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慧製造出發 邁進數位轉型
眾所皆知台灣製造業擁有扎實的能力,近年更積極引入 IoT、AIoT、AI、AOI 等設備,儲備智慧製造能量。展望下一步,呂正華期許業者在軟體、系統整合服務等方面持續精進,發揮極大化的數位轉型綜效。
採訪/林振輝、施鑫澤‧文/明雲青‧刊期/2022.10
今年(2022)8 月 27 日,數位發展部正式揭牌,前經濟部工業局呂正華也在同一天披掛上陣、轉換至數發部轄下數位產業署署長新角色。在當天,他宣示以「R、I、S、E」作為今後業務推動重點,四個英文字母依序代表韌性、整合、安全、賦權等意涵;他也期望未來數位產業署積極扮演數位經濟發展的馬達,致力為台灣創造數位競爭優勢。
在呂正華履新前夕,應邀參與第九屆製造業 CIO 論壇台北場,並擔任主題演講講者,發表「以智慧製造驅動數位轉型」演說,針對工業局近年來推動製造業創新升級的成果,做了精彩豐富的詮釋。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他表示,一般皆說「以數位轉型推動智慧製造」,至於為何他要把順序調動,係因台灣製造業的能力甚佳,這幾年多數廠商都已引進 IoT、AIoT 或 AI AOI 等相關設備,期望不斷推升自身實力。
但在通往數位化的過程中,更需借助 ICT 技術,其中不論軟體、系統整合都十分重要,因此他期盼製造業 CIO 能針對這些環節,給予企業更多協助,甚至不吝透過像是製造業 CIO 論壇的活動分享經驗,形塑知識擴散效應,將台灣製造業往智慧化目標推進。
鎖定智慧製造、淨零排放 一點一滴向前邁進
無庸置疑,隨著數位經濟發展,已驅動各行各業的創新應用,其中不論談到數位創新或數位轉型,皆已在政府、金融、旅遊、零售、交通、能源、製造、ICT…等各領域遍地開花。
在當天的演說中,呂正華雖將重點擺在 ICT 與製造業,但也不忘提醒,舉凡循環經濟、淨零排放等課題,對製造型企業日益重要。從格拉斯哥氣候峰會(COP26)開始,到今年產生淨零路徑圖後,許多中小企業不禁反問自己,有沒有能力做好碳盤查、碳足跡管理?如何因應淨零排放做好準備?為此工業局已爭取相關預算來輔導這些業者;尤其近來大家都在想,綜觀碳盤查一事,往往與 ISO 14064、ISO 14067 等標準息息相關,似乎要學習許多專業知識,才有辦法進行計算,因此讓不少企業陷入「碳焦慮」,但呂正華仍對業者有信心,可善用政府的輔導機制,一點一滴漸進突破。
此乃因為,台灣已有推動溫室氣體減量的經驗,現正針對氣候變遷法進行修法,加上國際間也有很好的基礎架構可供參照,這些都有助於企業更快進入狀況。
呂正華說,距離 2050 淨零碳排目標期程,看似還有很長時間,但其實一晃眼就過去了,現在不做準備,屆時恐怕來不及。雖然許多現今 40、50 歲的同仁,到 2050 年都已 80、90 歲,但屆時回過頭來看,因為自己過去的努力,換來當下發光發亮的結果,亦可謂與有榮焉。
如同台灣有一些螺絲螺帽工廠,第一代經營者已超過 80 歲,現正由第二代進行接班;然而因為上一代曾歷經一卡皮箱走遍全球,留下深厚的知識與技術資產,使企業或產業能不斷往前創新躍進。換言之每個時間點的努力,都會有所收穫,面對 ESG 課題亦是如此。
藉由雲世代產業轉型計畫 發揮數位升級綜效
現今我們談到很多關於雲服務、AI、5G、資安等等數位技術,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數位+」方式、像是數位工具和數位科技,讓資料能夠被產業充分運用,這也是未來數位產業署與產業界需要共同努力落實的目標。
