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宏文
日前我主持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三場論壇,與國內軟體業大老與創業家互動,談台灣軟體產業如何振興及政府該如何協助等議題。我提到,台灣軟體產業表現不佳,關鍵在於只能經營內需市場,朝國際市場發展的企業很有限,如今 AI 帶來各種新應用與新變化,將是台灣產業翻身的機會。
大家都知道,台灣電子硬體產業不只產值大、市值也大,2022 年產值高達 9,530 億美元,大約是新台幣 30 兆元,其中鴻海營收超過 6 兆、台積電 2 兆,一兆元以上的還有廣達、和碩等。至於市值部分,台積電已達 15 兆元,聯發科、鴻海也都在兆元以上,電子股市值早已進占台股半壁江山。
至於台灣的軟體業就很明顯是產值少、市值也小。台灣共 1.6 萬家軟體公司,2022 年產值 4,013 億元,從業人員 27 萬人,但上市櫃軟體公司只有 43 家,市值只有 2,437 億元,占 2022 年上市櫃市值約 50 兆元的 0.5% 左右。
不論從產值到市值,台灣軟體業都比硬體小很多。造成這個現象的最大差別不在人,台灣念資訊工程的人才素質不會比念電機電子的差,但硬體產業做的都是國際生意,軟體業則大多經營內需市場,並以系統整合業務占最大宗。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拿軟體產業與近來蓬勃發展的生技業做比較,可以看出另一番景象。台灣生技醫療產業去年產值 3,464 億元,比軟體產業低,但上市櫃家數達 131 家,是軟體業 43 家的三倍,至於市值達 1.5 兆元,則是軟體業的六倍,並占目前全體上市櫃企業 60 兆元市值的 2.5%。
生技業產值比軟體業少,但市值是軟體業六倍,原因當然很多,例如近年來生技股不斷掛牌,每年興櫃掛牌公司中就有三分之一是生技股。不過,更重要的原因還是與電子硬體業很類似,台灣生技業除了部分是經營內需市場外,很多新藥、CDMO 及醫材業者,都是將目標市場放在全球。
過去大家經常詬病生技股都是本夢比,新藥公司沒有營收、年年虧損,但股價與市值還是可以很高。這種批評只對一半,實際情況是,業者進行臨床試驗,很多都在多國多中心同步進行,若能夠在海外市場開發成功並拿到各國藥證許可,就有機會授權並銷售全世界,屆時企業價值就可以與其他國家對手比拼,股價與市值自然就會提高。
以目前台灣市值前幾大的生技公司,從保瑞、藥華到合一,其中有營收高且獲利好的企業,也有營收不高且虧損的企業,但重點是這些領先企業都是瞄準全球市場並獲得認可,投資人才會給予高評價與高市值。因此,不管是電子硬體或生技業,重點都是能否進軍全球市場,挑戰更高目標,才能創造突出的成果與市值。
至於資訊軟體業要如何進軍全球市場?解方當然很多,但若要列出政府應該優先幫忙的,應該就是建立海外通路。許多軟體業在本土市場做出好成績,但想要外銷海外,最大挑戰就是最後一哩的通路。
[ 閱讀所有林宏文的專欄文章 ]
就像水果、養殖等農漁業需要建立海外銷售通路,澳洲的奇異果及荷蘭的蘭花創下的傳奇,這種投資規模大、時間長,個別企業很難做成功,最需要政府幫忙,而且不只軟體業,生技醫療業對海外通路也都有同樣的需求。
中華軟協理事長沈柏延就舉例建議,若國內有十家軟體公司想到越南打市場,可以每家各出一百萬,共募集一千萬,然後政府再出一千萬,把業者集合起來打群架,又有政府背後支持,到越南當地駐點拓銷,成效一定比較好。目前台灣外貿協會也做類似工作,但大多只做硬體業的拓銷,對軟體業的幫忙有限。
資訊軟體業需要海外銷售通路,生技業也是。近幾年台灣新藥及新醫材開發有成,海外取證家數不斷增加,但同樣遇到國際拓銷的難題。醫藥銷售通路過去都掌握在國際大廠手中,要打通各地市場的最後一哩路,是極困難卻又很關鍵的事,靠個別企業力量絕對不夠,若政府可以支持推動,肯定是很大的助力。
台灣最重要的憑藉一向是經濟實力,如今台積電等半導體產業在國際間具備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就是最佳證明。地緣政治帶來很多新挑戰,但很重要的客觀情勢是,台灣能見度大增,是因為科技島實力被看見,如今各國也都想和台灣合作聯盟,台灣各產業類別都應該搭著這股順風車,啟動到全球市場發展的最佳良機。
2024 年初台灣就會選出新的總統領導人,未來一定要將目光放眼全球,讓台灣發揮影響世界的最大力量。台灣不只有半導體,還有生技醫療、軟體、綠能等產業,也都應該到國際市場去展現實力,這是台灣可以再建更多護國群山的機會,也是未來十年轉型升級最重要的工作。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