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AI技術 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
新呈工業運用AI打造數位戰情室時,雖然中間遭遇到不少挑戰,但對提升產品品質、改善流程均有很大幫助。
採訪/施鑫澤 文/林裕洋 刊期/2020.9
在演算法成熟且普及下,近幾年人工智慧成為最熱門的名詞,更是企業推動數位轉型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為此,除科技部成立四大AI中心、推動產業AI化、AI產業化之外,各縣市政府也同步推出相關策略。以新北市為例,便設立AI轉型平台,又與微軟、AWS業者推動AI產業化等工作,並在2019年6月舉辦「AI in Taiwan Traditional industry 新北產業AI導入經驗分享論壇」,由成功導入人工智慧之企業分享轉型經驗,提供規劃發展數位轉型企業相關建議。
在此大會上,專精提供線材解決方案的新呈工業,則展示運用以AI為核心,打造智能化及自動化生產的成果。此案例,讓不少企業頓悟AI非大型企業的專利,中小企業只要願意投入心力與時間,同樣能運用AI強化競爭力,擴大與對手之間的差距。
新呈工業總經理陳泳睿說,無論在職場或商場上,用數字講話最有說服力,反過來說,若沒有確實數字、只是用信心喊話,難以產生效果。我們運用AI打造數位戰情室時,雖然中間遭遇到不少挑戰,但目前以能在第一時間掌握公司營運狀況,對提升產品品質、改善流程均有很大幫助,新呈工業很願意將相關經案分享給大家。
累積豐富資訊能量 投入接班工作
成立於1990年的新呈工業,專攻於各類線材組裝,研發與生產,小至手持裝置大到汽機車船舶線組,可提供全方位的線材解決方案,產業涵蓋汽車、醫療、工業設備、感測器、軍用、影音、監控器等。有別於一般線材加工廠,該公司擁有規模不小的RD部門,可為各地夥伴提供客製化服務,以滿足不同產業的應用需求,目前公司員工共有160人。在健全的系統與制度化管理之下,新呈業績呈現年年成長的亮眼表現,該公司更將秉持正確、迅速、負責品質政策,落實創新研發精神與善用資源,達成降汙減廢、守護環境的堅持,持續為客戶提供最專業的服務。
16年前進入新呈工業上班,目前順利完成二代接班任務的陳泳睿,從學生時代就很喜歡玩電腦,從沒有網際網路年代就開始玩BBS,也曾經買四台電腦各灌不同作業系統串聯分享,如Linux、DOS、UNIX、NOVELL Network。由於擁有非常豐富的電腦知識,所以入伍時以考試滿分成績,順利進入陸總資訊中心服務,退伍後則到合作廠商公司上班,被約聘到中央健保局撰寫Oracle資料庫程式,後來陸陸續續服務於資訊業六年。
陳泳睿指出,當時在資訊產業工作時,從工作內容涵蓋大型主機、網頁、Mobile、PDA等,期間也開發不少應用系統,如無線PDA點餐系統、傾倒廢棄物追蹤系統、台積電PDA機台參數收集系統等等,也到寫了一本EZPalm程式設計書。期間,也上了程式開發管理和知識管理等課程,最後發現專業是可以協助到自家產業更茁壯,於是決定回到新呈工業,初期從MIS做起,再去不同部門經歷。
善用數位工具 改善營運效率
新呈工業發展分成三大時期,1990到2005年之間,主要為打好營運基礎,採取穩健發展策略,期盼奠定經營基礎與長久客戶關係。而為強化市場競爭力,該公司取得 IATF 16949、ISO9001、ISO 14001、UL、 I PC/ WHMA-A-620 等認證。而從陳泳睿進入新呈工業於在MIS部門工作時,該公司也於2005~2020年正式進入第二階段,即數位賦能、數位最佳化階段,藉由導入數位化工具、數據分析等專案,達到提升營運效率和顧客體驗,提高顧客滿意度、增加營運效率等目的。
以往業務部門遇到客戶想要臨時在產線中插入訂單時,往往得仰賴業務處理打電話向廠務部門詢問,由於查詢過程非常冗長,長期下來經常出現業務部門與廠務部門的爭執。為此,陳泳睿親自寫了一套生產追綜系統,要求廠務部門必須輸入相關資料。雖然初期引起不少反彈,所幸最後在公司堅持下,該系統順利上線。現今,業務部門只需進入系統查詢,即可知道訂單生產狀況,也不再發生前述爭執的狀況。
陳泳睿說,在此階段,資訊系統在公司扮演角色愈來愈重要,所以我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消弭IT部門與非IT部門之間的溝通鴻溝,同仁可用相同語言進行溝通。無論是在新呈工業或其他公司,專案執行過程中最常遇到部門會抱怨IT部門開發出來的軟體,與實際上需要的有很大差距,IT部門則會抱怨其他部門沒有講清楚,所以我們希望讓這個鴻溝消失,才能讓數位工具發揮原有的效益。
