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產業因應兩大轉型挑戰 厚植臺灣國際競爭力
數位、淨零轉型是全球企業面臨的兩大課題,工業局透過多元管道著手,運用法人、公協會力量,助產業克服挑戰、強化國際競爭力。
採訪/林振輝、施鑫澤‧文/林裕洋‧刊期/2023.06
面對商業環境難以捉模,加上永續議題備受關注,全球產業正面臨零碳與數位轉型等兩大挑戰。隨著歐盟即將開徵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臺灣環保署亦提出氣候變遷因應法,均同樣預計依照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碳排量,開徵相對應的碳稅。臺灣經濟結構是以出口導向為主,工業產品輸出占全國 GDP 五成以上,在全球市場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面對來自國際供應鏈的壓力,勢必要做好減碳工作,才有利爭取訂單,也代表淨零成為企業經營不可迴避的挑戰。
工業局局長連錦漳指出,目前政府協助產業淨零轉型具體作法,包含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循環經濟等三大面向共 11 項措施,並依循先大後小,以大帶小的模式,透過結合產業公協會及供應鏈中心廠作法,驅動上、下游廠商,形成綠色供應鏈,創造臺灣淨零轉型競爭力。
[ 推薦閱讀:面對ESG浪潮 IT如何做好角色扮演 ]
在低碳輔導部分,工業局提供碳盤查輔導、碳盤查查證輔導、產品環境足跡推動輔導及能源管理系統(ISO 50001)輔導等項目。至於人才培育部分,規劃依不同對象開設課程,如半日 CEO 班、一日講習班、三日碳盤查種子班、二日碳足跡精進班等。
至於疫後特別預算部分,工業局則透過「以大帶小」模式,提供 1+4 智慧化最高 2,000 萬元補助及 1+10 低碳化最高 3,000 萬元補助,與個案補助模式,10 人以上,提供每家最高 500 萬元補助,及 9 人以下,提供每家最高 300 萬元補助,預計補助約 2,400 家廠商,積極因應未來 CBAM 及供應鏈等各種淨零要求。
商業環境劇變 加速數位轉型浪潮
過去幾年,雲端、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數位新科技湧現,為產業帶來重大的挑戰與變革。在 COVID-19 疫情、俄烏戰爭等突發事件下,引發全球製造業供應鏈營運危機,在高度不確定性的產業環境下,也帶動全球加速推動數位轉型的浪潮。身為全球產業鏈重要環節,臺灣企業更需運用數位科技協助製造業進行轉型,所以自 2021 年起,行政院規劃「雲世代產業數位轉型」科技戰略計畫,並由經濟部工業局推動「雲世代產業數位轉型 ─ 中小型製造業數位轉型計畫」,藉由政府資源的挹注,輔導或補助產業導入應用數位工具,如雲端運算、感測、連網或是人工智慧等,以提高中小企業雲端解決方案使用率,進而解決人力問題並提升生產效率,達到推動傳產製造業轉型之目標。
為協助傳產製造業加速推動轉型,以因應市場急遽變化,工業局依據製造業數位化程度分為三階段,提供不同轉型推動作法,以轉型為主、數位為輔,驅動產品服務加值與商業模式之創新。在數位化部分,工業局結合具服務能量的民間業者及專業法人,找出轉型關鍵問題及擘劃轉型藍圖,並媒合申請政府適當資源,鼓勵中小型製造業者導入雲端解決方案提升營運效能。至於數位優化部分,工業局優先擇定食品、紡織、橡塑膠、化妝品、金屬製品及航太等製造業,依產業特性需求,針對有轉型意願業者,提供客製化輔導,協助業者運用數位科技,提升生產效率及準確率等。
