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誠攜手中科管理局 探討企業淨零轉型之道
資誠(PwC Taiwan)與中部科學園區管理局於2023年1月16日共同主辦「公司治理與永續經營:淨零趨勢下的企業生存之道」論壇,深入淺出帶領企業實踐ESG低碳轉型藍圖、策略、行動方案,活動吸引逾百家台中、彰化等中台灣企業共襄盛舉。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台中所所長徐建業指出,淨零雖對企業是一大挑戰,同時帶來大規模的轉型投資,公司治理納入綠色永續,已成為產業趨勢。面對淨零挑戰,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表示,如今的資本市場關注的不只EPS,而是「EPS+ESG」,代表公司治理也要轉型。首要步驟即是將永續放入治理架構中,並落實到前線執行單位,淨零轉型不是單一部門的責任,需要跨部門整合、董事會支持,才能有效執行。
「碳」對企業來說,不只是風險,更是機會。企業可朝兩個面向進行策略布局,第一,由外而內,了解國際趨勢與客戶期待,檢視如何以企業核心技術為本,發展新的綠色商業模式。第二,由內而外,由企業領導人發起韌性文化,建構碳足跡與內部碳定價等管理行動,將減碳績效納入考核與獎勵,提升企業的碳風險應變能力。李宜樺強調,碳邊境調整機制帶來的碳貿易戰,將直接影響財務績效,加上國際品牌廠要求供應鏈配合淨零碳排,可以說「沒有ESG就沒有資金、沒有訂單」,制定永續策略、落實低碳轉型,成為企業淨零生存之道。
PwC《第26屆全球企業領袖調查報告》:管理氣候風險逐漸成為企業的優先事項
PwC於2023年1月17日發布《第26屆全球企業領袖調查報告》,調查發現73%的全球企業領袖對未來一年的經濟前景感到悲觀,較去年的15%大幅增加,創下12年來最為悲觀的一年。企業視為的重大威脅包括通貨膨脹(40%)、總體經濟不穩定(31%)、地緣政治衝突(25%),近40%的CEO認為,若企業不轉型,經濟在10年內將難以存續。
而管理氣候風險,逐漸成為當今企業的優先事項,CEO認為在未來12個月內,氣候風險會影響組織的成本(50%)、供應鏈(42%)和有形資產(24%)。為此,58%的CEO正發展淨零碳排和因應氣候風險的策略。不僅如此,多數的CEO也認知到氣候變遷對企業和社會的長期影響,65%的CEO已實施或正實行減少碳排放的措施,像是開發氣候友善的新產品和製程(61%),或制定數據驅動的企業策略,以減少排放和減輕氣候風險(58%)。
關於因應碳定價的趨勢,儘管越來越多的國家已制定出不同形式的碳定價機制,多數受訪者(54%)回應,尚未打算在決策過程中實施碳定價;超過三分之一(36%)並不考慮採取相關措施,以保護公司的有形資產和員工免於氣候風險的影響。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風險報告》:氣候變遷因應行動失敗是最危險的長期風險
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全球風險報告》於2023年1月11日發布,生活成本危機為目前全球面臨的最大短期風險,氣候變遷則是最大的長期危機。地緣經濟的矛盾引發了一連串的全球風險,在未來兩年,持續困擾世界的能源和糧食供應不足,以及生活成本急劇上升。前述的危機也可能破壞國際社會為了解決長期風險而開展的各項行動,尤其是與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及人力資本投資相關的風險。
報告提及,全球未來兩年(短期)的10大風險中,與環境相關的包含減緩、調適氣候變化的行動失敗、自然災害、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惡化等5項。其中,生物多樣性喪失被視為未來10年快速惡化的全球性風險之一。世界經濟論壇強調,若國際社會無法在氣候減緩和氣候調適領域進行更有效的合作,這些風險將在未來10年(長期)導致持續的全球暖化和生態崩潰,各國政府勢必面臨社會挑戰、環境和安全風險的「權衡取捨」。
氣候法三讀通過 碳費徵收將採先大後小 子法半年內提出
立法院於2023年1月10日三讀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草案,並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訂定為2050年淨零排放、強化氣候治理、成立溫室氣體管理基金專款專用,並明定碳費徵收、繳納及核算等相關作業納入法條,預計2024年向排碳大戶開徵碳費,達到自訂減碳目標者,則可享有優惠費率。
環保署表示,外界關注的碳費部分,將採徵收對象「先大後小」的方式進行,首先針對287家年排放量達2.5萬噸以上、占全國近8成的排碳大戶實施,後續相關的12項子法將優先於半年內提出,包含修正盤查登錄作業、查驗認證機構管理、碳費徵收及費率、自主減量計畫、自願減量交易機制等,盡速與各界研商討論。
《氣候法》目前未明定碳稅機制,未來環保署將採「碳費先行,銜接碳稅」的做法,視國際實施「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即碳邊境稅)之狀況,評估碳稅徵收與否。企業於出口產品或服務至其他國家時,若有繳納進口國之碳關稅,也可向中央主管機關提出證明、於平台登錄相關資訊,申請碳費減量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