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 建構未來
桃園工業產值、人口成長居全國第一,卻也面臨交通壅塞、空汙等各項挑戰。桃園市政府以智慧科技、創新思維、數位治理加上人才培育,推動智慧城市發展。
文/鄭宜芬
桃園面積 1,220 平方公里,設籍人口 225 萬人,擁有五大優勢,第一:2023 年工業產值達到 4 兆元,佔全國 18.2%,居全臺之冠;第二,經濟部規劃「投資臺灣三大方案」,桃園市佔總額 1/5,是全臺第一,也是企業投資首選;第三,桃園榮獲美國智慧城市連結組織(Smart Cities Connect)評選 2023 年智慧 50 年度大獎、2024 年智慧 20 年度大獎。
第四,相較全國高齡化,桃園人口 231.9 萬人,市民平均年齡 41 歲,是六都市民中最年輕的城市;第五,桃園遷入及出生人口也持續正成長,10 年增加 27 萬人,為全國最多。
然而,桃園發展快速卻也面臨六大挑戰。桃園市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吳肇銘指出,在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的情況下,臺商回臺投資,工業區面積達到六都第一,近 6800 公頃,36 個報編工業區、1.2 萬家工廠;其次,基礎建設密集開發,包括桃園捷運、鐵路地下化、快速路網、航空城等。
由於就業機會增加、人口增加快速,桃園近年大舉興建住宅與學校設施;再者,因鄰近機場,進出口不斷增加,桃園的物流中心也是全臺最多;還有,桃園
10 年增加 42 萬輛交通工具,創下全國最多的數量,導致交通嚴重壅塞;也因此,桃園面臨工業汙染、廢棄物處理、電力生成負荷、減碳等問題,城市發展如何兼顧居住品質與環境保護,不可忽視。
全府推動跨域整合 融合 IT 與研考
為重新塑造城市數位願景及公共價值,桃園設立「智慧桃園推動會」與「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提升城市競爭力及市民生活品質,同時邁向國際永續發展目標。
「智慧桃園推動會」為專案導向,由桃園市長張善政擔任召集人,兼具跨域整合與全府推動機制,研提各機關智慧化基礎建設、數位服務與人才培育發展方向及建議,建立產官學合作機制,並辦理國內外智慧城市交流觀摩、配合中央相關政策,推動數位經濟產業發展,促進產業數位轉型,打造宜居宜業之智慧新城市。
「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為組織導向,是全國首創整合研考與 IT 專業,推動跨局處協調及市政智慧科技議題,同時將資訊業務從技術導向轉變為問題解決導向,協助各局處以智慧科技解決問題、落實政策,並統整各局處資料與流程,推動數位治理及市民服務,並提供「實驗場域」引入業界科技能量,公私協力推動新興科技應用,更舉辦服務設計、科技應用課程與工作坊,培養各局處智慧科技推動人才,打造智慧桃園學院。
舉例來說,水務局進行工程建設,欲了解道路對應的管線安排,需要向公務局調資料,耗時又耗人力,透過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跨部會協調與整合,便可運用科技加速處理專案。
一、以智慧科技解決城市問題
桃園市工業與交通造成的空汙問題日益嚴重,加上肺癌攻佔臺灣十大癌症排名之首,人工判讀篩檢影像費時又費眼力。為應對此一挑戰,市府擴大免費早期肺癌篩檢,納入 40 歲以上高風險市民,包括具菸品或職業暴露、有疾病史及家族史、空汙油煙等族群,並與中央大學產學合作建立學習模型,補助篩檢院所導入 AI 輔助 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減少醫生判讀影像工作負荷,提高判讀精準度,醫院也能增加檢驗收入與提高聲望。
此計畫截至目前已有約 3 萬名市民申請,找出 1,586 件高機率陽性個案,協助 103 件早期個案接受治療。桃園也透過跨局處資料應用,交叉比對特定行業及高風險區域,由環保局與勞動局進行空氣環境的政策制定以及改善工作環境,降低市民罹癌的風險。
