的功能將不再僅限於純粹的連接,它們將使用內置的分析功能提供洞察,而某些新世代的低功耗系統(例如 Wiliot Pixel)甚至能夠從網路電波中獲取能量即可運作,不需任何外接電源。 這意味著無線的技術將能夠實現創新的業務模式,創造商業價值。
7. 超級應用(Superapps)
超級應用是一個集應用、平台和生態系統功能於一身的行動應用。 它不僅有自己的功能,而且還為第三方提供了一個開發和發佈微應用的平台。例如大陸的微信就是一個最顯著的成功案例,微信除了是一個傳遞訊息的行動應用,也是一個生態系統和平台,有數十萬個第三方開發的微應用能夠安裝在微信內,為使用者提供食衣住行的各項服務。Gartner 預測,到 2027 年,全球 50% 以上的人口將成為多個超級應用的日活躍使用者。
Gartner 建議服務業開始評估超級應用的可行性,利用超級應用來搭建生態系統,取得先機並達成數位創新。
8. 自適應 AI(Adaptive AI)
自適應 AI 系統透過不斷反覆訓練模型,自動使用新的數據進行學習,來迅速適應在最初開發過程中無法預見的現實世界變化。 這些系統根據即時反饋,來動態調整它們的學習和目標,因此能夠適應外部環境快速變化,及企業目標的不斷變化。自適應 AI 能夠避免 AI 模型的偏移,而造成業務的負面影響。
業界最著名的案例,是美國房地產公司 Zillow 的慘痛教訓。Zillow 推出了 Zillow Offers 的線上服務,用 AI 來對房地產做線上即時報價。這項服務在初期很成功,對公司帶來了許多營收。但是由於疫情和市場變化,當初的 AI 模型開始偏移,但是 Zillow 渾然不知,繼續用遠高於市場行情的價格報價和購入房地產。最終的結果是 Zillow 虧損數十億美金,並終止 Zillow Offers 的業務。自適應 AI 能夠確保 AI 的持續精準性,避免類似問題。
9. 元宇宙(Metaverse)
Gartner 將元宇宙定義為一個由透過虛擬技術,將實體和數位現實融合而成的虛擬共享空間。 這個空間具有持久性,能夠提供增強沉浸式體驗。 Gartner 預計完整的元宇宙將獨立於設備並且不屬於任何一家廠商。 它將產生一個由數位貨幣和非同質化通證(NFT)推動的虛擬經濟體系。 Gartner 預測,到 2027 年,全球超過 40% 的大型企業將在基於元宇宙的專案中使用 Web3、增強現實(AR)雲和數位孿生的組合來增加收入。
元宇宙仍需許多年才會趨於成熟(Gartner 的 Hype Cycle 認為需要十年以上)。即便沒有立即商機,企業仍需開始研究元宇宙的發展,並思考未來在元宇宙的商業模式。
10. 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
可持續性貫穿 2023 年的所有戰略科技趨勢。 在 Gartner 最近的一項調查中,執行長們表示環境和社會變化已成為投資者的三大優先事項之一,僅次於利潤和收入。 這意味著為了實現可持續性目標,高階主管必須加大 ESG 相關技術和服務的投資力道。 為此,企業需要新的可持續技術框架來提高 IT 服務的能源和材料效率,透過可追溯性、分析、可再生能源和人工智慧(AI)等技術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還要部署幫助客戶實現其可持續性目標的 IT 解決方案。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