連錦漳說,在數位轉型部分,為鼓勵業者建立雲端科技及以數據驅動之新商模及協助推動接班傳承,工業局藉由主題式研發補助計畫,協助業者整合目標市場及客群相關數據,建構以數據應用分析為基礎的精準研發系統與產品開發流程。另外,為鼓勵具有接班規劃之中小型製造業者,展開接班傳承,利用雲端與數位科技加速數位轉型,健全供應鏈與客戶關係管理之數位化能力,促使業者研發新商品、拓展新市場並形塑新商模。
針對能源密集產業 推動產業溫室氣體減量
為協助企業接軌節能趨勢,2005 年工業局即結合工總與鋼鐵、石化、水泥等能源密集產業與電子業,共同推動產業溫室氣體減量工作。自 2017 年起藉由製程優化改善、低碳新技術導入、低碳燃料轉換與循環經濟等節能減碳技術面向,以協助工廠符合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
除從節能減碳技術面提供產業低碳轉型外,工業局亦從管理制度面協助企業完善自身能源管理制度體質,完成 314 家工廠通過 ISO 50001 能源管理系統驗證。歷年實際改善措施超過 3,925 件、促進投資達 136.1 億元、節電效益 12.2 億度、節能 19.7 萬公秉油當量、減碳量 86.2 萬公噸、節省能源成本 34.1 億。導入 ISO 50001 工廠每年持續節電率 2%,臺灣通過 ISO 50001 廠商數亞洲排名第 4,全球排名第 10。
「因應淨零轉型的趨勢,法人機構扮演智庫、人培、輔導、補助等重要角色,在智庫部分,主要協助工業局針對淨零轉型進行調查、分析研究及研發策略,統籌各單位資源並執行成效追蹤管考、協助擬定製造部門淨零排放策略與路徑,及協助檢視執行工作重點方向、分工、進度及亮點等。」連錦漳解釋:「如綠色生產力基金會、中華經濟研究院及臺灣綜合研究院等法人機構,為工業局提供產業淨零轉型現況如國內外情資蒐集、產業耗能與碳排放數據統計與追蹤等資訊,以掌握各產業減碳措施及路徑,協助臺灣淨零轉型政策研擬方針。」
善用法人力量 推動人才培育
前面提到,工業局會依照功能別及行業別等,分別提供產業所需培訓課程,主要是與產基會、工研院、綠基會等法人專家團隊合作,依不同企業對象,分別開設 CEO 班、一日講習班、三日碳盤查種子班及二日碳足跡進階班,協助企業掌握國內外產業淨零趨勢,建立由上而下的碳管理能力。
另外,針對不同行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需求以及減碳做法,工業局分別開辦淨零相關課程,帶動各行業業者 CEO 投入淨零、數位轉型工作,以應對日益嚴重的全球氣候變遷和環境議題。如金屬電機業,由金屬中心、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中華經濟研究院、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等法人專家團隊合作,開辦汽機車產業、金屬機電產業淨零 CEO 班、自行車產業永續發展淨零種子班。
連錦漳指出,在民生生化工方面,由工研院、塑膠中心、紡織所、紡拓會、食品所、製藥中心、印刷中心、石資中心、鞋技中心等法人專家團隊,開辦食品產業高階經理人減碳班、生醫低碳轉型策略與實務分享、塑膠產業製程優化與流程改善實務等課程。在電子資訊方面,資訊工業策進會、臺北市電腦公會、工研院、臺灣中小企業聯合輔導基金會等法人專家,開辦 ESG 趨勢下光通訊廠商數位轉型、顯示器產業 CEO 挺淨零/永續韌性低碳轉型等課程。
此外,工業局針對不同的傳統產業,根據產業特性及法人專長等籌組輔導團隊,提供專業法人進場輔導,協助業者進行製程低碳化之改善工作,如協助工廠建立 ISO 完整碳盤查作法,使工廠具備取得第三方查證聲明書之能力。
多元做法著手 助產業從低碳邁向零碳
臺灣是出口導向國家,工業產品輸出占全國 GDP 五成以上,扮演全球供應鏈要角,面對淨零趨勢自然無法置身事外。不少企業面臨國際品牌大廠對供應鏈的要求、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等,也陷入前所未有的碳焦慮。關鍵在於對相關趨勢與法規的不瞭解,所以工業局透過舉辦講習訓練、數位服務平臺及碳盤查輔導等資源,協助中小企業做好盤查、碳足跡、減量等工作,讓產業從低碳邁向零碳。減輕其焦慮。
