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開發能力成為數位轉型關鍵 跨部門溝通整合才是成功催化劑
本次特別邀請二代大學校長李紹唐與台中精機董事長特助黃怡穎,展開精采的「台灣實戰案例」分享。
李:請分享一下台中精機數年來所進行數位轉型及智慧化的特點,以整個過程的時間與成本
黃 :我們蓋智慧工廠的土地是在2013年透過政府標杆企業用地的申請而取得,並於2016年底正式開始營造,如今已接近整體完工的階段。在智慧工廠中包括屬於設備層的智慧加工產線與自動倉儲的設備,目前共有四條自動化產線。這些產線採用我們自己的機台,再搭配上日本發那科的自動化手臂。
目前產線做的是自用關鍵性零組件,其中兩條具備自動換爪系統,可在人力上節省約6成左右的時間。目前四條產線總共可生產155種不同的加工物件,符合少量多樣的客製訂單需求。另外兩條產線手臂支援自動鎖/鬆螺絲作業,對於機台精度提升有很大幫助。
在生產線的部分,透過ERP與MES系統的連結,進而能將資訊流串聯起來。我們智慧工廠另一個特點就是智慧綠能大樓,不論電力或空調都會做大數據的收集與分析。至於綠能化方面,包括太陽能發電、生態園區雨水回收再灌溉,儲冰式系統,並全場使用LED燈。
李:請分享一下貴公司走向工業4.0過程中的甘苦談,以及成功及待補強的地方有哪些?
黃:所謂萬事起頭難,身為台灣企業要投資工業4.0所需經費與人力都非常驚人。事實上,早在搬到新廠之前,我們就先在舊廠透過試做一條自化動產線來練兵,這方面是由一位擁有三、四十年資歷的總工程師擔任專案的總指揮。我們在研發部門底下特別成立智慧軟體開發單位,其在整個自動化產線上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而且一些自動化系統是由我們自行撰寫開發,藉此培養未來能協助客戶的自主能力。
李:整體經費大約多少?生產線的整合困難重重,這中間是怎麼克服的?再者貴公司自動化是否包含自動倉儲及無人搬運車?
黃:四條產線總體金額大約1億元上下。至於要將好幾台機台組成一條產線的困難度很高,因為涉及介面與系統的整合,這方面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而且這些工作需要進行跨部門的溝通,從組裝單位、加工單位到研發單位,再到智慧軟體單位,都有不同的看法或想法,所以過程中需要總工程師居中協調溝通。
在智慧工廠建造過程中,我們也特別採購了自動倉儲及無人化搬運車。在自動倉儲部分,共有近1萬個儲位,並分成針對大型料件的棧板式儲位,以及針對小型物料的料盒式儲位,透過無人搬運車,來將料盒自動送到組裝機台旁,整體而言每個月可節省70小時的人員工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