經濟部曾說「一年拚十年」,係因 2021 年外銷訂單再創歷史新高,顯見近兩年多來,製造業者不斷接獲許多訂單,其中每個大大小小的廠商,乃至材料或設備等百工百業,都在這段抗疫期間努力精進,努力投資台灣,故以固定資產投資而論,相關金額也在 2021 改寫歷史紀錄、到達 5.6495 兆之多,近 10 年複合增長率高達 14.7%。今年看來,在升息、通膨等干擾因素下,預期下半年製造業會辛苦一些,但數位創新的腳步仍應持續下去,為下一波榮景預做準備。
值得一提,經濟部針對台商申請回台投資的審查機制,特別納入「智慧產線需求,要求業者針對起始的進料、備貨階段,中間的品質檢測階段,乃至最後入庫、出貨階段,皆應思考導入智慧化,實施範圍可以是一條產線,或是整座工廠;而經濟部在審查時亦會和廠商互動,進而提出建議,看看可以在哪些環節多加一點元素。
去年行政院開始推動「雲世代產業數位轉型」,箇中有兩個重要元素,一是各個 Domain 領域的廠商(如紡織、食品、扣件…等)的升級,另一是針對資服產業提出 SaaS 雲服務專案。一邊扮演需求者、一邊扮演供應者,由供應者將其設計的解決方案,轉為月租服務模式,上架到台灣雲市集,讓需求者加以導入,滿足特定 ICT 應用需求。
此外中小企業處負責推動「數位青年 T 大使」專案,透過業師輔導方式,幫助青年習得跨領域數位轉型技能、從而成為數轉人才,再連結到企業和資服業兩端的需求,全面發揮數位轉型綜效。
雲市集包羅萬象 協助產業加速轉型
迄至今日,在「雲世代產業數位轉型」關鍵架構的推動下,已締造不少成功案例。比方說 PIMQ 智影顧問提出智能管理模組,標榜「自己的資料自己養」理念,可協助製造業收集資料、分析數據;相關服務不僅採取月租型設計,亦以模組化方式呈現,包含數位維修模組、設備點檢模組、生管排程及報工模組、虛擬定位模組、廠區巡檢模組、設備參數模組、品質點檢模組、BI 儀表板模組、智能戰情室模組,每個模組皆可個別使用,類似積木堆疊概念,且每個模組還結合客製化與輔導助力,加快中小企業的導入速度。
另一個例子,科智企業提供一站式 MusesAI 雲端服務,透過物件辨識技術,可幫助用戶每年平均減少 90 萬元人力成本,在產品外觀品檢部份,能大幅節省 75% 瑕疵標記時間;總體而言可在零接觸下結合 ICT 助力,使得即便人流減少、產能仍可提升,也把人員工作效率提升上去。
SMB加SMU 奠定中小企業數位基石
除雲世代產業數位轉型計畫外,工業局也積極推動百工百業數位轉型,意在提高企業的營運效率和生產力,進而透過深化數據分析(大數據)來賦能決策;像是智慧機上盒(SMB)或其他智慧製造輔導案例,都落在此範圍。
呂正華從 SMB 開始談起,此目的在於協助業者產線導入 SMB,達成設備聯網與產線資訊可視化,奠定數位化基礎,再朝智慧化邁進;與此同時,亦提供國內系統整合商(SI)練兵契機。大致上來說,SMB 可協助企業跨出數位化第一步、也就是「可視化」,總計在民國 107 年至 110 年累計導入 7,820 台設備聯網,推動 56 家 SI 參與輔導與提供機聯網服務,目前受輔導的前三大產業依序為金屬製品、塑膠製品、機械設備。
下一步,便進入「智慧應用升級(SMU)輔導」範疇。只因企業完成聯網化(有哪些訊息?)、可視化(發生什麼事?)後、還需歷經透明化(為什麼發生?)、可預測(哪些事要發生?)及自適化(如何自動反應?)等持續優化的進程,才能達到智慧應用目的。而工業局將於 109~112 年期間協助製造業導入 SMU 輔導計畫,目標為 160 案。
