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孫培然‧彙整/CIO編輯室
筆者從 1991 年進入童綜合醫院開發第一套掛號系統,當時還是用 Unix 來寫程式,至今在醫療資訊界服務已經 32 年,一路歷經各種風風雨雨。心中逐漸有一個「未來醫院」的輪廓成形。支撐此未來醫院便要有一套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系統出現,而此系統未來基本應該要採用開放標準,也就是說要用 FHIR(Fast Healthcare Interoperability Resources) 標準來海納百川,所有的異質系統只要遵循 FHIR 標準,就可以串聯運行。
今年有機會全新打造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系統,也讓我重新思考未來醫院的樣貌。
未來醫院的特色及思維
我們首先來了解未來醫院,也可稱為醫療服務 4.0 大概要具備哪些特色,我用五個「Any」來作區分。第一個是 Any Where,打破醫院藩籬,打造出一個無圍牆的數位醫療服務;第二個是 Any Time,也就是無時無刻,只要連上網就可以使用;第三個是 Any Run,希望透過虛實整合(Online to Offline, O2O),也就是整合 Online 如線上看診和 Offline 如線下做檢查的服務來建立醫療流程;第四個是 Any Service,也就是打造以服務為導向,可以客製化、個性化的精準服務醫療;最後是希望能透過這些概念,達到 Any Device,形成一個雲原生的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彈性擴展各式醫療服務。
未來醫院要有的思維,第一個是照護模式(Care Models),自從 Covid-19 以後,我們知道很多服務都需要遠距,等於也加速醫院的數位轉型,希望擴大遠距醫療服務,遠距監測病人照護,從點延伸到面,形成 O2O 的醫療照護模式,就像 Uber Eats,未來也會有 Uber Care,希望能因此降低醫療成本,提高病人的滿意度跟減少風險。
[ 推薦閱讀:建構智慧醫療服務,首重流程盤點與整合 ]
第二個是提升病人的體驗(Patient Experience),我們希望能提供一個行動化的健康 APP 給民眾,讓病人可以自主管理,如直接輸入平常所量測的血壓、脈搏的相關記錄,到醫院就不用再量第二次的血壓、脈搏,也可以透過 APP 來做一些衛教資源,也可以讓跨醫療團隊整合及持續性照護。此外,還要提供住院的病人更好的智慧病房,病人只要使用平板,就可以知道整個治療計畫的過程。
第三個是臨床的體驗(Clinical Experience),希望能全面自動化,以減少工作負擔及錯誤,資料也要做好全面性的安全管控,確保病人隱私。由於未來的系統不可能一家獨大,一定是不同的系統來界接,就算 HIS 系統沒有異質,也會界接 AI,不同的系統要麼界接?當然都要透過 FHIR 標準整合異質系統,才能做到無縫接軌的體驗。AI 一定要跟 HIS 作融合,而不是叫醫生再按一個 AI 按鈕,這樣絕對沒有人要用。還要將醫護人員批配到與專業與經驗相符的工作,並以病人安全為第一,落實三讀五對,也就是閉環管理的概念。
最後是 AI、機器學習、NLP及ChatGPT 等新科技資源,用於臨床決策支援,以及臨床工作的流程自動化,透過分析提供醫療經營者的營運分析,並透過精準醫療,鼓勵病人參與醫療照護,從而提供治療效果。
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的發展主軸
一個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發展的主軸,要如何進行規劃與執行?
首先當然就是要提升病人醫療過程的參與度,透過每一個醫療照護點,為病人提供個性化體驗,以安全、個性化的方式與病人進行互動。目的是要建立一個積極和信任的醫病關係。希望病人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聯絡到醫護人員,並獲得更個性化的建議。
要提供一個以病人為中心的體驗,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病人的自主健康管理,透過安全認證,隨時隨地提供病人健康資料和個別化的治療計劃,並提供病人健康狀況360度的全景圖。
鼓勵病人參與整個醫療過程,是提升醫療資源使用率的關鍵。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的線上工具和資源,例如自我評估和追蹤醫療和個人設備等相關資料,讓醫護人員可以得到更詳盡的病人資訊。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再來就是要防止出院的病人再度入院,也就是要做好預防性的醫療照顧,防止病情再惡化。積極的成立病友社群,透過聆聽病人,經過社交媒體和個管評估系統的需求,調整營運並促進整體健康,來建立積極的病人社群。
其次是要強化醫療團隊的協作照顧,提供更好的協同工具,讓醫護人員彼此可以更容易的溝通,更有能力做好協同合作,並無縫地讓病人參與他們的醫療照護管理,來實現協同合作的精實醫療。
第三是要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透過資訊科技提供更人性化及更便利存取臨床病歷資料,減少不必要的紙本作業或是切換畫面,讓醫師可以一目了然需要看到的資訊,減少醫師撰寫病歷的時間以及舒緩倦怠感。
如此一來,醫護人員可以花更多的時間照顧你的病人,因為透過簡單易用的的技術和連接的病人設備,可以減少輸入,追蹤及管理病人資料所花費的時間,讓醫護人員可以非常便利地獲取全面的病人狀態、資訊、藥物和衛材,並能實現預期效果的個別醫療照護計劃來提升效率。
[ 推薦閱讀:孫培然專欄所有文章 ]
更重要的是,提供風險評估和建議,並使用標準通訊管道,可以讓所有醫護團隊和病人都能獲得最佳的分析建議,以提升醫護人員的決策能力。
最後是要提高臨床和營運的洞察力,整合多個相關的資料來源,並使用預測性分析建模和識別臨床趨勢,從而改善病人醫療照護。如透過 HIS 系統上的資料和以及 AI 的分析方法,鑒別和推廣個別病人和人群的最佳實踐,以提高病人的治療成效,做到精準醫療。
透過分析和改善內部流程做到閉環管理,以確保藥物和衛材等資料的正確性,並利用自動化工具和系統來簡化營運,並降低成本,以提高醫療照護的安全及效率。更可主動積極的預測與病人相關的健康預測跟趨勢,透過社交媒體和機器學習,預測和識別健康風險,並應對新興疾病爆發,以主動管理健康趨勢。
所以我規畫的未來醫院藍圖,會是一個提供數據中台的概念,建構平台的基礎框架,提高資料交換的能力,可以更快、更容易地提供更高效的醫療照護,並幫助使用者支持其健康資料的安全性,合規性和互操作性。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