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醫醫療體系推動智慧醫療 AI扮演重要核心
人工智慧是高醫醫療體系的重點發展項目,所以在成立大數據中心之外,也積極協助醫療同仁推動各種AI專案。
採訪/施鑫澤 文/林裕洋 刊期/2021.02
為讓更多民眾感受智慧醫療帶來的創新服務,在去年的台灣醫療科技展中,許多醫院與科技業者均紛紛展示各種方案,藉此吸引現場參觀民眾的目光。其中,身為南部知名醫院的高醫醫療體系,即融合旗下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方醫院的能量,以社區照護、健康福祉、細胞治療為三大參展主題、系列專題演講等,展示出兼具高端科技、醫療創新、體感互動及細心守護等特色。
如該醫療體系與神寶醫資公司合作推出的智能運動地墊,即可廣泛應用在選手訓練上,透過科技協助受測者從訓練中提取數據,再藉由燈光效果引導完成各項訓練、逐步提升強度,穩紮穩打挑戰極限。而隨著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智能運動地墊也可應用在高齡照護上,讓老人家起身動一動,瞭解自身的健康狀況。
[ 下載 2020-21 CIO大調查報告,掌握最新企業IT導入趨勢 ]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黃明國說,全球醫療產業積極發展智慧醫療應用目的,大致上是希望提升醫療品質、增加整體利益、降低成本耗損、擴大服務,以及達成使更多人受益的目標。因應全球趨勢以及秉持照顧弱勢族群的理念,我們在持續提升遠距醫療照護模式、縮短城鄉醫療差距之外,也積極投入智慧醫療及智慧長照,期盼達成運用創新科技實踐全民健康。
投入人工智慧 發展智慧醫療
創校於1954年的高雄醫學院,為全國第一所私立醫學院,並於1957年創設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最終評鑑等級為醫學中心。該院於1998年、2010年分別接受高雄市政府委託經營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高雄市立大同醫院,並於2014年續接受委託經營高雄市立旗津醫院。2015年2月衛生福利部同意籌設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高醫岡山醫院,至今已發展成為涵蓋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方醫院等的高醫醫療體系,為南台灣民眾提供人性化與全方位的醫療服務。
2019年高醫醫療體系為全力朝向智能醫院發展,並讓有限資源發會最大成效,克服體系內部規模差異與架構整合,即成立智能醫療推動小組,統籌智能診斷輔助、智能環境,智能照護、大數據中心,至今已展現相當不錯的成果。如大同醫院成立「記憶及老化中心」與「長照整合中心」,即導入人工智慧技術的運用,投入阿茲海默失智症患者之海馬迴體積測量與分析、腦白質病變測量與分析、乾式腦波儀和Kinet平衡踏板等,以建立失智症病人的常模,提升民眾對失智症防治及長期照護的認知、降低高危險族群罹病風險、投入臨床前期研究,期望能找到更早的病變、降低照顧者及社會的負擔。
黃明國指出,人工智慧是高醫醫療體系的重點發展項目,所以我們在成立大數據中心之外,也與在世界AI團隊競賽中排名前5%的加拿大捷易科技公司簽定合作備忘錄,攜手發展大腸直腸癌個人化智慧醫療。將AI融入判讀流程中的一環,除可減低人為判讀的時間,更可避免人為的失誤,診斷準確度可達到95%。
成立大數據中心 支撐多元專案發展
高醫醫療體系成立大數據研究中心的目的,在整合校院體系內、外醫學研究之健康大數據資料庫,包括體系院內健保申報資料庫,並結合體系醫院電子病歷、檢驗、檢查報告、病理報告、影像檔案、癌症登記、基因數據、細胞數據庫、政府OPEN DATA等。該中心的任務和功能相當多,如建立並培植跨領域專業研究團隊和人才庫,推廣大數據資料研究,奠定高醫大體系Dry Lab的發展基石。以及推動串接體系外健康資料庫,並且與體系內資料庫整合,以作為醫學臨床研究使用,並協助體系專任醫師或教師分析上述資料,推動醫學臨床研究進行。
高醫體系大數據研究中心最大特色之一,即在於整合高醫大體系醫院與校院相關領域的菁英教授、專家,包括高雄醫學大學健康科學院,如公衛系、醫管資系、醫放系等,以及口腔醫學院(口衛系)、藥學院、醫學院等,並與高醫大醫療體系資訊室、醫學統計分析及生物資訊研究室、醫學資訊與統計中心等相關單位密切合作。
黃明國指出,高醫大體系建置健康大數據中心的目的,在提供校院優質的醫學研究大數據資料庫和研究資源整合平台,以增強校院體系專任醫師或教師的研究能量,進行更深入而廣泛的高品質醫學研究,讓當前對於尚未釐清的醫學治療或影響健康的致病因子等的知識侷限得以突破,以造福更多的患者,提升醫療品質。
全院攜手合作 擴大AI專案效益
