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傳發展智慧醫療 推動國產醫材產業
在符合 AI 浪潮與符合臺灣法規的要求下,臺灣醫療產業也加快使用 AI 輔助醫療的速度,其中又以秀傳紀念醫院為代表。
採訪/施鑫澤·文/林裕洋·刊期/2023.10
在半導體晶片製程持續進步下,帶動 AI 演算法的蓬勃發展,應用情境也愈來愈廣泛,向來較為保守的醫療產業,也在各國醫療法規逐步鬆綁下,開始將 AI 融入醫療流程之中,期盼為民眾提供更好醫療服務,同時減輕醫護人員的負擔。在甫落幕的聯合國「AI 造福人類全球峰會」(The AI for Good Global Summit)中,也將焦點放在運用 AI 技術為人類創造更好的生活,避免因缺乏合宜的監管技術,而帶來社會、經濟和地緣政治動盪。
在符合 AI 浪潮與符合臺灣法規的要求下,臺灣醫療產業也加快使用 AI 輔助醫療的速度。其中,導入速度快的代表性醫院,莫過於積極推動智慧醫療的秀傳紀念醫院。根據該醫院提供資料顯示,目前 AI 輔助醫療領域應用分別為腦出血、甲狀腺、肺癌檢測,以及護理系統的語音辨識領域。
秀傳紀念醫院院長黃士維指出,AI 輔助醫療的最大優點,在於 AI 檢測模型能夠持續優化,協助醫生做出更精準的判斷,進而為民眾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如我們引進的安克甲狀腺超音波 AI 偵測系統,只需要完成超音波檢查後,系統會迅速且自動產出甲狀腺結節的風險評估報告,大幅優化醫師與工作人員作業流程。特別是彩色化的專業報告,也讓醫師更容易向病患解釋病情,有助於拉近醫病之間關係,避免發生無謂的醫療糾紛。
擴大與醫療新創配合 全力推廣國產醫材

期許成為臺灣梅約中心的秀傳紀念醫院,運用 AI 輔助醫療的成果非常豐碩。對醫院急診室來說,搶救腦出血病人是分秒必爭的挑戰,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腦血管疾病或事故傷害都是腦出血原因,且列為十大死因,若無法在最短時間內找出病因、給予適當治療,恐怕將導致腦部長期受損,甚至可能無法挽回病患的生命。
為此,秀傳紀念醫院透過與醫療新創公司 Deep01(愛因斯坦人工智能)合作,引進該公司的 AI 腦出血自動判讀,搭配醫院的影像與資訊系統,當有腦出血疑慮病人完成掃描腦部電腦斷層後,由 AI 輔助判讀是否腦出血,在醫院的資訊系統上做出警示,且同步將結果傳送給負責醫師,且提醒醫師優先處理。根據彰化秀傳醫院長期使用的統計結果顯示,藉由 AI 軟體輔助診斷後,腦出血病人離開急診室時間平均提早 25 分鐘,順利達成有效地加速流程,讓病患得以儘早獲得相關治療。另外,完成每位病患放射科報告時間也大幅減少 12.5 小時,有效降低醫療人員的工作負擔。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此外,秀傳紀念醫院也與華碩電腦攜手合作,將華碩電腦自主研發的臺灣在地化中文語音引擎,融入護理系統之中,讓醫護人員能以口述方式記錄醫療表單,大幅優化工作流程。根據華碩電腦提供資料顯示,透過雙方在醫護語料蒐集、詞彙標註和中、英夾雜語音模型等緊密合作,加上不斷於實際應用場域進行反饋修正,以貼近醫護人員需求後,此語音服務準確率達九成五以上。
黃士維說,相較於其他的大型醫學中心,我們背後沒有並醫學院等資源,代表沒有學界人才可投入醫材研發,所以我們透與新創公司合作方式,讓有潛力的醫療技術得以獲得驗證。因為,新創公司若要與大型醫學中心合作,可能必須要無償提供相關技術與服務,但這代表可能沒有足夠收入來源支撐公司營運,長期下來其實不利於醫療新創的發展。因此,我們選擇與醫療新創合作後,不光能補足醫材研發的缺口,也能扶持臺灣醫療新創的發展,進而創造雙贏的局面。
落實智慧醫療理念 仰賴全體同仁配合
將「用心」、「創新」、「視病猶親」等列為秀傳紀念醫院重要價值觀,在過去 50 年來於醫療技術、醫療新知及醫療儀器設備上持續求新,至今已建立良好的基礎,教學、研究與患者服務上,都有輝煌的紀錄與成就。因應智慧醫療發展的趨勢,加上臺灣逐步邁向超高齡社會,21 世紀秀傳照護模式,從健康促進及預防醫學為起始、急重難症為核心,推動持續性的社區及居家服務,善用科技建構智慧連動的網路,給民眾最合適的健康及醫療照護體驗,並且全力朝向國際化發展。
[ 推薦閱讀:建構智慧醫療服務,首重流程盤點與整合 ]
為接軌智慧醫療的趨勢,秀傳醫療體在積極推動 AI 輔助醫療之外,也全力投入運用智慧科技輔助醫療臨床照護工作,如急診、護理站、洗腎室、開刀房電子白板應用等資通訊整合、遠距照護 IoT 設備應用、3D 影像模型應用於手術、個人健康服務及居家照護的雲端服務,強化在醫療臨床、護理照護、高檢服務、出院病人的持續照護等領域的醫療服務。
「除引進智慧醫療設備或軟體外,秀傳紀念醫院在推動智慧醫療發展更是從整體文化的改變著手,無論是臨床的醫師、護理師,或者是行政工作的同仁,都必須要有從心裡認同,才能活用工具持續優化自身的工作。」黃士維解釋:「所以我們在醫院內部持續辦理各種研討會,讓員工了解智慧醫療並非僅止於高層的決策,而是與自身工作內容息息相關。因此,必須勇於接受創新與給改變,畢竟唯有醫院全體同仁朝向共同目標邁進,才可能實現智慧醫療的願景。」
