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宏文
近來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羅賓森等 3 人,表彰他們研究社會制度如何影響國家繁榮。羅賓森受訪時說,許多社會已成功轉型為包容性社會,例如台灣、韓國及模里西斯,此外他也懷疑中國是否能在維持專制政治體制的情況下,還可以保持經濟繁榮。
羅賓森等三位學者提出這個觀點,是基於大量的研究得到的結果,我相信這是可以被放諸四海檢驗的理論觀點。社會型態對經濟、產業的發展影響甚深,這幾年我從半導體產業的演變,再到關心各國產業政策時,也經常會有類似的思辨。
例如,在美中科技戰後,中國必需靠一己之力打造產業基礎,就是一件充滿挑戰的事。尤其是在進入障礙很高的設備、材料等基礎產業,當中國不再能吸引全世界的資金、人才等資源時,只能在封閉內捲的中國獨立發展,困難度當然很高。
後來,我看到 MIT 史隆(Sloane)管理學院教授黃亞生,也發表過許多相關研究。他的結論是,過去大家以為中國經濟快速成長是源自政府強大有效率,這其實是錯的,真正原因是中國因為受惠於改革開放,吸引各國資金及人才,才能快速累積財政盈餘,持續投資基礎建設。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黃亞生認為,過去中國對外開放合作,最佳例子就是利用香港的自由法治及開放的金融資本市場,讓很多中國企業可以走向國際。但這些條件如今正在消失,甚至變成負面因素,例如民營企業苦心經營,成果會被國家以共同富裕口號奪走,例如國進民退,國企靠壟斷及特許獲利,但民營企業受到壓抑等。他也提出,中國現況是「經濟南韓化、政治北韓化」,這樣的情況很難維持,未來如何演變有很大變數。
中國社會將如何演變,對全世界產業競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議題。當中國低價品如電動車銷到全世界,所有人都會受到波及,更何況中國低價競爭遍及各產業,影響輻射到世界各國,每個國家都要發展自己的產業,也都禁不起民眾失業的社會衝擊,各國如今都築起貿易壁壘,希望把中國影響降低。
最近我訪問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暨企業永續長李鎮宇,談到中國經濟成長仍大量倚重製造業外銷而非內需消費的問題。李鎮宇認為,對於統治階層來說,發展製造業是最有利於全面控制的,因為製造業需要大筆資金,而中國的銀行又都屬於國家掌控。
至於中國為何不鼓勵內需消費?因為加強人民消費後,民眾容易產生自由意志,甚至還可能想自己做決定,例如選市長之類的。這種內需消費的經濟型態,對於統治階層是很危險的,因此不太會鼓勵。
中國製造業在政府嚴密掌控下,形成「只要市占率、不要毛利率」的特色。例如太陽能產業,當計畫經濟一條鞭地要求各地方政府配合,即使太陽能價格已明顯下滑,各地政府還是持續擴產,因為產值等於價格乘以數量,當價格下跌三成,製造量就要再增加五成,才能達成目標總量,好對上級交差。
因此,中國這種嚴密掌控的計畫經濟,會形成巨大災難,不僅企業賺不到錢,經濟發展充斥著無效率,低價電動車傾銷到全世界,換得各國強烈抵制,以及高達 100% 的關稅障礙。而且,中國因此造成資源與人力的誤用,也阻礙中國經濟改革與結構性轉型。
中國經濟發展是對全世界動見觀瞻的事,九月下旬中國政府發布救市 13 箭,但對比當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祭出的改革三箭,中國其實只宣布了貨幣政策,還缺財政政策,也未端出更深層的結構性改革方案,改革路途還很遙遠。
[ 閱讀所有林宏文的專欄文章 ]
一向與中國保持善意的新加坡資政李顯龍,最近在一場訪談中也不免提醒,美中兩國的對立,需要互相容忍與一起行動。面對美國打壓,中國有時候會認為,為什麼其他國家可以這麼做,我卻不可以?但答案是,因為你是大國,大國有責任克制自己,不只是自己要變強,還要贏得別人的接受及尊敬。
有一個強大的中國鄰居不會讓人畏懼,比較令人擔憂的是這個鄰居不包容、不開放,這才是台灣民眾緊張的原因。不過,就像前面說的,包容性社會的標準,可以拿來檢驗任何國家,當然也包括歐美先進大國。
十一月五日美國人民將選出一位美國總統,若主張反移民、反國際化、上任後就要大幅增加關稅,還說台灣搶走美國人工作的川普當選,美國是不是還能維持包容性的社會型態,恐怕也不無疑問。
不過,我還是想說,從輝達、台積電抓住 AI 與晶片的機會,再到英特爾、三星最近的落難,對於很多在業界工作的朋友來說,地緣政治如何演變,社會如何不包容,都不是市井小民可以左右的,最後還是只有靠自己,有沒有實力最重要。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