科技僅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發現問題、洞察需求才是「智慧桃園」的關鍵。吳肇銘表示,控制空汙需從源頭改善,「AI 揚塵零」結合物聯網、CCTV 揚塵辨識、微型空品感測器、自動灑水設備,實現 24 小時全自動控制揚塵,跨域創新打造 AI 施工智慧灑水系統;「AI 判煙空汙」,藉由 AI 學習並監控工廠,即時判別異常煙柱,立刻反映監控中心派員稽查,應用於桃園市 IoT 與 AI 管理空氣品質,有助解決空汙不易取證稽查的問題,榮獲 2023 年全球智慧 50 大獎;「AI 河川水色辨識」可即時掌握 98 處汙染熱點影像,透過 AI 辨識,若發現水色異常,會立刻傳訊給環境汙染監控中心,E 化派遣人員稽查流程。
[ 加入 CIO Taiwan 官方 LINE 與 Facebook ,與全球 CIO 同步獲取精華見解 ]
除了空汙,桃園近年也因為發展快速,道路擴建跟不上,造成交通堵塞、燃料浪費、空氣汙染,更會影響救護車出勤。尤其青埔地區集結購物中心、X Park、公園綠地,又鄰近高速公路,平假日都塞得水洩不通。
有鑑於此,「交通智慧號控」透過產學合作建立交通資訊模型,導入 AI 技術進行交通號誌控制,紓解交通壅塞問題,讓號誌秒數最佳化,並且可依現況車流動態調整交通號誌,提升路網運作效率。例如大園交流道、大竹交流道路口平均可減少 5 至 10 秒的停等時間,不僅疏通交通要道,還能達成減碳降排,未來將會持續微調以臻完善。
消防局也與交通局合作「救護一路通」全線綠燈即刻救援,由交通局在重點路口設定電子圍籬,介接消防局車聯網系統資訊,一旦感應到救護車輛進入路段,便啟動優先號誌,透過延長綠燈紓解車流,確保路口淨空。桃園區民族陸橋自 113 年 1 月試辦以來,將原本通行路段約需 4 分鐘的時間,降低至 45 秒至 2 分 10 秒間(降幅 46%至 81%),平均縮短救護車輛通過路口時間 1 至 3 分鐘,搶救傷患更即時。
養護工程處成立「桃園市道路養護資訊管理平台」,在道路端利用 AI 影像技術,標註 4 萬張以上的破壞相片產生訓練模型,能夠即時偵測損壞情況、辨識常見破壞模式,將結果上傳並同步更新系統資料庫,即時提供道路破損位置、嚴重度分級與時間,讓管理人員安排修補優先順序。藉由隨時掌握巡查車資訊,道路破損自巡率達到 92.5%,民眾及 1999 通報率下降 6.6%,此平台設計榮獲 2024 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它厲害的不是只是辨識,它厲害的是有跟派工系結合。辨識分類受損程度後,及時把對應座標傳回修繕派工的系統」吳肇銘說。
[ 推薦閱讀:【專訪】桃園國際機場助理副總兼資通處處長余崇立 ]
另一個跨域合作的案例,是警察局、環保局與交通局合作的「靜桃計畫」。由於改裝車高分貝噪音擾民,市民諮詢服務熱線 1999 被陳情民眾打爆,市府以 AI 辨識取代人力稽查,除了環保局架設辨識攝影機,113 年再結合警察局「AI 巡防 2.0」計畫,若辨識為違規改裝排氣管之車輛,即可裁罰或通知其至監理站檢驗。
該計畫自 112 年 6 月實施至今,陳情件數降低 20.9%,有效平抑機動車輛噪音案件,陳情件數未再上升。桃園並進一步與中央合作促成源頭管理,112 年 12 月環境部及交通部訂定「機動車輛替換用消音系統認證管理規範」、修訂「道路交通安全規則」,達成還靜於民的目標。未來還可擴大應用於辨識偷竊贓車、卡拉 OK 夜唱噪音等問題。
而為預防工安事故,桃園市於工地導入智慧管理,利用 AI 人臉辨識進行工地門禁管制、判斷施工人員是否配戴安全帽與反光背心等防護用品,並即時監控工地環境及示警,智慧環境監測顯示板可即時顯示工區內氣體偵測、熱危害指數、空氣品質、違規抽菸,並示警異常狀況,即時傳到工地監督單位;「安衛家族計畫」透過公私合作的方式,與民間業者、職安人員共享智慧科技與管理,以遠端影像智慧判讀即時監管,提升監督效果,提升工地安全。
二、 以創新思維推動便民服務
