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發展精準醫療 邁向全新里程碑
臺灣推動精準醫療有許多領先世界的優勢,如族群一致性高、健全的健保制度、完善的醫療紀錄、電子資訊研發製造能力等。
採訪/施鑫澤‧文/林裕洋‧刊期/2022.9
儘管受惠於醫療技術進步,加上疫苗、各種治療藥物紛紛問世,讓全球人類壽命得以得延長,但也帶來老年人口增加、慢性病人口攀升等問題,並衍生出許多無效治療及浪費醫療資源的狀況。在此狀況之下,世界各國政府陷入醫療財政負擔加重的窘境,所以在人類基因定序完成之後,加上大數據及 AI 等技術快速發展,也讓全球吹起投入精準醫療的浪潮,期盼藉此讓寶貴醫療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儘管各家研究機構對精準醫療的定義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都是要找出基因與疾病的關聯,要達成此目標的前提是需要收集大量且能代表族群的數據。換句話說,臺灣若要發展精準醫療也需要有能代表臺灣族群的資料,所以 2019 年 7 月中研院啟動臺灣精準醫療計畫(Taiwan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 TPMI),希望透過與各大醫療體系合作方式,召募 100 萬人參與此計畫,作為臺灣發展精準醫療的基礎,實踐為每個人打造專屬健康照護模式的願景。
臺灣精準醫療計畫總主持人暨中央研究院院士郭沛恩說,臺灣推動精準醫療有許多領先世界的優勢,如族群一致性高、健全的健保制度、完善的醫療紀錄、電子資訊研發製造能力等。由於目前全球醫學界常用的基因數據,主要都是為西方人的資料,專屬於華人的數據量仍然十分不足,西方人資料無法反映出臺灣人特有的基因變異。因此,若要促進臺灣的精準醫療發展,必須盡快建立專屬臺灣人的數據資料,也催生中研院推動臺灣精準醫療計畫。臺灣推動健保制度、電子病歷多年,只要民眾願意加入,自然就快速方式收集病患的資訊。
找出疾病與基因關聯性 奠定精準醫療基礎
中研院推動臺灣精準醫療計畫的目的,在於收集臺灣華人專屬的資料,藉此發展精準醫療臨床應用模式,有利於尋找常見疾病的風險因子,進而開發專屬華人的基因型鑑定晶片,促進臺灣精準醫療及生醫產業發展。中研院為落實臺灣精準醫療計畫,多年來透過與各大醫療體系合作方式,藉由拍攝介紹精準醫療計畫的影片、張貼相關宣導海報及安排設置參與者招募站,提供現場諮詢與參與計畫之服務來提高計畫曝光率。此外,各醫療體系的醫事人員或院內工作人員,也會轉介告知民眾及收案提示,並於門診與住院系統中建立提示視窗畫面,提醒醫護人員可進行轉介收案,藉此提升收案率。
現今醫療產業已知道每個人的身高、外貌、血型等表徵,都與基因息息相關,民眾若能近一步透過基因檢測,將可獲得更多個人的基因資訊,自然有助於發展精準醫療。如當民眾生病時使用傳統藥物治療,雖然可獲得一定效果,但每個人對於藥物的反應並不盡相同,關鍵在於藥品特性與自身體質產生的效益不同。未來,當良好臨床應用模式建立後,臨床醫師便可參考基因型檢測的結果,給予病患更符合個人需求的用藥建議及健康照護,有助於提升用藥安全。事實上,目前針對部分特殊疾病,已有藥廠為特定基因的病患推出標靶藥物,這即是精準醫療的應用之一。
其次,影響健康的因素包括環境因素、生活習慣與型態、是否暴露於有毒物質或致癌物等危險因子,以及每個人獨有的基因組成,而環境、生活型態及暴露於有毒物質或致癌因子與否均可能影響基因表現。透過精準醫療,可藉由基因資訊及臨床資料,選擇最適合個人的治療方法及用藥建議,以期使療效最大化並避免產生不良反應。
郭沛恩指出,精準醫療的另個應用層面,即是打造新型態的健康管理模式。隨著先進國家步入高齡化社會,也造成慢性病患人數與日俱增的狀況。在治療疾病過程中,傳統醫療效果不彰的治療方式,不僅會增加病患使用藥物的風險,導致病患陷入新的傷害隱憂,也會增加整體社會的醫療成本。而精準醫療訴求可透過創新醫療科技及大數據分析、AI 等技術協助,在提升醫療準確度之外,亦可提升個人健康照護品質,可避免產生不必要的醫療浪費,達到降低社會與醫療成本支出的目的。
招募人數破50萬 參與醫院達33家
2019 年 10 月中央研究院成立臺灣精準醫療聯盟。截至目前為止,臺灣精準醫療聯盟已經有 16 個醫療體系共 33 家醫院共同合作執行,2022 年 6 月已經達到 50 萬民眾參與的里程碑,成為目前歐美地區以外最大的精準醫療計畫。目前參與醫院中,臺中榮總收案 10 萬人居冠,第二名則是臺北榮總,收案 7.5 萬人。