啟動數位轉型 邁向智慧營運
在消費市場變化快速,傳統大量製造已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也讓數位轉型成為顯學,成為全球企業因應市場變化的挑戰。為此,新呈工業,也在2020年啟動數位轉型,運用數位結合產業,在商品、組織工作、文化、營運、顧客體驗上轉型,大步邁向智慧營運之列。
由於數位轉型是條非常漫長的旅程,陳泳睿以自身經驗建議,公司在組織及團隊之前,企業應該要建立數位文化。從數位認知開始教育訓練全體同仁,企業透過數位化成熟度指標健檢,訂定數位願景與策略,高層的承諾和委派高層負責,如數位長、數位資料長、資料長、資訊長等,建立起數位化藍圖,獨立的數位化組織與團隊有了高階主管、數位地圖和數位文化,最後加上耐心與授權,是現在學術與產業比較公認成功方法。
「在推動數位轉型過程中,了解失敗經驗是非常重要的,若能多去參觀其他行業數位化經驗分享,有助於讓數位轉型灣岸成功。」陳泳睿解釋:如我現在與一些二代成立的台灣數位企業總會TDEA的活動,對於成功才有捷徑。」
善用AI技術 解決生產難題
如同多數中小企業,早期新呈工業主要是以人進行管理,雖然制定標準的生產步驟,但仍然會因為人為上的疏失,以至於不時會出現品質異常的狀況。雖然當時會定時召開品質改善會議,但是在會議上討論問題癥結時,往往生產線同仁都用不小心、沒注意、忘記等理由帶過。雖然有要求主管必須進行改善,但是最終沒有辦法提升生產品質。
為解決此問題,陳泳睿認為需推動智慧轉型,即運用AI技術打造智慧工廠。為此,還特別報名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經理人班,透過16堂課了解AI技術的特性,以及能完成的相關工作。而考量到公司資訊人力有限,於是透過協力廠商運用AI技術打造數位戰情室,抓取生產流程中的相關資訊。此系統上線之後,才發覺許多員工並沒有按照標準SOP完成相關工作,現今已可透過顯示在數位看板上來糾正。
陳泳睿指出,另外一個應用案例是標準工時。早期是透過組長的設定來監控,只是為避免非預期事件,通常都會預留時間,也讓工時不夠準確。現今,改透過AI即時監控,可實際了解標準工時,隨時可校正標準工時,還能了解標準工時的變異,是否會影響品質。透過這兩個案子分析,同仁相較過去更信服,更願意聽公司規定,在執行力上更落實。可以發掘AI與數據分析在有效領導中發揮公平、公正、公開,合理作用。
推動產業AI化 勾勒雲端MES
如同多數製造業,新呈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機台設定,都是交由資深員工處理,以確保生產品質與效率。但以往欠缺一套完善工具,無法將相關知識傳承給新進員工。現今透過AI技術協助,要求員工在生產之前,用手機拍攝機台的相關參數,並上傳到數位戰情室,透過系統記錄與保存下來。日後,當資深員工請假時,新進員工即便經驗不足,但只需依照相關資料進行調整,即可製作相同品質的產品,因此對公司營運帶來莫大幫助。
陳泳睿認為,近幾年政府大力推動產業AI化,我覺得這是正確方向。只是人工智慧至今還是弱人工智慧,並不是強人工智慧,所以需要產業知識、IoT資料,透過演算法協助企業,才能讓AI導入發揮最佳作用。至於AI產業化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畢竟沒有資料AI是無法發揮作用,如果是要把換臉、人臉辨識、AI平台當作AI產業似乎還不成氣候,一個產業總是有上下游,除非是壟斷市場。簡單地說,沒有群聚,產業難以成形。
由於新呈工業內部導入MES的成效相當不錯,考量到台灣中小企業的預算與人力有限,目前陳泳睿正手規劃為產業搭建一個雲端MES平台。藉此一平台收集製造業OT資料,讓AI廠商在平台上創立自己的 AI APP,如智慧排程、智慧機台參數讀取、AI標準工時監控、AI OEE 等。如此一來,下游製造業廠商不用花太多精力與時間,就可實現產業AI化的目標,讓AI供應商在該平台上運用AI演算法,提供最佳化、分析報告、智慧排程等服務,協助終端客戶提升競爭力。
未來,當雲端MES平台更為成熟之後,CRM等廠商還可為製造業提供AI客戶體驗。此平台若透過工業4.0整合與國外大廠連結,經過CPS或數位分身(Digital Twin)的系統,搭建一個創意、創造、創新、創業的一個泛工業聯盟。唯有如此,才是AI產業化真正落地的終極目標,且可以帶給台灣產業更開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