如手工具外殼製造商創維公司,便借助 SMU 輔導而推進到透明化,藉由跨系統整合、數位記錄完整履歷,因應人員、設備、物料、製程管理需求,進行系統數位化、資訊自動化擷取、整合與數位管理;可確保現場員工專心生產,不需要為了提供客戶產品品質證據而費時整理資料,交由系統自動資料分析即可。
此舉為創維公司帶來諸多效益,包括將整廠營運資訊分析所需時間由 8 小時降為 3 小時,同時拜生產履歷數位化所賜,讓報表產製從數天降為 1 小時。
透過AI輔助 傳承老師傅的經驗
工業局也致力推動 AI 應用數位串流,希冀將生產線上老師傅的經驗,藉由 AI 應用保存下來,從而加速中小型製造業製程設備 AI 化、跨廠群聚智慧化,帶動產業升級轉型。
在 108 年~110 年期間,此計畫已彰顯可觀成果:
- 「跨廠群聚智慧化」,累計協助 13 個產業(如食品、紡織等)、59 家製造業者,帶領 620 家供應鏈業者導入 AI 應用,提升智慧化能力。
- 「廠內設備AI化」,累計協助 18 個次產業(如機器人產業、金屬加工等),輔導 56 案次,導入 AI 新模組,提高設備生產效率與附加價值。
如金蘭醬油善用科技保留老師傅經驗,降低產線風險成本,成功建立醬油發酵數據庫,繼而結合數位控制客製化生產,創造(每條產線降低 300 萬元風險成本)、(產值增加 6,500 萬元)等顯著成效。
另外全球最大副廠車用門把廠商虎山實業,由二代接班人領軍,以 AI 分析消費數據,依不同市場、不同車型,精準打造 DIY 組合包,不僅將客戶滿意度提升 5%,更透過亞馬遜電商快速銷售,開創 4,600 萬元營收,從 B2B 順利跨足 B2C 新事業。
除數位轉型輔導外,工業局也全力投入資安產業發展、數位產業人才培訓。關於人才培訓,現已啟動「AI 智慧應用人才培育計畫」(AiGO 人才培育機制),以「產業出題、人才解題」機制,培訓AI智慧應用人才。
另啟動「AI 智慧應用服務發展環境推動」(AIHUB 產業推動機制),著力於 AI 智慧應用基礎發展環境建置,以重點產業創新需求,促成 AI 落地應用,推動產業 AI 化轉型升級。
呂正華強調,藉由產業出題、以戰代訓的「育才、引才、聚才、留才、用才」五才並進模式,方能加速培育跨技術、跨國際 及跨產業人才,實踐產業職能向下扎根、跨域人才向上躍升等雙重效益。
期勉製造業先看遠處,再回看最近 1、2、3 年的實際作為,一點一滴改善與精進,即可針對數位化甚至淨零排放不斷扎根,在智慧製造基礎上堆疊軟體技術,使產業更有競爭力。
將接踵而來的挑戰 化為資安升級的契機
不可諱言,不管數位轉型或智慧製造,都必須先扎穩資安地基。呂正華在工業局長任內,向立法院爭取實施資安投資抵減,獲得支持並正式施行,成為2022年來令產業界有感的政策。
呂正華說,他鼓勵企業多採用國產資安產品,但因臺灣是WTO會員國,不宜透過入法、限制使用國外產品。唯今之計,必須讓更多人知道國內資安產業的能耐,除透過資安大會積極宣傳外,也藉由國際標準的參與制定、如同SEMI E187半導體設備資安標準,提升臺灣資安品牌能見度。
近年國人的資安意識提升,但仍有不少企業主認為做資安只是買保險,未將資安投資擺在較高順位。政府希望引導企業更重視資安,尤其趁著金管會要求設置資安長,加上兩岸間緊張情勢,更期盼將看似艱難的挑戰,都轉化為資安升級的契機。
儘管臺灣資安產業無可避免承受國際競爭壓力,但不全然是壞事,因為有競爭、才能激發更多想法與動力,進而鼓舞臺灣資安產業的能量,帶動更多具特色的品牌崛起,而非像過去拔劍四顧,只見極少數防毒品牌在國際發光發熱。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