以往民眾洽公,需要下載表單、填表、前往金融機構繳費、將收據透過系統回傳,公家單位確認收到款項後才開始受理業務,「這就是只做一半,說要數位轉型結果轉一半,後面電子支付沒有跟上。」吳肇銘表示,市府除持續改善電子支付系統,公共空間租借也將逐漸從鑰匙鎖門轉變為線上預約與 QR Code 管理門禁,讓市民免於奔波,洽公更方便。
「桃園 1999 市民專線」,導入生成式 AI 協作系統,首創以 Azure OPEN AI 協助話務人員查詢 1999 案件議題及答案,整體通話時間平均縮短 20.7 秒、節省 10.2%的時間,提供友善服務的同時,也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榮獲 2024 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且連續 4 年獲「臺灣服務業大評鑑」金牌獎。
接待國際旅客方面,外國人語言不通、行李大包小包甚至打翻珍奶怎麼辦?桃園捷運提供「多國語言雙向翻譯」,第一階段支援「中、英、日、韓、印、泰、越」7 國語言翻譯,採用線上及離線式雙重設計,並能夠辨識語言的細微差異和文化背景,確保翻譯的準確性和自然度。
「智慧叫梯服務」透過監視器結合影像辨識,偵測大件行李或搭輪椅旅客,系統主動將電梯降到高鐵站地下樓層,等候乘客搭乘,可有效縮短旅客等待電梯時間,減少行李滑落受傷,維護旅客安全;「Q 潔淨立碼清」結合 QR Code 技術和即時通訊,旅客只要掃描定點 QR Code,不須輸入任何資訊即可立即通報人員進行清潔,提高處理效率。
三、以數位治理擘劃城市藍圖
建構數位雙生城市,發展完整的城市模型,結合巨量資料成為市政決策的強大支援系統,可讓桃園市與市民共同描繪未來城市,在數位虛擬城市進行共享、共治。
吳肇銘表示,桃園市常被問到「現在全臺都少子化,你們怎麼敢蓋學校?」對此,藉由與 HTC 合作「桃園舊城區數位城市圖台」,整合地理資訊、人口資料、學區劃分、交通設施,可協助市府擬定哪些行政區需擴建學校,也能讓民眾在數位城市內「看」到桃園城區未來的改造成果,最快預計 2024 年底上線。
「都市發展規劃及模擬綠廊」,透過 3D 模擬動畫情境,讓市民更直觀感受桃園未來鐵路地下化後,騰空路廊所創造城市意象,拉近市民對都市未來規劃與生活的距離。
「智慧社會住宅系統」透過社會住宅建築資訊模型平台(BIM),可以掌握營運數據、設備狀況、用水用電、巡檢維修進度等資訊,強化社會住宅之管理設備及維修狀況、降低浪費,提供居民更健康舒適的社宅品質。未來在智慧建築、城市管理、工程建設、救災應變、旅遊觀光等主題,都會有 BIM 與地理資訊系統(GIS)整合的相關應用。
工務局「桃園市循環經濟再生再利用粒料管理平台」透過 GIS 結合循環經濟與節能減碳,獲得國發會智慧國土年度特別獎,是今年度全臺唯一獲獎縣市。此外,住宅發展處「桃園市社會住宅智慧營運管理 BIM 數據分析平台」與養護工程處「桃園寬頻管理系統」也雙雙榮獲推動服務獎。
在服務企業方面,近期有國際物流廠商進駐桃園,廠區幾近完工,已開始建置自動化的物流設備,但專用電尚未通過台電核准,還無法接單營運。市府居中協調,讓廠商能夠盡早上線營運,接軌供應鏈。
四、以人才培育驅動改變力量
吳肇銘強調,「科技」只是促成改變的工具,「人」的創新才是智慧城市的關鍵。市府透過數位培力及激勵機制,鼓勵同仁與時俱進、突破框架,擴散創新思維,運用智慧方法解決城市問題。
藉助「智慧桃園學院」辦理科技新知課程、深度學習課程、專案實作工作坊等,協助 AI 時代公務員突破框架、提升知能,型塑創新學習組織,提升資訊應用能力。
「創新提案競賽」以獎勵/激勵機制,邀請市府同仁將施政主軸及科技融入創新提案,為城市問題提出解方。112 年徵得 81 件機關與各區公所提案,創歷年新高。
吳肇銘表示,公務員就是公共事務最重要的推手,如果沒有新的觀念、新的作為,市民永遠都只能沿用過時且一成不變的服務,「如果銀行可以智慧化,公務機關也可以。」期許透過智慧創新、城市永續,為市民打造更幸福便利的生活。
(本文授權非營利轉載,請註明出處:CIO Taiwan)