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金融CIO高峰會夏季場
歐盟證券及市場監理局(European Securities and Markets Authority, ESMA)於2019年1月因應ICO及加密資產發展,定義「加密資產」為主要運用加密及分散式帳本技術(DLT)或類似技術,以表彰其價值之一種私有資產。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數位轉型研究中心資深產業分析師李震華表示,除此之外,針對加密資產的定義尚包括:純粹貨幣應用(支付型代幣)、作為提供服務的憑證(功能型代幣),以及作為表彰股權/債權的憑證(證券型代幣)。不過,近期部份針對證券型代幣的討論,均以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此一新名詞為代表。
當前加密貨幣市場規模仍取決於主流幣市值,近期全球數位資產規模處於2,500億美元左右規模。2015年比特幣大漲,揭開資金投入序幕;到了2017年,ICO募資模式引領市場規模創下新高。2019年穩定幣市場成為加密資產市場的資金儲存池,進入2020年,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 DeFi)應用再度掀起了新一波資金熱潮。如今包括Tether在內的穩定幣形成百家爭鳴的發展態勢,加密資產相關活動因而陸續受到各國監管,各國於是乎陸續發布STO/ICO管理措施。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LINE,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針對日漸蓬勃發展的加密貨幣市場,李震華列舉了幾個關鍵議題進行剖析,例如交易所積極開展去中心化、交易所發行等多樣業務模式;而業者也透過平台幣(例如幣安幣BNB等)建立自有生態圈;穩定幣發展有助加密資產市場推動;STO讓平台業者搶占標準話語權;合規交易場所(包括傳統交易所SDX、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專屬交易所tZERO)搶進加密資產交易市場、去中心化金融服務成當紅炸子雞;中國人行領先發動數位法幣(CBDC)推動。
不論如何,當前加密貨幣市場面臨了投資門檻高、進入門檻高、市場流動性差及政策混沌等嚴峻挑戰。除了託管計息、跨境交易與管理之外,當前加密貨幣仍在資產定義與範疇、安全保障、疊代管理、法規監管、稅務、KYC與資產透明等諸多方面存在許多待改進的地方,這使得充份合規化之路仍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些使得全球數位法幣的推動正在升溫,目前已推出者包括突尼西亞央行、委瑞內拉央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已在進行試驗的則有巴哈馬央行及沙烏地阿拉伯貨幣局。至於像是中國人行及歐洲央行等機構已著手開發中。
[CIO都在讀: 網路安全真相、數據與統計 ]
針對加密資產市場未來發展,李震華表示,會朝向場景多樣、跨境流通及技術統合三大趨勢發展。在場景多樣上,目前主流發行以分潤型代幣為主,惟就證券定義而言,未來的多樣性應可期待。在跨境流通上,加密資產除可預期較低的監理發行、交易的成本外,關鍵在於輕易得以進行跨國流通,惟仍需解決各國法規不一、國際反洗錢等議題。在技術統合上,目前代幣發行協議處於百家爭鳴態勢,且多限縮在自有發行平台上,難以實現廣泛的流通性,待技術串接成熟,或少數協議勝出,方有擴大規模的機會。
(文/酷魯)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