為此,工業局提供業者講習訓練、數位服務平臺及碳盤查輔導等資源,協助業者建構碳盤查能力,以便可逐步完成碳盤查等工作。首先在碳盤查講習訓練部分,結合產業公協會及 62 個工業區,2022 年已辦理 117 場次講習會,總計超過 4,300 家公司、6,500 人參加,提升企業碳盤查及減碳能力。預計,2023 年預計規劃再辦理 188 場次,針對不同受眾提供適合程度的講習訓練,全面提升企業碳管理能力。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在數位服務平台部分,於經濟部工業局產業節能減碳資訊網建置碳盤查專區,提供講習會課程影片、服務諮詢專線及相關輔導資訊,並開發碳盤查計算器,累計超過 34 萬人次試算,帶動產業跨出減碳第一步。」連錦漳解釋:「碳盤查輔導部分,已完成 105 家碳盤查輔導,及 289 家廠商減碳,導入高效率節能技術與設備、智慧化能源管理資通訊技術,協助中小型製造業低碳轉型。」
另外,因應產業碳盤查查證需求成長,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已輔導金工中心、商檢中心及工研院量測中心等成為本土查驗機構,統計目前環保署認可的盤查查證機構及其它可執行 ISO 14064-1 的盤查查證機構,分別將擴增至 13 家及 14 家。
參考成功案例做法 實踐減碳目標
在工業局長期推動產業溫室氣體減量過程中,有眾多案例值得分享,如成立於 2008 年和碩聯合科技,該公司減碳作為部分,首先建置 ESG 零碳整合管理系統:運用本身研發能量,建置 ESG 零碳整合管理系統,整合內部系統完善碳數據,運用整合管理系統監測整體碳資訊,強化本身與供應鏈減碳成效。其次,導入節能技術或汰換耗能設備:於廠區進行冰水主機以及照明系統汰換,導入冰水主機系統節能方案與實施運轉時段調控。第三點則是研發低能耗技術,開發機房智能 IoT 環控系統、遠端點檢系統,有效達到節能、減少人力與紙張的耗費與提升產品散熱效果。該公司透過三大主軸減碳方針,兩年期間約可減少 2,535 公噸 CO2e(二氧化碳當量,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
連錦漳說,以染色整理加工線、短纖連續壓染線、長纖浸染線及冷染線等各種染整加工為主的強盛染整,面對 ESG 浪潮也透過多元策略推動減碳作法,2022 年透過改善設備的方式,縮短染整前處理製程,將精練及縮練製程合而為一,消除產能瓶頸工段。
其次,強盛染整更進一步購置了「低浴比染色機」(low liquor ratio dyeing machine),透過染色機內容積縮減,染機浴比自 1:10 降低為 1:6。此舉除減少水資源耗用外,亦可減少升/降溫及進/排水時間,減少馬達動力使用等,間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前述兩大減碳做法,合計年減碳 850.1 公噸 CO2e。【註:低浴比是一種在紡織工藝中追求效率、節能和環保的方法,透過控制液體和紡織品的比例,實現更好的染色或處理效果,並減少廢水的排放。】
強盛染整合作客戶涵蓋 ADIDAS、NORTHFACE、Reebok、Columbia、Nike、L.L.Bean、Dillard’s、Liz Claiborne、PVH、GAP、Marks & Spencer、Next 等。身為眾多國際夥伴的指定合作廠商。面對國際品牌商的壓力,該公司推動減碳有成,堪為台灣其他傳統產業參考。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