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 AI 與淨零發展 打造全球信賴產業鏈
各國迎向 ESG 浪潮與 AI 變革,雙軸轉型是影響企業競爭力的關鍵。產發署以產業界需求為導向,強化數位化與低碳化發展與供應鏈連結,提高生產力及國際競爭力。
採訪/林振輝、施鑫澤‧文/鄭宜芬‧刊期/2024.11
產發署多年來透過執行數位轉型、工業減碳等相關計畫,為產業推動雙軸轉型扎根,現更協助產業建立碳管理能力、以大帶小、iPAS 鑑定人才,也規劃產創條例修法,落實 AI 產業化,續創新局。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署長楊志清 6 月走馬上任,宣示協助產業雙軸轉型、傾聽產業心聲、加強產業溝通三軸並進,首要任務包括續推數位化、低碳化雙軸轉型、完成產創條例修法,以及強化供應鏈串接與鏈結,其中產創條例修法也即將送立法院在本會期進行審查。
歐盟 CBAM 申報 臺灣名列全球前五
氣候變遷與暖化的威脅日益加劇,各國紛紛宣示淨零排放目標,全球產業供應鏈朝向淨零轉型。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 CBAM 為進入歐盟的高碳排產品於生產過程中排放的碳定價,2023 年至 2025 年為法案過渡期,包括鋼鐵、鋁、化學品、電力、水泥、肥料等受管制產品,須申報產品碳含量才能銷到歐洲,2026 年 1 月 1 日開始計算費用,並於隔年進行查證與購買 CBAM 憑證。
臺灣扣件業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然而扣件製造過程中涉及大量的鋼鐵和鋁等原材料,會產生碳排放。因此實施 CBAM 將直接增加扣件產品的成本,削弱其在歐盟市場的競爭力。
楊志清表示,由於 CBAM 法規要求進口商申報,我國製造業的責任是「依買方要求配合提供產品碳含量等申報相關資訊」,因此建立碳管理能力尤為重要。大廠如中鋼、豐興等因國內法規要求已熟悉碳盤查,可提供產品碳含量資訊,而 CBAM 管制產品包括下游產品業者多屬中小企業,碳管理能力正在逐步建立中。
為協助產業因應歐盟 CBAM,產發署提供 CBAM 申報一條龍式服務、辦理歐盟 CBAM 申報說明會及碳盤查、碳足跡及 CBAM 專班等課程,依不同對象程度及需求安排輔導,協助產業建立碳管理能力。另政府在疫後條例中也編列經費來進行人才培訓,建立產業碳管理能力,分別有 CEO 班、1 日班、2 日班及 3 日班。CEO 班旨在輔導企業了解何為低碳化、碳盤查;3日班則搭配實作,試算碳盤查。截至 2024 年 10 月 2 日,減碳相關人培課程已累計辦理 956 班、教育訓練逾 2.35 萬人次。
「推動碳盤查最困難的挑戰在於下一步,企業知道排碳量後該從何改善?」楊志清表示,產發署派輔導團隊進場檢驗工廠配置、使用哪些鍋爐、使用何種動力系統,乃至動力系統的採購時間跟應用情況效率,由團隊進場協助監測、診斷與提供諮詢,並提供診斷諮詢報告,給予工廠減碳策略。
經濟部也針對減碳工具或產創條例 10 條之 1 進行修法,納入淨零減碳,提供企業申請補助,促進國家總體減碳邁向目標,除了讓臺灣進出口貿易跟國際對接,未來碳費如何應用更是下一波的發展。
臺灣廠商數量龐大,經輔導後如期謹慎申報。根據《金融時報》報導,歐盟執委會 2024 年 2 月統計首次申報結果,臺灣名列前五,顯示我國在申報上相對具競爭力。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以大帶小 提升低碳化及智慧化效益
