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口車、國產車的價差愈來愈小下,2019年臺灣進口車掛牌量209,949輛,市佔率達到47.7%,幾乎與國產車相去不遠,對臺灣汽車產業帶來極大挑戰。另外,在受到全球汽車零件製品模組化、集中生產等因素外,臺灣因加入區域經濟協定速度緩慢,對汽車零組件出口帶來很大壓力。此外,臺灣汽車產業本身也有少量多樣、成本控制、彈性、人才斷層等問題,臺灣製造最令人佩服之道,在於能在維持品質不變下,將生產成本獲得良好控制。但若企業者長期拘泥於成本控制,而沒有思考如何提升產品品質,最終將會陷入不想投入研發,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烈光企業副總經理廖鴻任說,傳統製造業思維很簡單,若投資新技術、設備、製程能帶來成長,那企業自然願意執行。但是當企業只專注思考降低成本,如引進更便宜的勞力成本,將廠房遷移到低土地、低稅率等地方時,就會失去投入創新研發的意願。在此狀況下,當遇到有競爭對手能夠以更低廉價格,提供相同品質的替代商品時,公司很快會在市場上消失。
另外,隨著臺灣出生率連年降低,技職體系逐漸式微,加上資通訊產業成為市場主流,許多產業面臨專業人才尋覓不易。根據烈光企業提供資料顯示,模具設計人才養成約需7~10年、技術人員約需5年、製造管理人才約需3年,即便基礎品質人員養成時間亦須長達1~2年,要如何解決產業人才不足的問題,亦需要政府政策通盤思考。
(文/林裕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