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孟凌
近期有一件社會案件可能讓社會大眾更認識加密貨幣的特性 ─ 公開帳本且可追蹤流向,也在許多社群引發不少討論。本篇文章希望可以針對這個議題,站在技術和法律的兩端,試著找出這當中的平衡點。
加密貨幣特性
自比特幣問世以來,加密貨幣便以其獨特的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特質迅速在全球各個產業蔓延開來。隨著以太幣、瑞波幣、泰達幣等其他加密貨幣的出現,一個多元且複雜的數位資產生態系統逐漸形成。這些貨幣的主要吸引力在於其提供的高度安全性和去中心化交易的特性,允許使用者可以在沒有金融機構與政府的監管下,進行跨境支付和資產轉移。
監管工具應用在偵測不法行為的方式
然而,如此方便的特性也讓加密貨幣成為洗錢、資助恐怖分子、逃稅以及其他非法活動的理想工具。面對科技的問題,當從科技去思索解決之道,因此相關的技術分析工具和人工智慧的應用成為加密貨幣監管的關鍵。
區塊鏈技術本身就是建立在高度透明和可追蹤的分散式帳本基礎之上,透過進階的分析工具和機器學習演算法,我們可以即時追蹤交易活動、識別異常交易模式,從而有效地打擊洗錢和其他非法交易。同時,人工智慧可以處理大量數據、學習和預測市場趨勢,不僅可以用於風險評估,還可以在發生異常交易時提供即時的告警。此外,智慧合約的發展也為自動化合規提供了新方式,例如智慧合約可以被設計來自動驗證交易雙方的身份,檢查交易是否符合反洗錢(AML)規範,並阻止那些不符合規定的交易。這種自動化不僅減少了人為錯誤,還提高了合規操作的效率和有效性。
[ 推薦閱讀:加密趨勢:探索區塊鏈產業的最新發展與機遇 ]
因此,在面對加密貨幣造成的監管挑戰中,我們看到有許多監管工具也陸續問世,包含區塊鏈分析工具及交易監控系統,為監管機構提供強大的數據分析和即時監控的能力。再者,以區塊鏈分析工具來說,通常包含以下幾個功能:交易追蹤、行為分析、風險評估、資料庫標籤、社群情資共享(跨機構合作、黑名單共享)等,使監管機構能夠有效地監控加密貨幣的流通與使用,例如透過識別與已知犯罪活動相關的地址和交易模式,能夠協助檢測和阻止洗錢活動的進行。
鏈上追蹤與鏈下執法的難題
當有人提出「科技的問題,用科技解決」的想法之際,我們必須思考這一策略如何應用於執法和監管層面的問題。特別是在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迅速發展的當下,這些技術所帶來的法律和監管挑戰也日益凸顯。從法律的層面來看,無論犯罪類型如何,最終的裁決仍依賴於充足的證據和明確的法律規範。
區塊鏈技術本身提供了一個透明且不可篡改的數據記錄系統,理論上這能夠為追蹤犯罪活動提供顯著的幫助。然而,當這些技術面對現實世界的法律框架時,卻常常出現一些複雜的問題。其中一個主要的討論點是鏈上行為的追蹤是否能有效延伸到鏈下的執法。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鏈上數據雖然提供了交易的透明度,但其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的特點使得將線上行為與具體的個體直接關聯起來極具挑戰。這就使得執法機構不僅要具備相關的技術知識,更需依靠法律賦予的權力來獲取必要的用戶身份資訊,進行有效的鏈下追蹤和執法。
在區塊鏈技術與加密貨幣的案件中,確定操作者身份是執法機構面對的一大挑戰。即便掌握到嫌疑人的手機,發現其持有加密貨幣錢包的私鑰,或是發現設備上的相關對話記錄,這些證據本身並不能直接證明嫌疑人在案發時刻進行了具體的交易操作。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需要依賴傳統的數位鑑識技術來進一步的證實犯罪嫌疑。數位鑑識技術可以幫助調查人員從電子設備中提取數據,並對數據進行分析,以確定特定行為的發生時間、地點以及操作人。
[ 閱讀所有 蔡孟凌 的文章 ]
這些鑑識方法可以提供強有力的證據來支持法庭上的起訴,但這同時也需遵守嚴格的法律程序,以確保證據的合法性和客觀性。此外,隨著技術的進步,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創新的數據分析工具被開發出來,以提高識別操作者身份的準確性和效率。
綜上所述,雖然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帶來了新的法律挑戰,但透過結合傳統的數位鑑識方法和現代的科技工具,我們可以提高執法效率,確保正義的實現。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