為因應國際淨零碳排趨勢,產業須朝向低碳化、智慧化轉型,把握機會爭取商機。楊志清表示,產發署從 2023 年開始運用疫後特別預算,擴大提供輔導、補助及人培等資源,協助產業轉型。考量國內產業多為中小企業,單一廠商要落實低碳化及智慧化較不易,因此從供應鏈角度規劃「以大帶小」模式,藉由產業鏈中心廠量能及經驗,輔助供應鏈廠商,提升整體供應鏈低碳化及智慧化效益。
- 低碳化
導入碳盤查、碳足跡及能源管理等碳管理機制或開發低碳製程、服務與綠色供應鏈,提升事業碳管理能力及降低碳排放量。
成功案例:台達電子串聯 12 家供應鏈廠商,由中心廠協助規劃及提出節能改善方案,包括冰機及空壓機效率檢測、機台整併及汰舊換新等措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時建立製程廢熱回收系統,降低天然氣使用量,並協助建立能源管理及碳管理系統,以利找出能源及碳排熱點;為鼓勵供應鏈廠商積極參與,中心廠額外加碼提撥 35 萬度的綠電給參與廠商,預估每年可減少約 2,400 公噸 CO2e 排放。
- 智慧化
導入 IoT、AI、虛實整合、雲端服務等系統或開發智慧技術等模式,提升智慧製造、營運或供應鏈管理、資安防護程度,進而將營運管理最佳化、生產製造或服務品質及效率。尤其在應對少子高齡化的缺工議題上,讓企業有餘裕配置人力。
成功案例:獻麒紡織串聯 4 家供應廠商,不但更新光纖主幹,導入交換器提供穩定傳輸,網域分段提升資安防護,也建置體系供料平台,串聯中心廠與衛星廠之間藥劑庫存及供料資訊,以利精準即時備料,縮短交期。讓製程資料可視率由 11% 提升至 71%、製程設備聯網率從 17% 提升至 61%,更讓產品交期由平均 18 天縮短至 14 天。
以大帶小模式至 2024 年 9 月 25 日止已補助 174 案,共 1,416 家企業受益,同時促進企業購買國產設備,採購金額達 21.63 億元,為國內設備需求市場挹注活力,並帶動廠商減碳預計約 227 萬公噸 CO2e,節省 6.3 億度電。經濟部將持續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奠定產業堅實基礎,支持經濟持續成長。
[ 推薦閱讀:【專訪】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署長連錦漳 ]
首張淨零證照 iPAS 鑑別 2.7 萬名人才
各國產業面臨國際碳盤查需求及人才短缺的挑戰,根據 104 人力銀行 2024 年 5 月統計資料指出,國內綠領人才需求逐年攀升,今年月均超過 3,500 個職缺, 6 年來成長 5 倍。
經濟部於 2024 年起辦理 iPAS「淨零碳規劃管理師」能力鑑定,充裕產業所需之淨零專業人才,促進國內產業綠色經濟發展。
楊志清表示,iPAS 能力鑑定是由產官學研對焦產業需求所發展的鑑定制度,由經濟部發證,具公信力,平均獲證率約 3 成,已為產業鑑別 2.7 萬名專業人才。而 iPAS 淨零碳規劃管理師更是首張由政府發證之淨零證照,能為企業鑑別出所需淨零人才,協助企業推動淨零轉型。
初級考試於 2024 年首度登場,共辦理 3 梯次,截至 9 月底已完成 2 梯次,共有 8,773 人報考。考科包括「淨零碳規劃管理基礎概論」及「淨零碳盤查規範與程序概要」。通過考試者可瞭解淨零碳規劃管理相關之國際公約、倡議、關貿政策及氣候變遷下全球因應與做法,並熟悉溫室氣體盤查、碳足跡規範、標準與做法,具備進入該專業人員之入門水準。
為擴散能力鑑定效益,iPAS 邀集企業深度參與,至今已獲超過 3,000 家企業認同,其中有 1,054 家企業認同「淨零碳規劃管理師」,將優先面試/聘用/加薪獲證者,使淨零人才更能有效讓企業選育留用,形成正向運作。
[ 推薦閱讀:淨零思維之企業行動建議 ]
產創條例 10 條之 1 推動 AI 產業化
總統賴清德拋出打造臺灣成為 AI 智慧島的策略,業界也盛傳「No AI , No Budget .」繼數位轉型之後,企業新挑戰就是 AI 轉型,究竟要如何執行才能達標?