朝醫療集團發展趨勢底定 降低就醫環境差距唯一解方
秀傳醫療醫院在智慧醫療的成績非常亮眼,以最新落成的彰化秀傳第六醫療智能大樓為例,從醫療照護到後勤系統,都是透過物聯網裝置、雲端平台的搭配,建構國際趨勢的智慧醫療服務模式。其中大樓內的 235 張智慧病床,都設置數位照護平板、床邊病人照護系統。至於護理站部分,更全面導入數位電子白板監控治療流程,提供智慧住房服務,有效提升醫護流程效率與醫療照護品質。此外,第六醫療智能大樓也進一步結合醫療科技,提供胃腸肝膽科的智慧門診服務,如病患在診間量測血壓後,系統會自動上傳料,而檢查室拍攝的影像能自動上傳至診間。
近幾年在臺灣健保制度影響下,讓臺灣醫療產業有了非常大的變化,許多原本獨立營運的中小型醫院,在人才、醫療資源不足的狀況下,紛紛加入秀傳紀念醫院、臺大醫院、長庚醫院、榮總等醫療體系。以秀傳醫療體系為例,便接手臺南市立醫院、高雄市立岡山醫院、田中仁和醫院等,透過人才、 醫療資源的交流,對當地民眾提供即時且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黃士維指出,雙北是臺灣人口最密集的區域,在醫療資源集中、交通便利的狀況下,病患大約 30 分鐘車程就可抵達教學醫院、區域醫療院所,獲得妥善、健全的醫療照護服務。但是雙北以外的縣市並非如此,並非每個縣市都有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此時中小型醫院就有存在的必要性,能免去民眾就醫的奔波之苦。在現行健保體制下,中小型醫院勢必會面臨人才招募不易、醫療設備老舊無力更新等問題,唯有藉由加入大型醫療體系的方式,才能解決獨立營運的困景,同時讓臺灣醫療資源避免過於集中於大城市之中。
與比翼生醫創投合作 輔導案例超過 120 個
前面提到,秀傳紀念醫院向來非常積極與醫療創新團隊合作,除了透過支付使用費、場域驗證之外,也可透過自身在醫療產業的影響力,將合適產品或服務推廣給其他醫院使用。尤其秀傳紀念醫院創辦人繼總裁黃明和,本身就是從外科診所開始創業,所以創業本來就是秀傳紀念醫院的基因,長期以來更致力對醫療新創團隊的投資及輔導。
2019 年秀傳紀念醫院宣布與比翼生醫創投合作,並共同推出「比翼秀傳聯名基金」,成為臺灣首個由醫院成立創投基金的紀錄,且募資過程相當順利。截至目前為止,已經輔導超過 120 個具發展潛力的醫療新創團隊。而為扶植臺灣醫材產業的發展,秀傳紀念醫院更在 IRCAD Taiwan 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中,擺設各種國產的醫療器材、設備,讓外科醫師有更多元化的選擇學習新的微創趨勢、器材,為醫療新創產業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發展國產醫療器材、材料絕對有期必要性。如 2019 年底 COVID-19 大爆發,全球陷入口罩荒的事件可發現,若當時臺灣沒有自製口罩的能力,恐怕無法在第一時間阻擋病毒散播,後續衝擊恐怕難以想像。」黃士維解釋:「若在法規允許狀況下,主管機關應該在政府採購法中明訂有多少比例需使用國產設備,不過若真加入相關條文,應該會引起國外廠商的抗議。因此,我們是希望透過扶植與推廣的方式,協助醫療新創業者成長。」
iSMIT 2023開跑 聚焦微創治療、人工智慧
長期投入特色醫療發展的秀傳醫院,看準微創手術的發展趨勢,早在 2008 年與法國遠距微創手術中心合作,在臺灣成立 IRCAD Taiwan 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此中心擁有多項與獨特的訓練設施與課程,為亞洲外科醫師帶來最好的教育訓練模式,每年接待超過一萬名來自不同專科的外科醫生,深受亞洲各國醫院與醫師肯定。此亮眼成績,也爭取到 iSMIT 2023(第三十四屆國際醫療創新與技術醫學會年會)在此舉辦。
此次年會預定於 2023 年 10 月 19~21日舉辦,與會有來自 15 個不同國家,超過 80 位國際學者,包括專業醫生、儀器製造、生物醫學工程和研究等代表,討論主題聚焦在減少傳統外科手術或放射介入治療引起的創傷,希望藉此學術交流的契機,提升醫療專業。
黃士維指出,IRCAD Taiwan 是 IRCAD 全球培訓中心系列的一部分,是亞洲最大的培訓機構之一,長期專注於研究和創新,很高能舉辦本次 iSMIT 2023 活動。iSMIT 自成立以來,向來是備受關注的醫療盛會,透過聚集醫生、儀器製造、生物醫學工程和研究等專家,共同討論造福患者的創新方式。iSMIT 2023 將聚焦微創治療、人工智慧、機器人、圖像引導手術等領域,絕對是不容錯過的醫療盛會。
根據秀傳醫院提供資料,此次大會將有 49場專題演講、特邀演講,以及 126 篇論文發表,並且新增「Start-up Corner」、「The Super Panel」、「Hands-on Workshop」等活動,期盼為與會者提供更多元化、更廣泛知識,並且創造各種合作機會。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