傳統過去醫界發表的人工智慧系統,只侷限在大腸息肉或癌症的偵測。而在高醫體系大數據中心成立之後,也帶動多種AI專案的發展,如高醫大腸直腸外科團隊的AI應用,即是在標註大腸息肉與癌症影像外,更增加大腸癌病灶影像判讀與分析。如此一來,即可提供捷易科技公司開發更精確的演算法,期能發展出更全面的AI即時輔助系統,應用於大腸直腸癌個人化智慧醫療。
高醫體系在AI發展方面是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等兩方面互動發展,由上而下部分,在建立大數據研究中心之外,也開辦AI人才培育課程,並且細分成30堂課的技術班、11堂課的經理班,為醫院培育所需的AI人才。至於由下而上部分,則是由醫生主動提出與實務相關的AI專案,並且經過團隊審核過之後,於大數據中心推動,2019年審核通過有9專案、2020年審核通過14個專案。
「發展智能醫院的首要工作之一,即是要培養各方面的AI人才,所以我們透過技術班培育38個專業人才,並且與授課老師攜手合作,共同投入相關的AI專案研發。至於經理人班部分,則培育多達49位AI經理人才。」黃明國解釋:「雖然我們2020年僅審核14個專案,但有很多醫生透過與產業合作方式,參與更多AI專案,顯見高醫體系對AI參與度非常高。」
推動HCA有成 整體滿意度達90%
鑑於醫療照護環境工作日益複雜,在醫院面臨資源不足下,為提升醫院工作效率,2016年著手規劃建立醫事人員行動憑證簽發機制(HCA)。期盼藉機制達成,「電子病歷簽章作業時間可縮短為原來的三分之一,大幅改善工作效率」、「資訊作業不受時間及地點之限制,方便醫護人員自由使用。」、「減少原實體憑證IC卡之耗損,亦強化使用上之安全性」等目標。這項服務啟動初期,在2017年委託台中榮民總醫院及高雄榮民總醫院進行場域試辦,運用行動憑證於院內之電子病歷簽章與病安事件行動通報。2019年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也獲得參與此計畫,目前更有相當亮麗得成果出現。
高醫體系透過自行開發的醫事憑證方案,改變過去需要醫事卡搭配讀卡機的機制,順利解決簽核病歷不便的困擾。根據高醫體系提供資料指出,傳統病例簽核約需要6.5秒,且必須在特定地點才能使用,現在醫護人員用手機就能簽核病人病歷,且沒有地點限制、1.5秒即可完成,整體滿意度高達90%。
黃明國指出,早在衛福部提出醫事憑證行動化專案構想時,高醫體系也有參與的想法,只是當並沒有被挑選到。儘管如此,我們內部還是自行投入相關專案研發,在完成相關測試之後,並於2019年提出申請並獲得通過。值得一提,我們在推廣醫事憑證行動化專案服務時,是採取新舊系統並存的策略,以試用方式讓有興趣的同仁使用,這項策略最大好處在於可避免引起同仁反彈。
由於醫護人員是基於對此服務有興趣才試用,所以自然也願意回饋使用心得與給予改善建議,讓專案同仁得以進行後續調整與規劃,讓醫事憑證行動化功能更為完整,避免因為倉促上路反而導致好政策失敗收場。如過去高醫體系也是在外界不看好的狀況下,引進可節省民眾排隊時間的醫指付服務,也是透過口耳相傳方式,讓病患主動願以使用該服務,目前民眾運用該服務支付醫療費用的金額已突破9000萬大關。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LINE,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啟動 HIS 4.0 滿足未來應用
因應各級醫療體系的長遠發展,高醫體系也在2018年啟動HIS 4.0計畫,期盼藉此強化滿足醫療體系的營運。如同其他醫院,過去高醫體系過去更新HIS系統,大致上都是因為系統過於老舊,無法與時下主流系統接軌。而隨著行動化、5G時代來臨,加上結構化病例、電子病歷、AI等等智慧醫療科技興起,HIS 4.0在規劃時,已預先考慮到前述種種因素,因此日後串連新系統時無須擔心發生不相容的問題。
黃明國說,如我們在設計結構化病歷機制時,也會思考日否要搭配錄影、錄音等功能,或許在第一時間不會使用相關功能,但是會預留相關模組,日後只需要串連相關硬體設備即可使用。目前HIS 4.0門診部分已經上線使用,我們希望2021年底能夠全面上線。
值得一提,2020年11月18日,高雄醫學大學暨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已與華碩電腦、行動基因等簽署策略夥伴合作意向書,將結合行動基因「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資料庫,以及華碩AI研發中心(AICS)為高醫開發的「AI醫療大數據搜尋系統」,鎖定癌症精準治療,協助醫師快速檢索患者腫瘤基因突變資訊,比對相同癌友病程、診斷治療結果等,還可預測病患用藥治療後,腫瘤大小和標記指數等影響,以擬定成效最佳與副作用最低的治療方針,為發展精準醫療跨出重要的一步。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