楊志清表示,AI 是未來必須要重視跟學習的工具,為了讓企業瞭解與投資 AI,需要有足夠讓電腦可判讀的資料,前身一定要先做到智慧化,增加產線設備,進行信號檢出,轉為資料或即時影像偵測,讓電腦進一步處理,待累積巨量資料便能進行分析,利用 AI 輔助判斷與生產。受惠最多的例如電子資訊廠商的 QC 瑕疵檢測,利用 AI 將有問題的流程或產品挑出來,再由人力複檢即可;跨國企業則常使用生成式 AI,應用於翻譯與讀信擬定摘要,協助節省人力與提升效率。
同時,產發署透過產創 10 條之 1 修法、AI 人才培育及協助產業導入 AI 應用等措施,協助產業 AI 升級轉型。
- 產創 10 條之 1
經濟部與財政部協調,規劃延長產創條例第 10 條之 1 實施期程延長至 2029 年,除了原有的 5G、資安等項目,也納入 AI 和淨零低碳設備,並將支出上限提高至 18 億元,期盼加速更多企業導入 AI 應用。
草案內容已與全國 70 多個產業工協會溝通,在「AI 應用」領域的投資,如算力相關硬體、AI 軟體與技術服務應用的投資,納入抵減項目。若修法通過後,企業如購買或投資上述項目,在上限 18 億內,可提報抵減當年度營所得額,抵減率當年度 5%,或近 3 年合計 3%。
- AI 人才培育
為確保培訓品質一致性,產發署邀集產學專家研擬 AI 課程之公版教材,結合公協會、學研單位,針對製造業之研發、行政、產線運用等不同類型人員,合作開設包含 AI 基礎班、種子班、養成班等線上及線下不同階段之人才培訓課程。
同時,產發署於 2024 年攜手 Microsoft 及 AWS 合作 AI 基礎班,為職員進行培訓;另針對產業 AI 人才需求,邀集產學專家共同研擬公版教材,課程內容包含 AI 進階理論、國內外案例分享與實作、導入 AI 指引說明等課程,培訓有望協助公司導入 AI 的人員。
另外,2025 年人才培訓對象延伸至就業新鮮人、待業人士以及在職人員培養第二專長,並陸續召開 CEO 班、專修班、專業證照班等課程,補助企業自行內訓、外訓,加速擴大產業 AI 人才。為協助已有 AI 技術的人才進一步深造技術專業及獲取 AI 資格認證,經濟部規劃發展 iPAS「AI 應用規劃師」能力鑑定,以充裕產業所需人才,增強產業競爭力。
- 產業導入 AI 應用
借鏡「日本中小企業導入 AI 指引」,產發署邀請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電路板協會、機械工業同業公會、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絲織工業同業公會等 15 家公協會以及仁寶電腦、欣興電子、台中精機、永進機械、國紡企業、弘裕企業等 20 家業者試行及調校後,完成製造業導入 AI 指引。
為彙集產學研各界能量,產發署也籌組專家顧問團,提供到廠輔導的服務,依據製造業 AI 導入指引,系統性協助業者進行數位化成熟度評估及需求盤點,並針對業者需求,研擬 AI 導入評估規畫書及協助產出企業 AI 發展路徑藍圖,力拼 2028 年製造業應用普及率達 5 成。
楊志清表示,臺灣中小企業、中堅企業非常多,我國產業高度以出口為導向,以世界作為市場,因此必需時刻緊盯國際變化動態,跟上世界變化的腳步。他期許未來持續強化產業供應鏈串接與鏈結,打造全球信賴的產業鏈,開創企業永續生存之路。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