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策略面思維
數位轉型是當今企管的顯學,清華講座教授簡禎富認為,企業要將數位轉型看成是一種維新,目標在於建構決策型組織,利用數位科技與大數據(Big data)做決策,以大幅提高決策品質。
採訪/施鑫澤 文/楊迺仁
智慧製造近年來已成為製造業提升競爭優勢的關鍵,為了能夠結合智慧製造的理論與實務,日月光半導體積極推動與科技部人工智慧製造系統(AIMS)研究中心跨校團隊的長期產學合作,日月光半導體中壢分公司總經理陳天賜認為「智慧製造是智慧營運和競爭優勢的鑰匙」,特別邀請國立清華大學講座教授簡禎富,分享智慧製造與數位轉型的經驗。
[ 下載 2020-21 CIO大調查報告,掌握最新企業IT導入趨勢 ]
產能規劃與產銷決策面臨聰明生產的挑戰
簡禎富指出,半導體產業遵循摩爾定律不斷微縮,不僅製程前段的晶圓製造持續挑戰物理極限,後段的封裝測試也因為不同半導體元件的特性,而持續挑戰各種異質整合和材料精密加工,更需要導入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分析的智慧製造,滿足少量多樣的大量客製化生產需求和產業趨勢。
為什麼要談決策型組織跟數位決策?簡禎富引用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清華大學演講的內容,指出臺灣最需要的是管理技術跟人才。因為很多結構化的技術,比如說國外開發的製程技術,移轉到臺灣並非難事,但管理的模式如智慧製造和決策是半結構化,必須要跟組織現地結合,要在現場臨時應變,很多事情需要因時及因地制宜。
簡禎富在第11次全國科技會議引言時也指出,張忠謀創辦人以前就提過,高階主管不只要會管理,還要能做決策和領導,「談管理不能夠忽視科技,科技創造新的產業,也給所有產業一個機會來重新創造他們自己,我始終覺得管理學應該是以經濟、政治及歷史為經,而以科技為緯的一種學問。」
[CIO都在讀:大聯大控股如何構思下一個十年的目標? ]
隨著產業升級工業3.5/4.0的挑戰,就會帶出很多組織轉型的需要,因為當創新科技不斷的被應用時,對高階主管而言,就會形成更多的挑戰。另一方面,高階主管也不能全靠自己親力親為,更多時候是要能夠領導整個組織,怎麼運籌帷幄培養人才,去帶動整個組織的轉型,也就成為高階主管的責任。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在1966年《高效能經理人》指出,一個人可以變成高階主管,其實就代表原來的管理工作做得不錯,所以作業面的管理跟執行能力只是高階主管的必要條件。經理人能真正轉型變成高階主管的關鍵,其實是領導及決策,特別是策略性的決策,影響也越大,簡禎富強調,清華大學校歌的「器識為先」也是張忠謀創辦人培養接班人的考慮。在大數據的時代,企業的決策可以數位化以結合更多的現代化的AI和大數據工具,並發展決策型組織以整合眾人的智慧成為企業數位大腦,所以特別在行政院第11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中,以「發展管理科技驅動產業數位轉型與高值經濟」為題,讓大家瞭解其實標竿企業如台積電,二十年前就推動企業轉型。
應按價值的來源規劃組織架構
為什麼要建構決策型組織與數位決策平台以提升決策品質?簡禎富指出,公司在初創階段,很多事務往往因為同仁彼此熟識當面溝通就可以了,隨著組織變大功能複雜,很多事務不可能靠所有的人來當面溝通,必須要借助數位化的平台,所以管理更可以跟科技結合在一起,企業需要因應人機協做而推動決策流程再造。另一方面,如果企業過度強調在公司的年資或見面的默契,固然強化對公司的向心力,也讓意見的交流容易因人而異,流於人治,而難以面對未來工業革命的挑戰。
簡禎富《哈佛商業評論》的專欄「數位轉型是企業維新」就直接用「決策型組織」當作未來數位轉型的願景,數位轉型就是企業的維新,是由於大數據、AI等數位工具驅動的數位轉型,因此建構決策型組織與數位轉型,首先,要找出什麼是最重要的決策,要先抓到重點。
簡禎富認為,「產能規劃與產銷決策」就是高科技產業聰明生產的挑戰和最重要的決策,產能利用率影響資本效率和營運績效,因為工業革命的聰明生產和短鏈革命,一方面市場需求變動很快很大,另一方面建一座晶圓廠或封測廠,要很高的資本支出,設備要很長的交貨時間,還要因應不同客戶的需求調整產能組態。面對越來越複雜的挑戰,如只是靠人來產銷協調,人腦又不能夠互相連線,頂多只能喬出一個可行解,甚至挖東牆補西牆,而陷入忙於救火的惡性循環。
[CIO都在讀: 什麼是「自動化長」?你需要一個嗎? ]
其次是該由組織的哪個層級和哪些單位做這個決策?簡禎富表示,產銷協調其實非常複雜,企業可以按價值的來源規劃組織架構,導入「PDCCCR」(Pricing Strategy-Demand Planning-Capacity Portfolio-CapitalExpenditure -Cost Structure – Return)製造策略決策架構。張忠謀在清華大學演講曾提到,CEO的工作就是把外部的市場帶進來,動員(mobilize)所有的資源,來滿足市場的需求,以創造公司的營收。很多公司對外部市場只重視訂單,而且很多時候是客戶要什麼,就給客戶什麼,卻沒注意這張訂單會不會很難做,為了接這個單,可能要額外多買什麼設備,才可以做到,或是會排擠到其他的訂單。張忠謀創辦人強調他在德州儀器時就重視定價而不只是訂單。
