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宏文
日前我訪問台灣超微光學公司總經理吳永川,這家公司從事光譜儀的研發與製造,光譜儀是一個不受大家關注的非主流產業,在台灣也很少有企業投入。不過,對於台灣如今已形成以製造代工為主軸的產業發展方向來說,儀器設備是製造業能夠延伸競爭力與附加價值的有力武器,對產業結構的改良與升級至為重要,我想藉此專欄再進一步討論。
台灣超微光學公司創立於 18 年前,人才來自聯發科、光寶、友達、鴻海及虹光等公司,目前在台灣市占率超過六成,在中國大陸超過 15%,歐美日市占也處在快速成長階段。光譜儀產業涉及的技術領域包括光學設計、微機電、精密機械、訊號處理、演算法、化學計量分析與色彩學等。
台灣超微光學總經理吳永川於 15 年前加入公司時,已在聯發科、虹光、明基等公司服務過,他畢業於交大電子系、台大電機研究所,並跨足法律及智財領域,先後取得東吳法研所碩士及華盛頓大學法學碩士,是少數橫跨電機及法律的專業經理人。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在應用層面來看,光譜儀市場愈來愈廣,從辨別天然鑽石與人造鑽石,到食品的蛋白質及脂肪比例、有無類似蘇丹紅等添加物或農藥殘留,再到 CIS(影像感測器) IC 生產線的檢測,半導體製造工廠中的蝕刻、鍍膜、穿孔檢測等,都需要用到光譜儀,全球市場規模約為 4 億美元。
吳永川說,光譜儀是歷史悠久的產業,產業核心技術與專利 IP,是競爭力的一環,但這些已非決定成敗的要素,因為很多光學技術早就發明多年,光譜儀最核心的競爭要素,其實是製造工藝難度很高。
吳永川說,製造工藝會這麼重要,是因為客戶使用光譜儀的年限都長達二、三十年,有時甚至更久,因此產品講究穩定度與重現性,必需忍受高低溫與震動撞擊等惡劣環境。對於開發者來說,則必需解決最基礎的光學、機電與材料力學等問題,這種高精密儀器設備產業是目前台灣產業生態系中最缺乏的部分,也是台灣超微光學努力提升超越歐美大廠的方向。
至於台灣超微光學突破 Ocean Optics 這些歐美日市場領先者的重要利器,就是為客戶量身訂做適用的客製化產品,而非只是製造標準型產品。但要替客戶量身訂做,就有很多新技術需要突破,例如像光譜儀涉及玻璃和金屬等材質,要把玻璃精準地固定在金屬基座上,這種異質材料的整合難度很高,需要花鉅大的研發力氣,而且要解決的是很基本的材料問題,很多公司採用較簡單的 AB 膠或 UV 膠,但問題是膨脹係數大很多,硬度與接受撞擊程度都很難和台灣超微光學相比。
這種需要投入高度研發的技術及產品,我認為正是目前台灣應積極挑戰的目標。在我採訪許多台灣電子公司中,我發現台灣產業以製造代工為主,因此最擅長解決製造量產時相關的工程問題,也就是我們常說研究發展(R&D)中的「D(發展)」,但對基礎的「R(研究)」投入力道就偏弱。也因為台灣產業一直以來都是「小 R 大 D」,對於需要長期投入研究的產業如儀器設備、基礎化學、關鍵材料等,競爭力一向比較差,只能向國外業者採購。
以目前最重要的半導體產業為例,台積電近來年資本支出都超過三百億美元,其中大多數投入設備機台採購,荷蘭商艾斯摩爾(ASML)一台最新 EUV 機台售價高達 3.8 億美元,但這卻是量產先進製程技術必要的設備,尤其在地緣政治的環境下,關鍵設備也成為足以卡脖子的產業。
[ 閱讀所有林宏文的專欄文章 ]
過去在張忠謀時代,台積電並沒有明顯採購台灣本地設備、材料與零件,但在 2018 年交棒後,近年來台積電已開始有系統性地推動採購本地化政策,例如這兩年在推動 CoWoS 先進封裝技術時,就尋找本地設備業者配合,也成為很多台灣廠商進軍設備產業的契機。
過去台灣也有不少企業投入開發儀器設備產業,但由於面對日、德、美等大國競爭,能夠突破天花板的公司並不多,如今台灣製造代工業實力提升,從台積電到電子五哥,已有能力培養本地儀器設備業者的發展,顯然是很值得大家關注的全新發展機會。
因此,總結來說,儀器設備的市場很大,在台灣製造業實力大幅提升之際,對本地設備儀器的需求也在增加,台灣或許可以從檢測設備切入,因為現在各種製造流程與關卡都需要加強檢測,而且智慧製造的過程,還可以加入 AI 等新技術,當產業有新技術加入,就會有新的優秀業者跳出來,我相信,這會是未來台灣電子產業另一個新藍海,也是值得人才投入發展的另一片新樂土。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