臺灣精準醫療計畫推動過程中,完全遵照衛福部公布的人體研究法,且已通過 17 個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的審查,使用對象涵蓋 0 – 99 歲的一般民眾。民眾只需提供一次 1-2cc 的血液檢體,再運用臺灣精準醫療晶片做一次基因型檢測即可,藉由提供 83 個已有科學證據的疾病與藥物相關基因資訊,幫助民眾透過參與精準醫療研究,逐步了解基因與健康的關係,認識自己也學習精準健康。儘管每家參與計畫的合作醫院流程稍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以相似方式執行,民眾可到最常就醫的醫院參與計畫,未來當精準醫療的架構漸趨成熟,民眾將可在就醫時獲得個人化的建議與照護。目前參與民眾約可在半年後收到電子基因分析參考,並針對有疑慮的紅燈項目,提供衛教說明,但此為研究計畫所提供的參考資訊,因此,衛教說明中會建議適當的疾病科別,例如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APOB、LDLR基因變異),則建議至原參加計畫的醫院,接受心臟內科專科醫師接受進一步評估及檢查。同時民眾也可以到精準健康科普教育網站 (https://tpha-tw.org/),透過基因故事學習精準健康。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郭沛恩說,我們在發展一套國人常見疾病風險評估演算法,並且也正著手建置 App,規劃能於 2023 年 3 月開始,讓參與者透過 App 查看 10 個疾病的風險分數,像是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當然針對高風險部分,屆時 App 也會提供相關衛教說明。舉例而言,根據最初 10 萬人資料顯示,約有 0.9% 的群眾帶有 NOTCH3 基因變異,帶有此基因變異在中老年時中風的風險也比一般人高,若能透過積極的作為延後疾病發生,如戒菸、控制血壓、調節壓力和情緒等,或定期在醫院追蹤管理,將可達到預防疾病及即早治療的目的。
獨步全球研究設計 採用台灣精準醫療晶片
臺灣精準醫療計畫是以人為單位,不限疾病,當參與者人數達一定數量時,即讓整個計畫擁有足量的臺灣常見疾病的病人數,以及沒有此疾病的人數,得以同時進行多個疾病的基因風險研究。這項計畫最特別之處,在於是使用參與者的病歷為疾病與用藥依據,因此參與者對研究上的貢獻,不只是一種疾病的研究而已,而是可了解不同疾病之間的關聯性。
「此種特殊的研究設計方式,讓 TPMI 的收案非常有效率,且讓資料可永續使用。而民眾的基因圖譜則盡量使用醫用剩餘血液來萃取出 DNA,並使用臺灣精準醫療晶片(TPM SNP array)進行基因型鑑定。」郭沛恩解釋:「此晶片涵蓋可反映漢人基因體特徵的 703,000 個基因位點,當結合基因圖譜與病歷資料後,研究人員得以進行統計分析,並發展常見疾病的風險評估演算法,進而提出健康管理建議。」
宣導精準健康概念 打造健康生態系
中研院推動臺灣精準醫療計畫過程中,也期許將學術研究量能傳遞給民眾,讓參與民眾了解自身的基因體質,因此也規劃將已有國際醫學指引的基因型檢測結果,提供給參與臺灣精準醫療計畫的民眾參考,藉此建立精準健康管理的概念。此外,學界與醫界更共同組成社團法人臺灣精準健康促進協會(Taiwan Precision Health Association, TPHA),透過多元管道積極推動精準健康科普教育。如該協會近期便在科教館推出健康城市揭密特展,希望藉此逐步提升大眾對於疾病與基因的認識,讓民眾重視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以支持政府推動全齡精準健康的政策目標。
郭沛恩說,臺灣精準醫療計畫下一階段的任務,大致上有 5 大工作計畫,除繼續朝招募百萬名參與者的目標邁進之外,研究團隊將致力持續發展華人常見疾病風險評估演算法,促進疾病預測、預防與治療,並提升用藥安全。其次,持續優化臺灣精準醫療基因型鑑定晶片,期能嘉惠全體臺灣民眾及適用於全球華人。
第三項工作,聯盟醫院將繼續發展精準醫療臨床應用模式及特色醫療,實踐讓人人享有量身訂製醫療照護的目標。第四點,則是向下紮根精準健康科普教育,積極推動精準健康生活型態。最後,則是邀請企業與臺灣精準醫療計畫聯盟攜手合作,打造精準健康生態系的一環,促進上、中、下游產業鏈成型,並與其他健康大數據串連,將研究量能逐步轉移到產業,讓更多民眾享受到精準醫療帶來的好處。
推動臺灣精準醫療計畫至今,研究團隊期許研究成果能促進全民有最佳健康管理的規劃、有效降低社會成本與醫療負擔,同時能帶動國內精準健康產業,並期許藉由成為精準健康生態系的一環,吸引國際大廠進駐臺灣。未來,當精準健康生態系日益完善後,將有望實現全國民眾健康地變老的願景,乃至於進一步將此精準健康管理策略,嘉惠全球各地的華人。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