簡禎富指出,台廠cost down的能力絕對沒有問題,可是隨著少量多樣,不同客戶、各種產品,彼此在競爭設備等營運資源,資源調度所增減的成本影響,遠比個別的cost down來的大,而且影響會越來越大,因為少量多樣的需求和疫情之後短鏈、斷鏈的趨勢會增加全面資源管理的挑戰,也更需要結合數位科技。
所以張忠謀才特別用「動員」。因為商場如戰場,要維持公司獲利的持續正成長,其實就是要把兵馬錢糧等所有部門聯動起來,成為決策型的流體組織,透過數位大腦的協作機制,以及決策平台的大數據分析,同時提高決策的品質和效率。
簡禎富指出,產業波動這麼大,標竿企業卻能夠做到營收、獲利等各方面績效,都可以穩定成長,顯然是要靠規劃、靠決策、靠執行,而不是靠景氣靠運氣。所以決策型組織要按提升重要決策的價值來源,來規劃組織架構,瞭解當責單位的決策者需要的權限和人機協做的分工模式,透過數位決策平台彙整這些工作和分析結果,交由「軍機大臣」CPO (Chief Planning Officer)來整合,並調整組織的其他單位,以支持決策與執行,發揮綱舉目張的組織綜效。簡禎富強調,戰爭就是要全面動員,組織各個相關單位就要去調整配合,接下來就是怎麼迅速進行,也就是利用前面提到的,管理要跟科技相結合而成為管理科技。台灣製造擁有主場優勢,更應把握工業革命的升級轉型契機,發展各個產業的管理科技和智慧製造解決方案。
讓管理者有能力迅速做好決策
簡禎富舉例,《紫式決策》介紹一個方法叫「龍捲風排序法」,利用數位決策系統收集大數據,將每一個影響營運績效的因子,包括產能利用率、良率、成本等層級架構起來,然後分析每個因子對達成營運總目標的影響幅度,再根據每個因子變動而對總目標的敏感程度,由大排到小而像龍捲風一般,就可以聚焦在影響最大的因子,然後接著下一個應該找那個因子,以達到科學管理和決策。
簡禎富表示,建構決策性組織與數位決策系統,大家都在一個平台輸入相關的資訊、偏好和判斷,可以大幅減少其中的溝通時間,縮短決策流程,優化決策品質。傳統的決策過程會有很多的跨部門協商過程,往往只能喬出可行解,而且難以及時反應。就像現在的股票市場,都是在集中交易平台自動撮合買賣,而交易雙方也可以靠AI、軟體機器人追求最佳解;另一方面,傳統魚市場的拍賣,仍是靠人為決定,就像許多傳統公司的產銷協調靠當面溝通來決策,光是把各相關單位的人找齊,就花一定時間,然後開完會各自跑回去交代,又拖了一段時間,各單位的人也不一定能完整交代清楚,所以影響組織效能和決策的速度與品質。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B ,與全球CIO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台積電曾將數位轉型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擬人化」,就是讓電腦學會人做的事情,推動企業流程再造和組織效率提升;第二階段是「無人化」,推動生產自動化、虛擬晶圓廠等電子化企業與供應鏈的整合;第三階段是「超人化」透過數位大腦為平臺,整合決策者的智慧判斷和AI、大數據等技術,推動智慧精準製造,決策的品質、速度跟效率可以同步提高,並將累積的智慧成為公司的核心能耐。
事實上,國際半導體組織智慧製造的技術藍圖,終極目標就是即時決策和資料的品質。因為「天下武功,唯快不敗」,要因應少量多樣的趨勢和生產環境的動態,就是藉助先進製程控制(APC)/先進設備控制(AEC)/先進品質控制(AQC)等洞察機先的處理方式,才能「治病於未發」。
善用科技把人變成鋼鐵人
簡禎富指出,即便是傳統產業也會面對升級轉型的問題,以宏遠興業為例,科技部AIMS團隊推動工業3.5的數位轉型就是與宏遠的領域專家合作,把過去在半導體晶圓廠智慧製造的調度能力加進去成為優化引擎,幫助建立宏遠興業智能調度系統,而不再只是靠人來喬,且其操作介面還可以配合產業的使用習慣,所有的部門包括生產、業務、採購、物料等所有的考量,全部在這個平臺上面去協作,電腦求解優化的決策結果,然後同時產出不同單位所需的各種資訊、表單,減少跨部門之間溝通上的誤差、時間差等,還協助宏遠成功導入美國廠。
數位決策系統提供很好的圖形化介面,不同執掌的主管,都可以看到所需要的資訊,包括每一個工作站的狀況,對應的管理表單也可以自動產生出來,例如工作單,因此傳統產業或中小企業應該先推動工業3.5,推動企業新五四運動:德先生是公司共治與決策;賽先生是科學管理與分析,建構決策性組織與數位決策系統,可以大幅提高決策的品質跟效能。
簡禎富強調,推動產業升級與數位轉型,標準化及合理化等工業工程的基本功要先做,然後開始推動數位化及自動化,最後再推動企業決策流程再造邁向智能化。因為決策問題可以分成結構化、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策略和管理的問題大都是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因為會有人的因素需要因時因地制宜,需要考慮很多不同的面向,所以應該善用AI大數據分析技術,來協助強化人的決策品質,使每為員工變成「鋼鐵人」;另一方面,台灣應該發展「分析服務業」,培養更多具備產業實戰經驗和跨產業臨床經驗的產業醫生,去解決各個產業遇到的難題,使台灣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因為有「產業醫療體系」而能夠成功轉型升級而繼續蓬勃發展,成為健全的產業生態系統,使數位科技驅動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能夠普遍造福社會各階層。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