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這個世界上若要找到一個永遠不變的法則,那應該就是所有事情都不斷在變。因此,如果問我,創業家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那我會回答說,能夠在變化多端的環境中不斷適應與調整,找出適合自己的一條路,創業才有成功的可能。
最近我訪問兩家公司,一家是做無人機的「翔探科技」,一家是做醫療設備的「明達醫學」,就讓我有很深刻的感受。
「翔探科技」成立於2016年,創辦人高丈淵最初以開發競速無人機為重點,但發現玩競速無人機的人太少,即使公司取得領先,仍舊是很小的市場無法養活公司。於是,他放棄原本想做的市場,摸索一段時間後,轉型到「工業檢測」及「農業服務」兩個領域。
在工業檢測部分,翔探選擇與目前最先進的日本進行技術合作與開發,光是日本利用無人機進行工業檢測的市場,一年就有1473億日圓的商機,其中大量使用於高架橋樑與大樓檢測,而且新一代無人機已不只是傳送影像而已,更加進人工智慧(AI)技術,讓無人機可以做即時檢測與問題研判,縮短檢測時間並更精確判斷後續該如何維修及保養等工作。
因此,台灣在十月初於宜蘭南方澳發生的斷橋事件,就可以透過定期檢測而及早發現,國內各種高速公路、高鐵等高架橋,以及大樓結構有無龜裂等檢查,這些受限地形及高度讓施工危險等地方,都是無人機工業檢測的應用範圍。
至於在農業服務部分,翔探也在印尼尋找當地伙伴合資公司,由翔探提供適合當地的客製化無人機設計,並交由當地伙伴就近提供農民各種農藥噴灑及播種等服務的推廣。
過去大家都知道無人機最適合用來噴灑農藥及播種,但翔探在實際推廣業務時,發現各國還是有很大差異,例如種植耕地、地形及農作物都有不同,需要的無人機設計也不同,翔探根據印尼當地需求設計客製化功能,而且很多農民其實根本不會自己買無人機來操作,因此在地服務就交由本地業者做,並採取計次服務收費的商業模式。
在高丈淵進行業務轉型後,翔探的成長空間也明顯好轉,並取得國發基金「創業天使投資方案」認同並宣布入股投資,成為國內新創公司中倍受看好的成員。
另外,台灣從2020年三月開始,也要開始考無人機的執照,高丈淵在考察日本無人機飛行執照市場後,也發現這是一個商機很小眾的市場。在日本,經營考照生意的公司,一般是讓學員連續上五天課,包吃住共三十萬日圓,但市場在兩年後就達飽和,原本一班三十名學員,如今只剩下兩、三位,很多公司只能轉型做科普教育。高丈淵認為,台灣人口比日本更少,他預估台灣做空拍攝影及繪圖測量的專業人員需求也不會大,廠商還是要對市場抱持審慎的態度。
至於12月25日股票正式上櫃交易的「明達醫學」,至今剛好成立滿十年,但2019年已取得全球「眼底照相機」市場7%市占,在國內醫療設備業是相當難得的好成績。明達醫學目前更已著手開發可攜式全自動眼底相機,預計2020年第四季量產,另外研發中的廣視角眼底照相機等新產品也將上市,目標是3到5年內攻下全球市占15%左右。目前國內醫療設備器材業可以在全球取得這種市占的企業,幾乎可以說是寥寥無幾。
明達醫學另一個難得之處,是其經營團隊及研發人才都非醫療產業出身,都是從電子業跨足過來,例如團隊過去都是服務於明基與瑞鼎,開發的產品則是從光碟機到面板驅動IC,如今到明達醫學的眼底照相機,這三項產品分屬光學、IC設計及醫療設備等不同領域,涉及技術不同,商業模式差異更大,在明達醫學董事長王威的帶領下,可以說是做什麼像什麼,並且打破不同產業的壁壘,相當不容易。
比較醫療設備與電子產業,兩者最大差異是醫療牽涉病人生命安全,因此是一個更倚賴品牌與服務的市場,新進業者即使產品技術較好,但因對手都是日、德、義等知名品牌,因此也很難打進市場。明達醫學最初以代工美系大廠Optovue起家,之後再推出自有產品,逐步取得醫療通路業者的認同,才取得今天的市場地位。
此外,對於未來發展策略,他們除了繼續開發與眼睛相關的各種醫療設備,也透過代理外商醫材的部門,研究各種醫療器材的市場機會,伺機進入更多新市場。在公司順利上櫃後,明達醫學也會展開對優秀新創企業的投資,甚至也不排除以併購加速擴展公司的實力。
王威認為,台灣從電子業跨到醫療產業,在生醫與電子(Bio-ICT)的整合中,仍在努力學習中,但這是一個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市場,目前台灣仍缺乏具備國際知名度的醫療品牌,明達醫學會以眼底相機為基礎平台,加速為國內醫療設備業擘畫更大的發展計畫,也讓台灣的醫材設備品牌可以有立足世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